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樊胜美”事件:原生家庭压榨下的提款机女孩

96年的女孩洛洛,在钱塘江散步时,不幸遭遇涨潮,意外去世。出事后,她的父母向公司索赔35万,理由却是要给儿子买房。
因为按照这家人的逻辑,如果女儿没有发生意外,这笔钱是她来负担的。现在女儿去世了,这笔钱只能公司来付。
奇葩的索赔理由与过度索取的吃相,荒诞地揭开了“现实版樊胜美”故事的一帘。
长期被原生家庭压榨的洛洛,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过负面情绪,感叹“人间不值得”;吃抗抑郁类的药物,甚至多次尝试自杀。
洛洛的世界里,没有父母无私的爱,也没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她努力变得懂事、强大,却只能成为一台提款机。没有人关心她的挣扎和痛苦,就连死后父母还要在她身上榨取最后一点利益。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有条件的吗?在这个故事里,是的。


生活中像洛洛一家极端重男轻女的案例是少数,但“有条件养育”现象却普遍存在。它带来的伤害并不隐形,却往往被父母故意忽视,甚至被当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周末带孩子逛商场,她/他试图向你索要一个新玩具,你一番思考后就拒绝了。孩子并不买账:“我就要!”你再次拒绝,试图讲道理、谈条件。
此时,孩子开始情绪升级,大声哭闹,甚至就地打滚……你会如何反应呢?
或许强硬地把他拉离,并威胁道:“你再哭,妈妈不带你回家了!”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害怕被抛弃面前,孩子总是会选择乖乖回家。
于是,一些家长发现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超好用,就觉得自己找到了能让孩子长记性、变听话的有效办法,并成为了“有条件养育”的忠诚践行者:
“你再不乖乖吃饭,晚上就一个人睡吧。”
“你不努力就没出息,到时候爸爸妈妈不会管你的。”
“不听话,你就不是妈妈的宝贝,快把作业去写了。”

在有条件的养育中,无论是“积极的奖励”还是“消极的惩罚”,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害。
前者也许会在短期内见效,使孩子们勤于学习,然而在成年之后,他们心中会留下“自我强迫”的阴影。后者甚至连短期效应都没有,只会加剧孩子与父母的对立。
美国丹佛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感觉自己为得到家长认可而必须达到某些条件的青少年,最终会变得不喜欢他们自己,相应地会导致其在进入青春期后扮演成一个家长会爱的对象。
这种为赢得认可铤而走险的绝望做法通常伴随着抑郁和无助,会导致其与真正的自己失去联结。这些青少年开始迷茫,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是谁。
多年来,研究人员已发现,“越多有条件的养育,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越低”。因为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条件的,那么他们在接受自己时也会附带条件。相反,感觉自己被家长、甚至老师无条件认可的孩子自我价值感更高。
而这种无条件的认可,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条件的爱 (unconditional love)。


在很多人眼里无条件的爱,等同于溺爱和对孩子的放纵,意味着孩子做什么都行,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亲子关系中,无条件的爱就是爱孩子本身,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接纳和理解。
接纳,就是给孩子提供稳固、安全的“容器”一般的爱,安然地存放孩子所有好与不好的情绪、行为,始终如一地爱着他,让孩子发展出相信自己、勇敢面对挫折、从容面对复杂世界的力量。
因为接纳,你能接受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事实,你开始觉察到孩子情绪背后所没有被满足的期待和需求;并试着理解他,也愿意去帮助和陪伴孩子从难过、生气、焦虑等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也就是说无条件的爱,是在不加评判爱他们的基础上,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而非对他们的所有行为熟视无睹。我们需要纠正的是他们的某些行为方式,而不是涉及他们的人格与尊严,但也并不代表我们就不爱他们了。
当父母给了孩子充分无条件的爱,并让孩子在充满关怀、理解、宽容、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自信、温暖的人。


我们谈论洛洛的故事和原生家庭,并非鼓励大家一味抱怨,而是鼓励大家寻求改变,试着容忍一个孩子成长中带来的磕磕绊绊,学习如何去爱无条件地爱他人,以及如何无条件地爱自己。
因为当我们能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不完美的时候,才能懂得如何无条件地接纳他人。只有学会了无条件爱自己,我们才愿意相信自己值得被他人同样无条件地对待。
很多做不到无条件爱子女的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他们也无法接纳自己的。父母也曾是孩子,童年时期感受到他们父母对的不接纳,也会代际传递,影响到他们的养育方式。
好在作为成年人,我们有力量去学着接纳自己,并觉察到自己情绪背后的观念,从而能够开始接纳孩子。
即便选择了接纳和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父母依然任重道远,因为真正的挑战在于,是否无条件的爱孩子,不是父母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
无论父母的意图如何,最关键的在于孩子是否能够从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当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

希望天下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形成良性的养育关系,在无条件的爱中学会理解与接纳,被爱且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