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录片惟有香如故李清照篇解读

2023-02-02 00:33 作者:蕉园七子  | 我要投稿

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李清照篇,我突然思考一个问题,李清照为什么会爱上张汝舟?一般来说,一个女人会嫁给一个注定不会让她幸福的男人,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她有创伤未愈,心结未了,二是经济原因。在后一种原因里可能是没有什么爱情的,所以我们首先来谈论第一个原因,在之前的关系以及和张汝舟的关系中,李清照是否有心结未了?比较赵明诚和张汝舟,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做了言行不一,让李清照无法忍受的事情,并且都受到了李清照卫道士般严厉的谴责。赵明诚曾在《金石录》汉太尉陈球碑中说:东汉之末,政在閽寺,威福下移,其势尽可谓也,而一时众君子独奋不顾身力排其姦,虽遭屠戮而不悔,志虽不就,然亦可谓壮哉,如球是矣,使当时士大夫能屈己以视之,则富贵可长保矣,然君子故未肯以彼而易此也。可见,赵明诚曾经也是一个在志向上有追求的人,但他后来弃城而逃的举动,显然是与他之前的言辞相矛盾的。而李清照这时就站在了一个卫道士的角度,用项羽来批判赵明诚。从家国大义上来看,她的这一行为是没有问题的,从感情上来说,未免有些冷酷。但偏偏赵明诚不久后就病死了,虽说有朝廷和赵明诚个人的原因,但我怀疑李清照之后拼死也要按照赵明诚的不合理要求护住那些金石文物,也许是因为她对赵明诚有几许的愧疚。结合李清照的家庭背景来看,似乎不管是她骂赵明诚,骂张汝舟,还是骂张九成,都是性格使然。在李清照写给赵明诚的祭文中,她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这个典故写的是庞蕴在死前和他孝顺的女儿的故事,这种典故出现在她写给丈夫的祭文中,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也许在这一句,她也是借悼丈夫在悼父亲。因为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前赶到了他的床前,但却没有机会在父亲死前见他一面,这是她心底的一个巨大的遗憾。而李清照的父亲,恰恰正是在党派斗争失败后被流放,郁郁不得志而死的。如果说在李格非还活着的时候,李清照就被寄予了继承父志的希望,那么在父亲死后,她的这种使命感可能就更强烈了,也可以说,这种使命感化作了她性格中的一部分。李清照的性格正像极了父亲,嫉恶如仇,喜欢用君子小人二元论来评判是非,评价时人和历史人物,而这种君子小人二元论在宋代,起初来自于欧阳修的《朋党论》的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是一种政治化的表述。可见,李清照是一个有花木兰情结的人,还是一个以卫道作为使命的人。作为一个卫道士,像张九成这种为了自身利益阿谀奉承的人,就是她批判的对象。而张汝舟在某些地方也有些像张九成,比如他喜欢利用规则的漏洞来为自己谋利。那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李清照会被自己最讨厌的人吸引呢?如果从性格上来看,张汝舟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站在了李清照这种卫道士人格的反面,可恰恰正因为如此,他们可能会对对方的性格既憎恨又羡慕,因此形成一种相互敌对但是又相生相克的关系,作为一个有胜负欲的女人,李清照或许想要在这个关系中赌一把,看看自己能不能赢。但结果却是,她和张汝舟两败俱伤,所以这便是一段孽缘。拿赵明诚和张汝舟对比,似乎可以推测让李清照卷入这段关系的心结所在,赵明诚弃城而逃,但他平日里待李清照可能还不错,李清照用道义谴责他,难免心生愧疚;张汝舟欺君枉上,他待李清照态度恶劣,这时候,李清照再用道义谴责他,因此具有了十足的正当性,也便于和他完全的划清界限,从而证明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君子。所以让李清照和张汝舟纠缠在一起的,可能恰恰是她无意中想要证明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道德洁癖。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李清照嫁给张汝舟完全是出于经济原因。李清照身患重病,也许她和弟弟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好,弟弟把她当做累赘,所以逼迫她嫁给一个她并不喜欢的男人,这种情况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李清照一定要想办法从这段婚姻中挣脱出来。她与弟弟之间的纠葛,也许在她看来是家丑不外扬,是不能随便在书信当中向外人诉说的,所以我们也无法在她的书信当中看到其中的隐情。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这集纪录片。它的创新之处在于设想了李清照在张汝舟家的遭遇,并且由这个遭遇得到了最后李清照告夫的结局,从而来传达作者想要借李清照来表达的主旨。但我看下来的感受却是,如果你不说故事的女主角是李清照,说她是朱淑真,好像也说得通。如果说一部纪录片,它就是讲的李清照,那么最好,它能够真实的反映历史上的李清照的性格,而不是设想在某一件事情当中,人们观念中的女性会怎么做,然后再把李清照的名字挂上去。这个纪录片的剧本问题在于它的人设前后缺乏一种统一感,结尾的公堂对质是李清照在书信里自述的,它自然符合真实的李清照的性格逻辑,李清照的性格是外放的、据理力争的、有几分文人意气的,但之前李清照在张汝舟家的言行倒不太像是李清照,反而像是内敛、忍让、顾影自怜,感叹“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朱淑真,但是以朱淑真的性格,她也许又不会做出像告夫这种惊天动地的举动,除非她遭遇了对她产生特别大冲击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当我看完李清照和张汝舟在家的争执之后,再看她对峙公堂会有一种割裂感。而且如果故事是偏向张汝舟的情节,但解说却偏向李清照,会给人一种缺乏说服力的感觉。所以我做了一个尝试,试着去修改这个纪录片里的台词,看看如果按照李清照的性格,同样的场景下,她会怎么怼回去。

首先一个场景是张汝舟喝醉了酒来找李清照,按照之前张汝舟和酒友们“红袖添香”的议论,也许这时候的张汝舟甚至会更下流一些,而且可能下流中还带有一点强行的风流。

他可能会说:我虽粗识文字,但也知道你们文人有一个词,叫环肥燕瘦,想来夫人年轻时也是个美人,什么玉环飞燕都比不过,和这窗外的牡丹花一比,简直就是名花倾国两相欢,我的朋友都说夫人嫁过来是红袖添香,那不知夫人现可否作诗一首,为为夫助一助兴?

李清照则怼道:我的父亲在《洛阳名园记》中感叹,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而今天下衰极,而你却还有心思赏牡丹,可真是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你让我作诗,那我便做来: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吾生之志,愿从嵇康,宁可弹广陵散以自绝,也不如你这般,去赏那衰极艳极,让国为之倾覆的牡丹。

再一个场景是张汝舟的朋友怼李清照:好像就你一个干净人似的。

李清照则可以回怼:阁下是干净人与否,阁下心中自知,只是我便是见不得阁下碰我的东西,试问天底下哪有阁下这般人,碰了别人的东西,还如债主般有理?

这时候张汝舟说了一句:男人说话,女人别插嘴。

李清照可以说:那我一个女人说话的时候,你们男人不也在插嘴吗?但我可曾要你们不要说话?夫一室之中,增一人之言不为暗,去一人之言不为明,除非你们理屈词穷,才欲堵人悠悠之口。

还有一个场景,张汝舟说:让我来教你,怎么做一个女人?

李清照可以说:若是如此,我是不是也可以教你怎么做一个男人?身担大任,苦心志,劳筋骨方为一个男人。以男子之优势地位要挟一个女子,岂非大丈夫所为?只是有一点,你若真想做什么,我也不是全无办法,大不了你我名节皆两败俱伤。况且,倘若我李清照以后因词而闻名,你恐怕不想因为动手打我而闻名吧。

最后一个场景,公堂上的官员说:一个失节之妇,也敢和本官谈什么国法?

李清照可以说:那敢问大人,大人一个是非不分,包庇恶人的官员,也敢和民妇谈什么国法?

公堂上的官员又问她:你要做主妇张李氏,还是要做犯妇李清照?

李清照可以说:我自是要做我自己,做李清照。我听说昔有虞仙姑诣蔡京,见大猫蹲踞塌上,抚其背,对蔡京说:识之否?此章淳也。我确是在公堂的房梁上见到了好大一只肥老鼠,只偷粮食不办公道事,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位的化身?

最后我要吐槽一下结尾对赵明诚离去的解读。也许李清照对爱情的失望,并不能合理化赵明诚把妻子当做物品的行为,而男权思想也不能为赵明诚的无情辩护,李清照的失望也许既在于感情,又在于对旧社会整体环境不把女人当人的不满,而这应当分而视之。

纪录片惟有香如故李清照篇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