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伊芬底特星生态系统系列]宝石小虫——微蓝螺吻虫

2023-08-03 23:14 作者:梦轩散客  | 我要投稿


参考原型:外肛动物,腕足动物

微蓝螺吻虫

幼体长度0.1-1.2厘米

高度0.3-9厘米

平均壳高3.2厘米

分类: 泛动物界,古垫动物类,原胚动物门,原胚动物纲,微构细胞目,全构细胞亚目,鳃虫次亚目,径荷形态类,篮口虫超科,篮口虫科,螺吻虫属,微蓝螺吻虫

同属近亲112种

外肛动物也称苔藓动物,虽然并不算成功,但是足够坚挺(图片来自网络)

微蓝螺吻虫是一类体型相当小的动物,即使在它们所在类群中,它们也是体型很小的成员。但是他们用卓越的颜值让他们保住了模式种的待遇,由蓝过渡到红色的矿质壳壳简直就是工艺品。那么,这个矿质壳是从哪来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它们的生命史。

微蓝螺吻虫成体聚集在一起的情况,它们总是在危险时缩起,但是不危险时不一定展开

微蓝螺吻虫的一生要从它们的成体的触须讲起,微蓝螺吻虫的群体有两种类型的触须,一类是卷成螺旋状的羽毛状触须,三个这样的触须呈辐射对称分布在主轴周围,是他们主要的滤食工具;另一类则是向外延伸的丝状触须,这是它们感知危险和水流方向的工具,也是它们的无性生殖器官。成熟的微蓝螺吻虫会在这些触须末端长出水母状的小枝,小枝脱离就会形成可以自由游泳的幼体,这些浮游个体依赖伞盖去进行行动,其肛门位于伞盖上部,口吻都在伞盖下部,触须和底部肉筋共同构成了类似舌的结构。它们的运动模式类似于水母,但是前期几乎完全依赖低效的滤食获取营养。在此过程中,本身缺乏免疫的他们可以吸收水中的植物细胞,允许他们构成自己的组织成分,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偿其营养消耗。

微蓝螺吻虫的幼虫,相比于其近亲,其下面的径相对长度更长,上面的腕也不粗壮

这些幼体会长出性器官进而可以交配,卵和精子体外混合,生产出形态类似的幼体,无论是分裂幼体还是受精卵发育的幼体都能够在碰到固着物时快速用触手吸盘黏住对方,并且分泌粘液增强吸附。在此之后,其会很快发生形态转变,冠部向上聚集收束肛门区域,触手发生特化转变分为两类,底部分泌矿质物形成壳部,进而体型增大变成成体,一旦危险来临,它们会迅速缩入壳中保证安全。它们的幼体寿命可以达到2-5年,这极大地拓展了它们的分布范围。另外,因为过于原始容错率较大,虽然体型很小但是可以忍受较大幅度的水质变化,这种淡水生灵甚至扩散到了卡斯维里湾入海口的汽水树林中。

微蓝螺吻虫是真的非常非常小

它们在黑暗森林沃鲁目中的科斯科尔湖-库斯科河全流域生活,极其美丽的壳子让它们辩识度极高。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是一类浮礁动物,它们的壳本身是空心网泡结构,在它们死后腐烂后这个壳子中央被水填满其仍然比水比重稍轻,甚至有时候因为生长原因新壳盖旧壳导致旧壳死时是被完全堵里面的。本身它们普遍的存在就会导致壳堆积形成类似珊瑚的礁石结构,其轻盈而较强力的结构又会产生较大的浮力,有时候这些虫礁如果基部不够牢靠就会浮到水面,甚至有时候,其本身浮礁的基础就是水面上漂浮的东西。可以说科斯科尔湖面上永远零星漂浮着的浮礁的存在和这些家伙脱离不开关系。


[伊芬底特星生态系统系列]宝石小虫——微蓝螺吻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