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笔记17 亚里士多德
哲学史笔记17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主要著作:《形而上学》、《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等 对理念论的批判、存在问题、存在是什么:关于实体的推导、实体是什么、实体如何存在和产生、实体如何生成、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说 1、亚里士多德对于理念论的批判: 1)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共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 2)论证缺乏必然性,会得出一些没有个别事物与之对立的理念,如“否定了的东西”、“缺乏”。 3)为了说明理念与个别事物的相似性,就需要一个与二者都相似的第三者,但如果要分别说明二者与第三者的相似性,又需要一个第四、五者。 按照他的意思,就如当我们说人的理念和个别的人之间有相似处,我们就会说:他如人一样有两个耳朵,一个嘴巴……,我们就假设出了那个与二者相连接的第三者人。 4)不能分有,既然只有实体是理念,那么其他个别的非实体的事物如何能分有实体、形式? 5)不必临摹,首先,即使苏格拉底不临摹苏格拉底的理念,他也依然可以出生,其次,苏格拉底既然同时临摹了动物的理念、人的理念、两脚的理念……那么苏格拉底岂不是临摹了好多个理念,而同时,人本身又是对动物本身的临摹,岂不是苏格拉底自己就陷入了多重临摹。 6)亚里士多德认为从现实的角度讲,给所有个别事物加上一个无用的理念实体,将导致尾大不掉,增加认识的难度,也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 2、存在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研究各种事物的原因,不能如柏拉图一样把所有的存在者都混为一谈,而是要给他们分类和分层,其中最高的,就一定是存在本身,或者叫“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说所有的存在者之内,都应该有一个使之存在的存在本身。 于是,就有了一个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就是本体论(ontology)。 亚里士多德为了研究这个“作为存在的存在”,他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为存在者?存在者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是:首先,既然存在者是“最后”的概念,我们就不可能说去找到一个比它更概括的概念来给它下一个定义,如我们不能像给人找到动物这个种,去给它下一个定义说:人是一种动物。那么只能走细分这一条路,给“存在者”这个概念继续划分,划分出那些让存在者能够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些意义,存在者便不能存在。 在这个思路上,亚里士多德说:存在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 1)偶然的属性,就是那些不影响存在者维持其“存在这个状态”的意义,如我们说狗是白的,但“白的”这个意义不会影响狗存在或者不存在,便是不影响狗的维持其“存在这个状态”。 2)必然的本质,也叫范畴,就是那些影响存在者维持其“存在状态”的意义,如我们说狗是白的,而狗这个意义就是实体,如果狗没有了,狗的“存在这个状态”便不能维持。同时伴随的还有性质、数量、关系等。也就是说,只要去掉其中的任何一个意义,存在者便不能被思维为存在了。 在这里,要侧重于一种语言的理解,谓词表述主词,同时附着主词,如果主词不存在了,描述性的谓词也无意义了。 由此,亚里士多德便分出了存在最重要的部分:必然的本质或者叫范畴。 3、存在是什么: 在上一个论题中,我们也在试图顺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分出了存在中,维持存在的存在状态的部分——范畴。 亚里士多德便顺着这个思路去探讨范畴,即继续细分范畴。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所有的范畴中,实体又是范畴中最特殊的,其他的范畴都要依附于这个范畴,而只有实体才是真正独立的存在。 即是说:其他的范畴要通过描述实体来影响存在状态,并且不能独立的存在,要依附于实体。 所以研究存在,最应该研究的,便是实体这个概念。于是为了研究实体,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三个问题: 1)实体是什么 2)实体的理由、原因、道理是什么 3)实体是如何生成的 4、实体是什么:第一实体 如我们在上面所区分的,实体既然是必然的本质,所以它一定不是偶然的属性,所以它一定不是要依存于某一主词的描述性性质,如白的、高的、胖的等等非独立的属性。 同时,它既然不是描述性质、数量、关系等等状态的词语,它也不能是对一个主词进行描述的状语或者是具有高概括性的定义词。 即不能充当谓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分或者定语、谓语、表语、状语的区分)的最特殊的东西。 于是亚里士多德给实体下了定义: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分前后来解释: 1)不述说一个主体: 就意味着实体在一个陈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词来述说主词,如苏格拉底是人,人就作为一个谓词来述说苏格拉底。但是不能说什么是苏格拉底,即使说一个白色的人是苏格拉底,也还是会有剩余。 2)也不依附于一个主体: 意味着它不同于属性,可以独立的存在。 如苏格拉底是白的,这个句子中,“白的”不仅作为属性述说苏格拉底的特征,同时又依附于狗而存在,不能单独的说白的,而成熟一个意思,即不能作为主语。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分析一下实体的特点: 1)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而非普遍的、抽象的。 2)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相反的东西,如苏格拉底没有反面。 3)(第一)实体没有程度,不能说一个实体比另一个实体更实体。 (不能说一匹白马比另外一匹白马更白马) 4)实体是变中之不变,它的具体属性可以变化,但作为实体是始终如一的。 在对实体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逻各斯(语言的逻辑)在起作用,亚里士多德也相信:逻各斯与存在的事物之间有共同的结构。因此,它的逻辑学与本体论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 经过上面,“亚里士多德把这些既不述说,也不依存于其他主体的具体的个别事物称为“第一实体”,它们构成了支撑种属或属性的载体和绝对的主语”。 5、实体是什么:第二实体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分歧,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个别、最具体的东西,以至于无法去形容任何东西的事物是实体,而柏拉图则认为抽象的、普遍的东西是真实的存在。 但在第一实体之后,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二实体——种属概念,即包含着,或者能够表述实体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类似的柏拉图的理念一样的事物也成了实体,但是是第二实体。 所以就得到了第二实体的定义:能表述一个主体,但是不依存于一个主体。 通过这一操作,亚里士多德把抽象概念全部都纳进了实体,似乎又回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把绝对个别的的事物也称为实体。 对比: 亚里士多德: 1)个别的事物是第一实体。 2)普遍的事物(理念)是第二实体。 柏拉图: 1)个别的事物是既存在又不存在者。 2)理念是存在者。
6、实体的理由、原因、道理是什么? 这个部分要回答的问题是:实体凭借什么而成为实体,也就是说个别的事物为什么会成为个别的事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理念为什么会成为理念。 在总结了各种本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因说: 1)质料因:如柏拉图的“原始物质”,又如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指支撑事物材料的东西。 2)形式因:如柏拉图的“理念”给予原始物质以“形式”,指存在物的标准。 3)动力因:如柏拉图的“善”的动力一侧,让个别事物趋于形式,指使质料趋于形式的动力。 4)目的因:如柏拉图的“善”的至善一侧,让质料以动力达到形式,是为了满足善。 再举个例子,如建筑一座房屋: 砖瓦木料便是质料因,设计蓝图是形式因,工匠和技艺是动力因,而供人居住是目的因。 再如存货: 材料采购便是质料因,存货是形式因,搬运和采购是动力因,出售是目的。 质料要达到预计状态才能成为形式,而达到预计状态的目的是出售。 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自然物那里,目的因、动力因和形式因都是一体的,合一为形式因,即自然物的形式和目的是统一的,同时达到形式状态的动力也是由形式赋予的,如一颗树,树的种子是它的质料因,种子长成树是它的形式因和目的因,种子自己也具有长成树的动力。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反过来以四因说规定了实体:对于质料因来说,如果一个东西没有质料,便称不上存在,但是对于第一实体——个别事物来说,最核心的便是独立和个别,所以与个别息息相关的“形式因”才是真正的实体。如一个苏格拉底的雕像,如果没有苏格拉底的样子这个形式因,它就不与其他的雕像有个别。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形式因比质料因更接近实体,同时亚里士多德又说: 1)任何个别的事物都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 2)质料和形式在不同事物上又是相对的。如砖块是泥土的形式,但砖块又是房子的质料。 以此类推,总能推出一个不能作为形式的质料,和一个不能作为质料的形式,前者可以叫做形式的形式(纯形式),即所有的形式要成为的东西,后者叫做非存在(纯质料)。 同时根据自然物三因合一的特点,这个作为所有形式的最后形式的“形式的形式”也是推动形式的拉动者,把所有的质料(作为被拉动者而言的)拉向自己。 作为被动的来看,便是质料;而作为主动的追求来看,便是形式,但是形式是藏于质料之中的,就如种子自身就是要长成树的,就像所有的鸡蛋都是要出鸡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鸡蛋要长成鸡的形式因是先于作为质料因的鸡蛋的。 (以我而言,理解纯形式,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吸引力,但如何理解纯质料?其实可以联系柏拉图的原始物质,在未获得形式之前,它是非存在,而当它获得了形式时,它就成为了个别事物即实体,其实举例子的话,就可以理解为有一种可以以某种标准被使用的材料,但是没有人使用,这个便是纯质料,而那个被人们一直追求,但找不到质料去制作的东西,便是纯形式。) (这种对于纯形式的追求并没有高低之分,并没有说一阶实体比二阶实体更不实体,只是在逻辑上,那个纯形式是起吸引作用的第一力,又或者,与第二实体有几分的相像。) 7、实体是如何生成的:潜能和现实 这个论题即是要回答个别事物是怎么生成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把它概括为“潜能与现实”,对应了“质料与形式”,即就质料尚未获得形式的质料便是非存在——潜能,获得了形式的质料便是实体——现实。 同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潜能和现实指的是一个东西的不同存在方式,都是质料的一种存在状态。 8、实体是如何生成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生成过程就是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运动,这个运动便是作为形式对质料的吸引,也可以这样理解,就形式与质料有差别而言,它是潜能的,就其与形式一致时,便成为现实。所谓的现实,也是指实体成为现实。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实体的形成所指的是纯质料得到了形式的吸引之后,由潜在的实体,成为实体的过程。) 9、认识论:感觉和理念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也同他的实体论(本体论)一样,变现出折中和妥协。 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个别事物(第一实体)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个别事物是感觉发生的源泉,认识就是经过记忆、经验上升到技术和哲学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是从感觉和记忆开始,通过累积经验上升到技术,经验是个别的知识,技术是普遍的知识,但这种普遍只限于具体科学和生产部门,真正的知识要由技术上升到智慧,而所谓的智慧就是第一哲学,或者叫形而上学、本体论。) 另一方面,他又说感觉在对象面前完全是被动的,只能对个别事物进行感觉,不能把握普遍的东西(理念)。而同时,普遍是存在于灵魂之中的,这便是为什么,人只要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调用理念思维。于是在前一方面被认为是知识的源头的个别事物,又沦为普遍知识的触媒(催化剂)。 10、认识论:两种灵魂 针对柏拉图的灵魂不死和德谟克利特的灵魂原子说(灵魂会随着原子的破碎而破碎),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他的折中的学说。 他提出有两种灵魂: 1)消极的灵魂:受到肉体的蒙蔽而消极被动的灵魂,以个别事物为对象,认识建立在感觉、记忆和经验的基础上,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 2)积极的灵魂:摆脱肉体的蒙蔽,作为第二实体对第二实体的认识,或者纯形式对纯形式的认识,它是由外部进入身体的理性灵魂,不会因身体的死亡而死亡。 或许在他身上带有一种作为奴隶主的骄傲或者对于奴隶的蔑视,他补充说: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只存在于自由人的身体中,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只有消极的灵魂。 11、逻辑学:思维范畴与客观存在 在亚里士多德眼里,由于语言逻辑和宇宙的逻辑是一样的,那么研究逻辑学就是在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把主谓判断看作个别事物与种属的关系和实体与属性的关系。 基于此,它又回到第一实体的思路,把谓词分为 1)属于定义的部分,是具有对主词的规定性的。如人是 理性的动物 2)不属于定义的部分,是表述某一种性质的。如苏格拉底是 白的。 于是基于此,亚里士多德创制了谓词表: (如针对人) 1)种:动物 2)属差:有理性的 3)定义:有理性的动物 4)属性(专有的性质):制造工具 5)偶性(非专有的性质):白的 上述的所有谓词都是依存于主词人的。 于是针对上述再做归纳和分析,列出谓词以及谓词所反应的客观存在,及思维的最基本的内容,列出十个范畴如下: 1)实体:如人、马,是最基本的范畴 2)数量:几只、几条 3)性质:白色的、黑色的、蓝色的 4)关系:大于、小于 5)地点:在海南、在福建 6)时间:现在、昨天、明天 7)姿态:坐着、躺着 8)状态:武装的、被包装的 9)动作:烤烧烤、切菜、 10)遭受:被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的思维活动便是依靠上述十个范畴展开的,所以它们也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所以在实体的部分,亚里士多德已经有了这种讨论,即是偶然的属性+必然的本质,可能是直接拿过来用了。 同时实体范畴又是最根本的,其他范畴都依存于它。(实体已经做过分析了) 12、逻辑学:判断与三段论 在判断的理论上,亚里士多德把判断分为几类: 1)质:肯定判断还是否定判断 2)量:全称判断还是单称判断 3)关系:简单判断还是复合判断 4)模态:实然、必然、还是或然判断 三段论:由三个判断构成 基本结构:在三个判断中,每一个判断中都有一个词与另一个判断中的一个词辗转重叠,从而使这三个词之间有一种必然关系。 (即如果最后的词包含在中间的词里,中间的词又被第一个词所包含,那么最后的一个词与最先的一个词就借三段论而发生关系) 上述的是三段论的第一格,是检验三段论是否为三段论的标准。 1)大前提:人都会死 2)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3)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在这里,死、人、苏格拉底这三个词就借三段论发生关系。 亚里士多德还在第一格的基础上加了两个格,经院哲学家也加了一个格,总共四格,或许会在经院哲学的地方说到。 三段论只能保证逻辑,而不能保证真理,还取决于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正确。 在三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辩证三段论和归纳的三段论来检验前提: 1)辩证的三段论:用两个相反的三段论相互辩难,以考验前提的真实性。 2)归纳的三段论:就是“归纳”,运用感性知觉来考察前提的真实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归纳法没有必然性,不如辩证的三段论。 在之后,亚里士多德又以直觉去得出了三条三段论确定性的公理: 1)矛盾律: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 如蝙蝠是鸟类和蝙蝠不是鸟类,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为真。 2)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之间不能有居中者。就是不能说两个都是错的,必有有一个为真。 如苹果是水果和苹果不是水果,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为假。 3)同一律:一切真实的事物必须在任何方面始终如一。或者一个概念的含义必须在同一意义上。 如A=A。 13、伦理学: 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两种美德: 1)心智方面的,知德,主张过一种理性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的幸福。 2)道德方面的,行德,主张一种中庸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有三个部分,激情、观能、性格状况,激情是发生欲望、愤怒、快乐的部分,观能是体验上述感觉的部分,唯有性格状态能体现什么是美德。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唯有性格状态体现一种不偏不倚,不会过度和不足的中庸才是美德。 对于中庸,亚里士多德又做了补充: 1)中庸没有一个固定的平均数。 2)中庸是与极端(不足、过度)相对立,也可以视为一种极。 3)中庸是没有程度的,不存在过度中庸和不足中庸。 14、政治学说: 与中庸的学说相似,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中庸,他既反对专制集权制度,也反对绝对民主制度,他主张一种由中产阶级当政的政体。 因为中产阶级既不过度富有,也不会财富不足,更容易遵循美德的原则,从而调和富有阶级和贫困阶级。不述说,也不依存于其他主体的具体的个别事物称为“第一实体”,它们构成了支撑种属或属性的载体和绝对的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