评析俄国的工人革-命与工人民-主――纪念俄国十月革-命一百零二周年


18世纪伟大的法国大革-命发生在严格具有较高经济文化水准的国家里。而周边国家却极度的恐惧,他们害怕将会遭遇与法国贵族和皇室成员一样的命运。
于是封建欧洲联合英国资本家们一起反对革-命法国。这个因素导致革-命被迫从民-主转变成波拿巴的独-裁统治。
俄国革-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事件的发生是基于工人阶级最民-主的组织——苏维埃, 俄罗斯苏维埃工人国家虽然在初期,在政治上,已经实现了这一前提, 但正因为资本主义是作为一个世界体系发展起来的。“最先进生产力”不包含在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中,它们取决于由世界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国家的工人阶级的联合努力。
社会制度在生产组织的基础上存在。一个社会制度只有到其发展的极限,并且有一个重新组织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新的革-命阶级准备好夺权才会退出历史。
“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建立在最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结合、推广和最大限度的发展已有的现代科技的最高元素... 但是,社会主义不仅要继承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生产力,而且必须立即把这生产力推向更高的位置...发展到资本主义不能想像的高度。”(出自《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40-41 页)
社会主义转变——控制最先进的生产力——只能是一个国际的进程,取决于至少一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工人阶级夺取政权(这判定了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的死刑)。
只要工人统治仍然局限在一个国家,它将面对掌握着巨大的经济和军事资源的世界各国资本家的敌意。
列宁说:“单独的俄罗斯无产阶级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但它可以让俄国革-命成为一个伟大的推进,它将会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将在一定意义上启动社会主义革-命。它可以创造条件让它的主要的最值得信赖的和可靠的盟友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可以更方便加入到这场战斗中来。”(《列宁全集》第23卷)
这样,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初的几个小时里,新的无产阶级政权重述了马克思主义两项基本主张——不再只是作为理论概念,而是作为国家政策的基础:
(1) 在一个像俄国那样的不发达国家里,民-主和土地问题只能通过工人阶级的统治即无产阶级政权来解决,而这将终结资本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2) 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局限在一国的范围内;它只有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才能进步。

一个落后国家的官-僚是其本身落后的产物——工人阶级的软弱、缺乏技巧以及政府官-僚在政权中享有的地位,列宁不止一次地指出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在俄国的泛滥导致这种涣散性浸入到了无产阶级的队伍中。
官-僚统治的基础是社会缺乏消费品,缺乏物资资源,因此便引起了你争我夺的斗争。经济与技术的落后是官-僚集团在俄国兴起的经济基础,只有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掌 握政权,并向他们在俄罗斯的兄弟姐妹提供大量的技术援助和生活消费品援助,才能清除官-僚政权的经济基础。并且在此之后保持政权纯洁性依然是需要劳动纪律,需要工人阶级普遍生产素质的提高,提升其自觉性,开展普遍的技术水平教育,为真正的工人组织管理机构代替资产阶级管理机构的工人民-主管理制度的建成奠定基础。
为了防止新机构中的人员再次变成官僚,就必须实行彻底的民-主化,正如列宁当初所提到的:(1)不但实行选举制度,而且随时可以撤换;(2)薪金不得高于普通工人的工资;(3)立刻转到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职能;

苏维埃工人国家虽然在内战中存活下来,但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20年,大规模工业的产量下降到1913 年水准的14%,而制造业产量小于13%。农业产量在1917到1921 年间进一步下降了16%。钢产量只相当于1913年产量的 1921 年和1922年饥荒遍布俄罗斯的东部和东南部。1917年的革-命势头变成绝望,这把社会转变成需要为生存而严酷斗争的社会。
在这样的条件下,特别是群众自觉性极度低下的情况下,政治民-主无法得以继续维持。每一样所需要的资源和人力都要求通过严格的集中制进行控制。
改良主义者和前马克思主义者对布尔什维克被迫采取的粉碎反革-命的残酷手段提出强烈抗议。他们问在布尔什维克和旧的沙皇专-制的手段之间有什么不同?
对此,托洛茨基回答了他们:“你们对此不理解吗,圣人们?我们会向你们做出解释的。沙皇的恐怖扼杀了工人们为社会主义秩序而进行的斗争。而我们的“肃反委员会”枪决那些为重建资本主义秩序而反扑的地主、资本家和将军。你们把握了这些差别了吗…?是吗?对我们共产 主义者来说这些差别完全是足够的。”(《恐 怖主义和共产 主义》,第78 页-79 页)
镇压是被布尔什维克看作迫于近在咫尺的反革-命危险才使用的临时的和特别的手段。即使在这样危机的条件下,他们仍然保持对政治反对派和解的态度,只要他们在实践中支持工人国家,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的政策进行斗争。
除了法西-斯主义者极端右-翼反-动分子黑色百人团以外,所有的政党都被允许在革-命的第一阶段存在(在之后的阶段,如列宁所说的那样,由于小资产阶级涣散性与动摇性的自发情绪影响,导致了部分政党成为工人国家的敌人, 当他们组织军队诉诸内战方式时布尔什维克才被迫采取行动 )。
在任何时期布尔什维克都没有提出“一-党-制国家”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无法找到其相关来源。
然而,在实践与现实中,那些支持革-命的人大多数都加入了布尔什维克。而反对党日益彻底堕落成为工人国家的敌人。他们进行反对革-命的斗争并失败了。由于参与反革-命活动,在1918 年6 月苏维埃开除了右翼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
试想一下:美国总统林肯会允许奴隶主在内战中发展?他允许奴隶主们建立自己的地盘?在英国内战中克伦威尔及议会军会让查理一世继续保留自己的军队?
只是假设提出的问题就证明在阶级内战中剥削者口中所谓的“民-主”(他们还借此攻击革-命)是如何荒谬和抽象。
实际证明了依然要运用列宁的那句判断:“在别人问到民-主与自由时,我们也需要追问——这是哪个阶级的民-主?为哪个阶级服务?这个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如何的?”

革-命采取了它的对策。由于资本家不断的阴谋破坏与抵制,原先由帝国-主义方式经营的托拉斯垄断资本家组织的银行在1917 年12 月被工人群众占领并且国有化。工人自发地接管越来越多的工厂,直到1918 年6 月法令将所有重要的工业部门国有化。
(至于为什么不用“公有制”名词来解释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因为公有制这个词用在苏俄会产生歧义,所以布尔什维克主张用国有制这个词,当这个国家概念是工人国家时,国有制即全体工人所有,是公有制的雏形,并没有什么问题。这与那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国有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方面,资本家拒绝屈服于工人管理。另一方面,当工人群众能保证他们的权力的时候,他们不会止步于“控制”资本家,他们还会自发组织管理工厂的工人民-主机构来行使对工厂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工人们完全地控制了并开始管理工厂,甚至还不等革-命政府提供支援和补给。
工人们要求自己管理并经营工厂,并且要求实行工人民-主管理制度。但是遭到了来自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资本家势力的坚决反对。
阶级间不可调和的斗争发展成全面的力量较量。武装反革-命开始出现,它的基础是帝-国-主义势力和富农、资本家、沙皇残余的联合。从1918 年5 月一直持续到1921 年春天,俄国内战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内战,像革-命一样,被迫或主动使每个人选择立场——支持或反对革-命政府。右翼“社会主义者”、前革-命者和改良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憎恨超过他们对反-动资产阶级的恐惧(一贯如此),所以他们很大一部分加入到对工人国家的猛烈进攻中。
布尔什维克和俄罗斯工人阶级最终能够战胜反革-命势力的关键原因在于国际上工人的支持,正如布尔什维克们所期望的那样, 先进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中的工人阶级已经展开了为保卫苏维埃工人国家而展开政治斗争。
德国军火工人在1918 年1 月发动的罢工像野火一样蔓延到维也纳、柏林和整个德国,超过两百万工人参与。他们的中心要求,反映了俄罗斯工人的要求――和平与自由。
在芬兰,一个独立工人共和国宣布成立,芬兰工人群众要求像苏维埃制度那样管理国家,并且停止帝-国-主-义战争,给予芬兰人民和平。
然后在1918 年11 月4 日,德国基尔(Kiel)海军基地爆发兵变点燃了德国革-命。在数天内各个主要城市控制在工人委员会手中。
在奥地利,大规模罢工和军队兵变最终粉碎了哈布斯堡皇朝政权。奥匈帝国分裂,在匈牙利革-命苏维埃政府在1919 年3 月夺取政权。
法国到处发生大规模罢工和海军兵变。 英国士兵兵变,在苏格兰核心工业区红旗被举过克莱德河,爱尔兰发生了反对英国统治的武装暴动。1919 年在美国爆发400 万工人参加的罢工。
这证明了, 一场胜利的工人革-命有不可估量的国际影响,激怒群众对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憎恨,同时鼓舞其他国家的工人来保卫它并效仿它。
国际主义团结的精神是俄国工人最有威力的武器。不是要求“民-主”的道德上请愿或者资产阶级的“良心”,而是把他们同国际的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联系在一起。布尔什维克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赢得了大量支持,在帝-国主义的后方开辟了“第二战场(即如列宁所说,把帝国主义各国之前的战争转变为推翻帝-国主义的革-命内战)。
俄罗斯工人之所以会得到国际工人的广泛支持,正是因为俄罗斯工人国家已经建立了属于工人阶级自己的政治制度——工人民-主管理制度 。尽管这种制度最终因为先进国家工人阶级革-命的失败而遭到官僚集团的破坏,但它为工人阶级树立了一个为之而斗争的榜样。
一名俄罗斯工人在彼得格勒苏维埃集会上说道:“告诉我为什么而战斗......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民-主,还是为了资本家们的掠夺?我能够证明我在保卫革-命,因此我就会出去战斗而不需要用死刑来强迫我。 当土地属于农民,工厂属于工人,权力属于苏维埃,那么我们就知道我们要为何而战,我们也会为之而战!”

俄国革-命与苏俄工人国家由于受到先进国家的孤立,因此自己在物质条件落后并匮乏的情况下,无无法摧毁旧的社会关系,导致官僚政权在其中的滋生,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转变只能是一个国际的进程, 但是这场重大意义的革-命为工人民-主制度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此之后,苏联国有工厂里面实行了像一长制这样的“工厂专制主义”(出自马克思语),即工厂在厂长的管理下,厂长具有管理和经营两种职责,并且厂长不由工人群众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工厂上级管理部门指派,“干部决定一切”的指令性限制着工人民-主制度与工人群众自觉性的发展,最终这种排斥多数人的管理组织方式彻底演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的组织管理方式。
随着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苏联蜕变成了一个对内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似的剥削关系和对外奉行帝国-主义政策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这样的结果使得产生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最困难的事情不是推翻统治阶级,而是摧毁旧的社会关系,并防止它的复辟;仅仅在法-律意义上确定社会主义所有制,并不能废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消除阶级存在的条件等等。
如果把社会主义所有制概念仅限于法-律条文中,而不真正赋予其实际意义,那么就不能使社会主义本质上区别于资本主义。
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与特性,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彼此激烈斗争的时期。”(出自《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与政治》)
在这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斗争中,矛盾主要方面的转换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无产阶级不能直接掌握工厂的管理权,那么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重获新生。因为社会主义本身就要求劳动者直接掌握生产资料,从而控制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

目光转向196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善于考察群众运动与社会现实的毛主席批评了一长制,起草并发表《鞍钢宪-法》,将鞍山钢铁工厂中工人群众自己实践的工人民-主管理方式以纲领的形式展现了出来,陈述了社会主义工厂管理的一些必要条件,代表着一种新型社会管理实践的起点。
鞍山工人群众花了八年的时间,到1968年5月22日才正式采取措施使鞍钢宪-法成为该地区所有工厂管理的组织基础。鞍山运动意味着群众运动的顶峰,其首创精神得到了dang组织的肯定。毛主席自己解释说,之所以这些原则需要群众花大量的时间去落实,是因为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实行鞍钢宪-法需要广泛的群众运动与群众斗争。
毛主席并没有从“上层”即自上而下地去改变这一情况,因为革-命的领导不能代替工人本身,工人阶级的群众运动必须自己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工人的解放应当是工人自己的事情”。这也证明了社会客观决定主观意识。
鞍钢宪法中工人民-主的社会主义原则与当时中-国工厂中普遍流行的“领导绝对权威,专家厂长治厂,生产第一,利润挂帅”的国家资本主义式的管理方式的原则进行长期的斗争,后者的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对前者相当大的反抗,实行像后者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让少数人通过他们的优势地位获得利益,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管理上的。
所以一种道理可以被证实,厂长制形式的国有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工人民-主管理所有制,更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同样由于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在落后国家的影响,左派在之后呈现出一股小资涣散性,渐渐地,左派阵营就被自己内部矛盾的扩大化与宗派主义的分裂而摧毁了,最终反而是比左派更加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胜出。
历史经验证实了,无产阶级团结本阶级并把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团结到自己阵营下的劳动纪律在非常的特殊时期,即被列宁所称作为“资本主义旧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新生产关系彼此斗争的时期”中所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也证明了单独一个生产力不具备真正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国家中是不能够自己孤立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因为物质资源条件的缺乏会引发大量的资本主义势力的反扑(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自发的还是有组织的)。
当革-命在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里发展,其将不可避免的在国际上传播。
现在世界资本主义金融市场的巨大震动正预示着未来的经济衰退,技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革新使得社会生产关系的各种不适应以及由此产生各种矛盾。
现代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使得技术在其中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方向,同时这种生产力受到了生产关系的限制和阻碍,产生了矛盾,当代资本主义之间屡次的危机和大国之间激烈的竞争以及第三世界的再次出现证明了这一点,这样助长了革-命的主客观因素,民族国家为了独立而必将对当代垄断资本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群众运动由此发展。
许多人讥笑在现代社会中的革-命前景,嘲笑着在当代“和平”社会爆发革-命是多么不现实。
但动荡伴随着大量的“对社会不幸”的发泄(他们可以自由地将这些发泄的现象解释为革-命,虽然它们的这些所谓“革-命”仍然处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周边地区”,没有跳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框,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并不意味着不能去赋予其社会主义的前途),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新的社会运动与群众运动,一场新的变革也将在未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现实。
这种情况意味着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把自己的行动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或宣传,而应该注重或强调对社会的直接介入,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运动。
这,便是纪念俄国革-命的最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