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我们继续跟着庄子的《大宗师》了解什么是真人?
以前的真人啊,他是不会庆幸自己活着,从而及时行乐的;也不会害怕死亡,从而胆战心惊的。他们已经像佛家上说的那样,算是了生死。

所谓的真人呢,他自己也不会觉得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或是觉得自己了不起。他看起来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像是《道德经》上说的,“和其光,同其尘。”
所谓的真人,他悠然而来,坦然而去,像是徐志摩写的那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真人的表现还在于,他不会忘记来到这个世上的初衷,不会离开始的目标越来越远。他也不会太过于求取结果,他始终能坦然相对,“繟然而善谋。”
最开始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最初的感动,最开始的感觉,像是那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开始的地方是美好的,真诚的,感人的。得道之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复归于婴儿。”这样才能自然地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

真人相对于假人,真人是不会将自己完全投入于道,不会去试图窥探天机的。他讲究的是自然而来,顺心而为,顺其自然。如果将全部的自己都投入到某个信仰之中,从而忘掉这现实的世界,那这就不是真人了,反而成了假人,是要走火入魔了。
只有像那种,精神饱满专一,面容自然温暖,动作仙风道骨的才像真人。他的喜怒哀乐变换自然,像是四季的轮换。有时像秋天凄婉,有时像春天温暖,他总是那样自然而然。

就算是一个圣人不得不去带兵打仗,像是《道德经》上说,不得已而为之。那么他表现出的也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算是战败的国家人民也会诚心归附。
圣人的施政,考虑的都是千秋大业,万事功绩。他不会因为某个爱好,或是某个人而忘掉自己的本心,永远不会像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那些以收藏奇物为乐,或是以自己是个万事通而自豪的人,不能算是个圣人;
有了先己后人的差别心的人,不能算作是仁义之人;
讲究天时地利,步步为营的人,不能算是贤能之人;
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不能算是君子;
那些为了名声而效忠于人的人,不能算是忠诚之人;
那些缩在士兵之后打仗的,不能算是将才之人。

什么是真人?真人是圣人,仁义之人,贤能之人,君子,忠诚之人,将才之人等等。而种种这些的表现,分散开来,只是能够做好一样,不算是真人。
就算是其中一样,只要有了追求之心,也不算是个真人。那这样来看怎么还去做真人啊,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求而求,无为而为。

哎,庄子能不能说点,我能听懂的呢?这是不是告诉我,不要去学别人呢,别人的路都是走过了的,再走,只是重蹈覆辙,别人嚼过的,只能拾人牙慧,也就没什么味道了。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别人说什么,那是别人的事,别人觉得正确的路,那是别人的路。你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关注我,
一起开启智慧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