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言哲思 | 闲言碎语“一箩筐”

2023-11-03 12:06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宗守云

       作家钟求是在小说《宇宙里的昆城》(《收获》2023年第1期)中写道:

 

       (1)所以那天的婚礼是出国前的一种仪式。这种身份认证式的仪式是双方家人所需要的,尤其是在出远门前。不过对同学们而言,不仅是婚礼,还是送别,有些“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意思。酒席间,回忆的话和展望的话交替出现,一筐一筐的;白酒和啤酒也是交替上桌,一箱一箱的。

 

       “回忆的话和展望的话”表达的是观念意义,而“筐”是用来盛放实物的器具,两者本来是不能搭配的,但在隐喻的作用下,“回忆的话和展望的话”被看成物体,可以盛放在“筐”这样的容器中。这就是“观念是物体”隐喻。

       “观念是物体”隐喻,和“管道隐喻”密切相关。“管道隐喻”是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迈克·雷迪构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整个语言交际过程就像是传送包裹。说话人先把观念放在话语里,这就像把物体放在容器中,形成一个包裹;说话人把这个“包裹”传递到听话人那里;听话人接收到话语,就像是收到包裹,而理解话语,就是理解观念,就像是打开包裹取出物体。

       比如,量词“条”是用于长条事物的量词,它既可以用来计量具体的长条事物(“一条绳子”),又可以用来计量抽象的长条事物(“一条短信”)。其中计量抽象的长条事物就涉及管道隐喻:发送短信的人把相关内容形诸文字,作为短信发出,这就好像把包裹发出去,接收短信的人收到短信,理解短信的内容,就好像打开包裹取出物体,整个过程中短信实际上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长条,哪怕短信只有一个字,由于整个过程中短信是抽象的长条形状,因此可以用“条”来计量。在整个过程中,“观念是物体”是非常重要的隐喻内容,是决定整个“管道隐喻”的关键因素。

       在汉语中,“一箩筐”和表达观念意义的词语搭配,是特别常见的现象,能很好地反映“观念是物体”隐喻。“一箩筐”常见的搭配对象是表示话语意义的词语,话语是观念的载体,可以表达言者的观念。例如:

 

       (2)再村草的话,在她嘴里从来不晓得打顿,一串一串像放鞭炮一样。只不过狗肉包子上不得席面,这种话,说了一箩筐也当不得一句正经话,没有哪个会把它当成本事的。(陈世旭《将军镇》)

       (3)童大经理,你这一箩筐话是顶真说的呢,还是闹着玩,若是闹着玩的,便罢了。若是认起真来,今天夜晚我倒要和你把这笔账给算算。你们夜巴黎要做生意吗?(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一箩筐”常见的搭配对象还有抽象名词,抽象名词本来就是表达观念的词语。例如:

 

       (4)以上这些倒是得心应手,真正令他焦头烂额的是起轩那一箩筐永无休止的问题:乐梅好吗?乐梅快乐吗?乐梅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裳?吃了几碗饭?乐梅……(琼瑶《鬼丈夫》)

       (5)谷仲忍转过身望着他说:“阿杰,你太小看他了,若非他居心叵测坏主意一箩筐,哪有可能让他逍遥了十几年才逮到他的把柄?”(林小力《万能小艾》)

       (6)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意见,也许意见一箩筐,想要全都记下实在太难,也许给予意见的人都不是成功的领袖!(刘定坚《刀剑笑》)

       (7)钦宗本来还抱着一线热望,经此一说他又凉了心了!他心中清楚,敌人是他自己引进来的!他不是国君明主,是国贼!明明来了敌人,你不能打仗,理由一箩筐,却收取民钱去孝敬敌人!(公孙千羽《塞上飞霜》)

 

       例(4)—(7)“一箩筐”分别和“问题”“主意”“意见”“理由”这些抽象名词搭配。这些抽象名词都是用来表达某种观念的,说话人把这些观念看作放在“箩筐”这样的容器中的物体,通过“观念是物体”这样的隐喻方式表现出来。

       “箩筐”本来是用于盛放具体物品的容器,“一箩筐水果”“一箩筐土豆”“一箩筐石头”“一箩筐沙子”都是具体的数量和名物。由于“观念是物体”隐喻的作用,“一箩筐”也用于话语和抽象名词,两者形成创新性搭配,并逐渐规约化。

       此外,“一箩筐”和具体物品搭配,不一定表达量大、量多意义,比如“也就一箩筐水果”表达的是量小、量少的意义。而“一箩筐”和话语、抽象名词搭配,一定是表达量大、量多意义的,“一箩筐废话”形容废话很多,“一箩筐好事”形容好事很多,这是“一箩筐”所在结构在运用中浮现出来的意义,是不可预测的结构意义。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11期《语言哲思》栏目。)


语言哲思 | 闲言碎语“一箩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