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网络暴力,“zs失信”与“最后的求救”
我的爱好,社会科学与心理的交叉命题。
我是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爱好者(没有什么深入研究,只是一名浅薄的爱好者)这篇专栏的起因是一位老师,让我们描述自己的爱好。我冥思苦想下突然想到用一个我想讲很久的议题来描述我喜欢的东西。最近对于网络暴力的讨论也很激烈,所以我写了这一篇隐性网络暴力,“zs失信”与“最后的求救”。如有浅薄不对之处还请指正! 为什么活着?
我们到底为何而活?我无法给出一个答案,这个命题太过个人,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但有些人是真的苦吧,但他们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佩,随之对生命的价值有了一层说不出来的感悟。 引申丨谭谈交通«活着» https://b23.tv/hoP4lT 甚至在多年后谭警官的回访中,那条黄狗也老死了。
阅前必看
引申丨抑郁症与社交媒体 https://b23.tv/4POEsgb “zs失信与沉默螺旋”
“zs失信”是我对我所看到的网络上一种网络舆情,或者说是网络上的“社会现象”的一个笼统概括,也许并不精准。 “ 真正zs者都是非常干脆的”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刻板印象。其实很多zs者在zs前会选择在网络上发布类似“最后的求救”一样的言语。也许有的言语在你看来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但事实上很有可能是他们的最后求救。如果此时能有及时的心理干预,也许有一些人还是会选择留下来。 早期互联网有人利用这些留言,导致有一种“zs失信”的感觉。说了,但没有真的s。但其实这其中包含有非常多的可能,起因与一些玩弄公众,无病称有病利用同情进行流量营销的事件,一些反悔者,还有故意利用抑郁症作为挡箭牌逃离社会责任(以及其他其他类型的原因存在),随后带来的网络舆情对其批判的泛化。包括如今“玉玉症”的戏称等等。 心理学统计,平均来说每有1次成功背后意味着8-20次的尝试(数据来自«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四章·心理障碍» zs )。年轻人的zs并非不假思索的、一时冲动的行为。通常情况是,它是经历内部混乱及外部压力之后的最后结果。大部分青少年zs者在zs前都会与别人谈过或写出他们zs的意图。这些可能会构成一些并不直接的,隐形的网络暴力。 不是每个人都走的这么决绝,有些人只是一时过不去,还有留恋。其次很多人自身也在激烈的矛盾,有些人也许是真的反悔了,这应该是好事。 但当今网络下其实对“zs留言”的偏见是一个“沉默螺旋”。反驳者的声音如此微弱和不知辩解,或缺乏意愿。 不要胡乱自诩拯救者
引用«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四章·心理障碍» 抑郁症的起因,行为学派观点。 当一个人经历丧失或其他重要的生活变更之时,若得到不充分的正强化而且经历很多惩罚,就会导致抑郁。缺乏充分的积极强化,导致一个人感到悲哀和退缩。 这种悲伤的状态被关注和他人的同情所强化(Biglan,1991)。但是,通常的情况是,最初对抑郁患者做出支持反应的人,会渐渐厌烦他们的情绪和态度,并开始躲避他们。这种反应切断了强化的另一个来源,使病人更深地陷入抑郁之中。 希冀
真正决绝才是少数,我希望能够理智对待,我不否认夹杂着一些只是博眼球,或者对生命的感受并不是。这种蕴含着某种意味的可能,但是我真的希望大家务必不要在有可能的地方去发出一些比如“真正想的人不会这样,真想的人早就去s了”,这样也是可能会成为施暴者的一员。 有些时候在我看来真的有可能走的人的评论区底下会有这种言语。我都不知道有些人怎么想,怎么熬过来的,或者是真的在决定的那一天会不会脑海里浮现出这些攻击的话。真正这么决绝才是少数。 结束
想说这些其实很久了。但觉得我一个人很渺小,(其实也有关于最后留言的节目的,比如上面的引用,不过传播力真的很低,我这辈子就见过一次)偏见如此浓郁,并且沉默螺旋依旧主导的情况下,我还是希望大家,就算你选择漠视都好,不要去落井下石。我仅能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延伸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四章·心理障碍» 抑郁症 为什么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两倍(Hyde et al..,2008)。 生物性因素和认知因素
平均而言,女性比男性经历更多的负性事件和生活压力(Kendler et al.,2004;Shih et al.,2006)。譬如女性更可能遭受身体暴力、性虐待,或身处贫穷而又需要抚养年幼的孩子和赡养年长的父母。如此,女性就会经历更多类型的生活事件,而这些事件会成为抑郁发生的基础。 “反刍思维”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等人(Nolen-Hoeksema,2002;Nolen-Hoeksema et al.,1999)的研究对比了男性和女性在经历消极情绪之后的反应风格。根据这一观点,女人经历悲伤时会想到可能的原因以及其感受的含义;相反,男人则试图通过专注于其他事情或者投入体育运动来积极地分散自己的抑郁情绪。 问卷调查了1218名10~17岁的学生,评估他们对生活事件的反应方式(Jose&Brown,2008)在较小的年龄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较小。然而,随着进入青少年期,这一差异变大,女孩开始进行大量反刍思维。该研究中的学生同时还完成了测量抑郁的问卷。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那些进行较多反刍思维的学生最有可能报告最多的抑郁症状。然而,反刍思维与抑郁之间的相关在女孩身上更明显。
抑郁在女性中较常见,所以女性试图zs的比率是男性的三倍,男性尝试zs比女性更容易成功(Nock et al.,2008)。这个区别可能是因为男性更多地使用手枪,而女性则倾向于采用不那么致命的方法,如服用安眠药。(美国数据) 其他很朦胧的观点
每个人都是一个观点的自由卖家和买家 评论区是一个反馈及时,低门槛的观点自由市场 观点的交易,接受与拒绝,沉默螺旋,网络舆情下的强迫交易 (类似的网络舆情在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对社会孤立的害怕的模仿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