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药理学(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2022-03-17 17:20 作者:智霸忠缘  | 我要投稿

1.治疗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分类

(1)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ACEI):卡托普利;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氯沙坦; 

(3)抗醛固酮药:螺内酯; 

(4)利尿药;

(5)β受体阻断药:卡维地洛。

2.强心苷

【药理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②负性频率作用;③对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①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正性肌力作用所继发);

②中毒量兴奋交感神经中枢;

③增强迷走神经的活性。

(3)利尿作用:

①心排出量增多,产生间接利尿作用;

②抑制肾小管细胞 Na+-K+-ATP 酶, 产生直接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①充血性心力衰竭; ②房颤; ③房扑; 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①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亦是中毒时的早期反应,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②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有眩晕、头痛、疲倦、失眠、谵妄、幻觉等,偶见惊厥。

③视觉障碍:可表现为黄视、绿视及视物模糊,此为强心苷中毒的特征。

④心脏反应:是强心苷中毒最严重的反应,临床所见的各种心律失常都有可能出现。

3.RAAS 系统抑制药

【作用机制】

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间接利尿;

②减少醛固酮生成,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前负荷;

③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④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4.利尿药:

【作用机制】

①促进钠、水排泄,降低心脏前负荷;

②降低血压,降低心脏后负荷;

③螺内酯可以防止心肌重构。

5.简述强心苷增加心肌收缩力的机制

答:通过与心肌细胞膜上强心苷受体结合,抑制 Na+-K+-ATP 酶,进而通过 Na+-Ca2+双向交换机制,使得细胞内 Ca2+↑→心肌细胞收缩性能加强。

6.简述应用强心苷后,CHF(充血性心力衰竭)缓解,心率下降的机制

(1)心肌收缩力↑→压力感受器敏感性↓→迷走神经兴奋性↑→心率↓

(2)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心率↓

7.简述强心苷中毒产生的机制、表现及救治方法

(1)心脏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①快速型心律失常:Na+-K+-ATP 酶抑制;Ca2+内流→迟后去极;

②房室传导阻滞:Na+-K+-ATP 酶高度抑制-心肌细胞严重失钾-静息膜电位变小(负值变小)-零相斜率减小-传导速度减慢;

③窦性心动过缓: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停药指征之一。

(2)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早期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

(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眩晕,头痛,疲倦,失眠,诡妄等;视觉异常,黄绿视症,为中毒先兆,停药指征之一。

(4)救治方法:强心苷导致心律失常的防治:首先停药;

①补钾:快速性心律失常; 机制:胞外 K+与强心苷竞争 Na+-K+-ATP 酶。

②苯妥英钠:室性早搏及心动过速; 机制:A.与强心苷竞争 Na+-K+-ATP 酶;B.钠通道阻断作用。

③利多卡因:室性心动过速、室颤;

④地高辛抗体 iv.;

⑤阿托品: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8.简述主要减负荷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1)RAAS 抑制药:ACEI

①阻止 AngⅡ的作用:

A.扩张血管→降低阻力,降低血压→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B.抑制醛固酮释放→减轻水钠潴留→减少血容量→降低前后负荷;

C.防治和逆转心肌、血管肥厚重构,改善重构;

D.抑制 NA 等→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轻心脏负荷。

②保存缓激肽的活性(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产生 NO、PG2

A.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B.抗血小板聚集;

C.防治和逆转心肌、血管肥厚重构(改善心室重构)。

(2)利尿药:

①水钠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前负荷;

②钠排泄→降低胞内 Ca2+→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后负荷。

(3)扩张血管药:改善 CHF 的血流动力学;

①扩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缓解肺淤血症状;

②扩张动脉,降低外阻,降低后负荷,改善组织缺血。


药理学(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