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王伐纣:八百诸侯齐聚孟津,敦请武王伐纣灭商,武王为什么拖延了整整两年才动手

本期话题
西周最终的战略目的就是要消灭殷商,并且灭商战争就发生在孟津观兵的两年之后。
如果当时身在孟津的姬发坚持认为时机不成熟,他为什么还要举行这场军演?这不等于主动把自己的战略意图暴露给纣王,失去了发起进攻的突然性么?



出卖崇侯虎的负面效应很快就发酵了。
回到岐周的姬昌,俨然成了诸侯们眼中的国际秩序维护者,具有最高的公信力。产生矛盾纠纷的诸侯不约而同地来请他而不是纣王出面举行仲裁。

虞国和芮国的人在这时发生了纠纷,来请姬昌裁决。踏入周境,亲眼目睹了周人礼让谦退的风俗,为之深深震撼。不待求见西伯,便各自退步,达成协议。这一事件为姬昌带来了空前的政治声誉。
经过对民心与舆论的深刻观察,姬昌认为该是时候结束对殷商称臣的耻辱了。
于是就在这年,姬昌宣称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抛弃了纣王授予的西伯爵位,自称为王,公开与殷纣分庭抗礼。

正位为王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积极的武力扩张。
在称王之后的三年里,姬昌每年都在对外用兵。
那么,西周的兵锋应该指向谁?要设计怎样的军事战略才能最终实现殷商鼎革的宏愿呢?
姬昌把对外征讨的首要敌人锁定为了犬戎。
犬戎的聚居地应该在岐周的东南方向(参见钱穆《国史大纲》),攻击犬戎,意味着西周的势力越过渭水,从渭北的岐山一路延展到了渭南。

在征伐犬戎的第二年,姬昌向密须国用兵。
密须国在今天的安定阴密县,它地处泾水上游的陇西高原上,对立国于岐山的西周形成了高屋建瓴的俯冲之势。
西周要向东与殷商争夺天下,必须首先解决自己侧后方的这个巨大威胁。
在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后,姬昌踏上了东征的旅程。
依照常人的思维,姬昌从陕西眉县西北的岐山出兵,往东扩张,最终要进攻地处豫北的殷都安阳,他应该沿渭水东进,从今天的潼关一线出豫西,在洛阳北面的孟津渡过黄河,然后一路扑向东北方的安阳。
但实际上姬昌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一条迂曲得多的攻击路线:从陕西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灭掉了位于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的耆国,然后翻越太行山南下,攻击河内地区(今河南沁阳)的邗国。

这一规划显示出了姬昌高瞻远瞩的战略素养。
从军事学上说,从陕西华县出潼关,直取洛阳,是内线作战。距离短,但是战略意图容易暴露。
而当山西控制在殷商手中的时候,走这条路线将把自己的侧翼长时间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这么长距离的侧敌行军绝对是兵家大忌。春秋时期的秦国之所以在崤之战中一败涂地,原因正在于此。
更何况攻入河南之后,位于登封的崇国在崇侯虎的治下必将成为藩屏商朝最坚强的屏障。

而选择外线作战,绕道山西,攻入上党,不但便于隐藏己方的战略意图,麻痹殷纣,还可以藉助山西的高原地利,居高临下地威胁殷商的王畿。
我们从后来楚汉战争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外线作战的优势。
在楚汉战争当中,刘邦率领的主力走内线,结果与项羽相持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无法打破僵局。而韩信率领偏师走外线,一路破魏降代,服赵灭齐,短短三年便一举扭转了楚强汉弱的战略态势。

事实上,当姬昌灭掉耆国以后,殷商的有识之士已经感到了亡国的隐忧。
大臣祖尹惊慌之余,去向纣王报警。
但纣王的小心脏早在“囚羑里事件”中便被姬昌揉碎了。这时的他就像暮年颓废的隋炀帝一样,雄心壮志早已烟消云散,一味地逃避于醇酒美色当中,完全没有警觉到他的对手已是枕戈待旦。
到邗国被降服以后,殷商的王畿已经直接暴露在了姬昌的兵锋之下,而势单力孤的崇国也再无力抵御周人强大的战略攻势。
就在邗国被征服的次年,崇国也灰飞烟灭了。

正当灭商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姬昌却一病不起。大业未竟,中道崩殂,伐纣的重任落在太子姬发的肩上。

姬昌死后,西周对殷商的进攻因为他的驾崩而停滞了整整九年。
在这九年里,年轻的姬发在太公吕尚和周公旦的辅佐之下逐步巩固权力,稳定了政局。
九年之后,太子姬发以文王的遗誉为号召,在洛阳以北的孟津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联合军演,前来助阵的诸侯达到八百之多。

不期而来的诸侯们劝说姬发应该乘势进攻,一举消灭殷纣。
但奇怪的是姬发居然否决了这个提议,“你们不理解天命的启示,时机还不成熟。”
姬发要想消灭殷纣,改朝换代,仅仅依靠西周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而要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行动,推翻殷纣,并拥戴他为新的天下共主,他必须从敌我两方面解释发动战争的合法性。

事实上,就算姬发已经如此慎重地为西周的讨伐战争寻找法理依据,灭商战争的合法性仍有后世学者提出质疑。
最著名的便是汉景帝时期辕固与黄生关于“汤武革命”的激辩。黄生非常不客气地将武王伐纣定义为“篡弒”。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姬发在法理依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开战,即便消灭了纣王,天下诸侯也不见得会心悦诚服地拥戴他成为新的共主。
而“篡弒”的国际形象一旦定格,局面会比现在更难收拾。

因此,孟津观兵的举行,更多是出于政治、外交而非纯军事的考虑。
姬发在孟津观兵的当时并没有计划将它直接演变为商周之间的决战。举行这场军演是为了检验西周对天下诸侯的号召力是否足够强大。
八百诸侯不期而至,他的目的就已经达成了。这时他还不能对纣王动手,因为他还需要从君权神授的角度揭露对方也就是殷商政权的非法性。
实现这一目的是需要时机的。而机会在两年之后便真的来了。

两年以后,暴虐的殷纣王接连杀死比干,囚禁箕子。
朝中贤臣们的悲惨遭遇让太师疵、少师强对殷商王朝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们抱着祭祀的乐器投奔了西周。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礼乐祭祀是天子与上天沟通的桥梁。失去了祭祀的乐器,象征着殷纣与上天的联系中断。天命已经不再眷顾这个荒淫的弃子。现在他已不再是君临万邦的天子,而是人神共愤的独夫。
到这时,国祚绵延四个半世纪的殷商王朝即将随着殷纣的覆灭而黯然落幕,一个文质彬彬的崭新时代——西周即将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