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西双版纳·版纳植物园·20190710 (7)


体型较大,背面橘黄色,黑斑多而分散。本种内部变化较大,部分个体颜色比图中个体更浅,但主要黑斑的位置是固定的。
龟甲死亡后,颜色会变得暗淡,这可能是龟甲收藏者人数不多的原因之一。

颜色相当独特的种类,体型比上一种小得多,主要产于东南亚。东南亚出产的个体颜色比国内个体稍深,鞘翅两侧的黑斑连成一片。

颜色多变,取食甘薯、牵牛等旋花科植物,原产东亚,随贸易进入欧洲南部。本种胸部几乎没有明显的隆突。

主产于热带地区的种类,颜色、体型与国内广布的中华萝藦肖叶甲极为相似,但触角较为宽扁,胸部隆突不明显,颜色也有细微的差别。

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常见种,国内此前记录甚少。中文名是我自己翻译的。也有人主张将其命名为“二斑瓢萤叶甲”,我认为不妥,如果这样取名,万一哪天国内记录了 O. bipunculata,又该叫它什么呢?以前农林领域的研究者特别喜欢不按拉丁语原意,自己起中文名,这种做法的初衷是让一线工作人员便于记忆,但确实也造成了很多混乱,比如烟草上的棉铃虫和棉花上的烟青虫。

存疑,这种色型的个体在当地时有出现,但我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符合其特征的种类。

体型小而细长,复眼大,胸部较宽,近长方形。似乎不太常见,也可能是因为我一般看不到这么小的虫。

存疑,其他人的记录大多在北方,可能是近似种。

南方广布种,鞘翅有排列整齐的黑色毛束,容易辨认。

种名不保证完全正确。癞象的特征其实比较鲜明,但由于大部分纸质资料无法清晰地显示图片细节,常有因配图不清晰而出现的误定。其胸部凹凸不平的东西不是“瘤突”或“刻点”,反而更像“褶皱”。

存疑 ,此前记录于印度,背面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纹,其余部位多有锈红色毛。

存疑。虽然各处细节看起来都没什么问题,但我还是觉得不太像。一般认为这个属不太可能在热带出现。

触角和足较短,通体被粗糙而稀疏的圆形粒突,拟态小石子,质地坚硬,不难辨认。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如需问虫,请用私信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后续的修改、增删、合订等将统一发布在我的个人网站:www.liudayadan.com。如需按分类地位查阅,可以考虑去网站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