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构&功能作用:你不了解的神秘肌肤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指甲和毛囊都是【皮肤】吧~
皮肤表面:
皮肤被覆于体表,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与口腔、鼻、尿道口、阴道口、肛门等体内管腔表面的黏膜移行连接,构成闭合系统,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

皮肤表面并不完全平滑,其上纵横着大量的沟纹网络。这些深浅不一的沟纹被称为皮沟,皮沟之间的细长隆起称为皮幡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成菱形或多角形微小区域,称为皮野 外泌汗腺开口于皮靖上,表现为小的凹点。皮沟走向依体表部位而异,称为皮纹图案 指(趾)末节屈侧的皮沟、皮皤平行排列并构成特殊的涡纹状图样,称为指(趾)纹,其图案由遗传因素决定,个体间存在差异。

有些皮肤病的皮疹具有特征性的线条分布倾向,典型的如表皮痣。这些虚拟的按一定规律排布的线条被称为斑氏线(Blaschko’s lines),斑氏线被认为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克隆分化的伸展方向有关。

小TIPS: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重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平均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2。由外及内,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也称皮下脂肪层)三层构成。此外,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以及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
表皮:
表皮属于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两大类细胞构成,即角质形成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后者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具有细胞间桥及丰富的胞质,用HE染色即可着色;树突状细胞需要特殊染色或组织化学方法,甚至电镜下才能被识别。此外,表皮内还有极少数的淋巴细胞。表皮借基底膜带与真皮相连接。
角质形成细胞:

(一)基底层
位于表皮底层,由一层圆柱状细胞构成,其中包括表皮干细胞。基底层细胞排列整齐,呈栅栏状,细胞长轴与表皮真皮交界线垂直。基底层的细胞胞质呈嗜碱性,胞核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较常见。
角质形成细胞从基底层细胞开始分裂、分化成熟并最终从角质层脱落是一个精密调控的过程。正常情况下约3%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二)棘层
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8层多角形的角质形成细胞构成,因在组织切片中细胞呈棘刺样形态而命名。
(三) 颗粒层
因富含深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而命名,可产生许多皮肤屏障相关蛋白。
(四) 角质层
位于表皮最上层,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在箸跖部位可厚达40〜50层。角质层是皮肤抵御机械损伤、防止机体水分丢失和环境中可溶性物质透过皮肤的主要功能层。
树突状细胞:

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靖,位于表皮基底细胞层和毛囊。HE染色切片中黑素细胞胞质透明,胞核较小,也称透明细胞(clear cell);银染色及多巴染色显示细胞有较多树枝状突起。人体肤色的种族差异是由黑素小体的数量和大小决定的。不同种族人群黑素细胞数量和分布无明显差异。
(二)朗格汉斯细胞

皮肤朗格汉斯细胞是起源于骨髓的树突状细胞,位于表皮层,主要分布在基底层上方和表皮中部。表皮内的朗格汉斯细胞无桥粒,可以游走,数量约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密度因部位、年龄和性别而异,一般面颈部较多而掌跖部较少。朗格汉斯细胞可以识别、摄取、加工并呈递抗原给T淋巴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包括IgG和IgE的FcR、C3b受体、MHC U类抗原(HLA-DR、DP、DQ)及CD4、CIM5、S-1等抗原。人类朗格汉斯细胞是正常皮肤内唯一的CD1 a阳性细胞。
(三)梅克尔细胞
梅克尔细胞是位于表皮基底层内的触觉感觉细胞,多见于掌跖、口腔与生殖器黏膜、甲床及毛囊漏斗部,细胞有短指状突起,借助桥粒与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连接,常固定于基底膜,不随角质形成细胞向上迁移。该细胞特异表达角蛋白K20,胞质中含许多直径为80〜100nm的神经内分泌颗粒,胞核呈圆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叶状。
真皮:
真皮由中胚层发育而来,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以及皮肤附属器。真皮的厚度是表皮的15-40倍。真皮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乳头层为凸向表皮底部的隆起,它与表皮突犬牙交错、波纹状彼此相连,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胶原纤维较为纤细。网织层胶原纤维粗大、数量多,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穿行。
皮下组织:
又称皮下脂肪层,位于真皮下方,向下与肌膜相连。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构成,结缔组织包裹脂肪小叶,形成小叶间隔。皮下组织中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外泌汗腺和顶泌汗腺等。其厚度随部位、性别、营养状况而异,在臀部和腹部较厚,而鼻部及胸骨部较薄。皮下组织具有提供皮肤弹力,参与脂肪代谢、糖代谢、贮存能量及内分泌等功能。皮下组织是激素转换的重要部位,如雄烯二酮在皮下组织中通过芳香化酶转化为雌酮;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瘦素在脂肪细胞中生成,作用于下丘脑代谢调节中枢,增加能量消耗、抑制食欲及脂肪合成,从而发挥调节体重的作用。
皮肤附属器:
包括汗腺、皮脂腺、毛发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1、汗腺: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人体汗腺通常被分为外泌汗腺和顶泌汗腺)。

(一)外泌汗腺:也称小汗腺,为单曲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构成。
人体外泌汗腺数量约有160万〜400万,几乎分布于整个人体表面,在手掌、前额、足底和腋窝尤为丰富,但唇红、甲床、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等处无汗腺。外泌汗腺主要功能是调节体温,手掌、足底部位的汗腺还有提高触觉敏感度(tactile sensibility)以及增加粘附性(adhesion)的作用。
(二)顶泌汗腺 :顶泌汗腺(apocrine gland)也称大汗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会阴部,偶见于面部、头皮和躯干。外耳道的町貯腺、眼睑的睫腺和乳晕的乳轮腺也属于顶泌汗腺。
2、皮脂腺:产生皮脂,分泌到皮肤表面与水分(如顶泌汗腺分泌的汗液)混合乳化形成皮肤表面的皮脂膜。皮脂腺广泛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头面部及胸背上部等处因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腺体数量可达400〜900/cm2皮脂腺属于泡状腺体,由腺泡和较短的导管构成。皮脂腺分泌皮脂量在婴幼儿期较多,少儿期较少;青春期后分泌量显著增加,但到中年后又逐渐减少。
3、毛发与毛囊:毛发是由同心圆状排列的、角化的角质形成细胞构成。

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称为长毛;眉毛、鼻毛、睫毛、外耳道毛称为短毛,面、颈、躯干及四肢的毛发短而细软、色淡,称为毫毛或舞毛;胎儿体表白色柔软而纤细的毛发为胎毛,于出生前脱落。毛发位于体表可见的部分为毛干,位于皮肤以内的部分为毛根毛干由内向外(纵切面)依次为髓质、皮质和毛小皮。
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是毛发生长所必需的结构。不同部位毛囊的大小形状不同,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皮脂腺开口于毛囊,自皮脂腺开口以上部分称为漏斗部;皮脂腺开口以下至立毛肌附着处之间部分,称为毛囊峡部;毛囊末端膨大部分呈球状,称为毛球;毛囊从内到外分三层,依次为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前两者起源于表皮,后者起源于真皮。
毛发的长短和毛囊生长期密切相关,例如头皮的毛囊生长期约2〜8年,80%左右处于生长期;而眉毛的毛囊生长期仅2〜3个月,因此眉毛相对于头发来说短很多。
甲盖:甲盖是人体最大的皮肤附属器,覆盖在指、趾末端伸侧面。甲的主要功能包括保护指、趾尖,提高感觉辨别能力,辅助手指完成精细动作,搔抓以及美学功能。

甲主要由甲母质、甲床、甲板和甲廓等部分构成。甲的外露部分称为甲板,呈外凸的长方形,厚度为0.5-0.75mm,甲近端的新月状淡色区称为甲半月,甲板周围皮肤称为甲廓,深入近端皮肤中的甲板部分称为甲根,甲板下方的皮肤称为甲床,其中位于甲根下方者称之为甲母质,是甲板的生发结构。甲下真皮富含血管。
指甲生长速度约为每3个月1cm,趾甲生长速度为每9个月1cm。疾病、营养状况、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均可影响甲的性状和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