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单-第五章核酸,糖类,脂质部分
五、核酸、糖类、脂质
1、核酸有物种特异性。RNA和DNA的区别是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组成核酸的元素为C、H、O、N、P,基本单位是核苷酸,分为两类共八种。碱基共有五种,其中T为DNA特有、U为RNA特有。有细胞结构(真核和原核)的生物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真核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RNA存在于细胞质。
2、观察DNA和RNA实验
实验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使用时现配现用,混合均均使用。试验时不能使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是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不能使用绿色植物叶片细胞的原因是叶绿体为绿色,对实验有遮蔽作用。
实验过程: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步骤:(一)在载玻片上第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形态,维持渗透压);(二)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盛在8%的盐酸烧杯中(盐酸能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三)冲洗涂片用蒸馏水。
3、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基本组成元素是C、H、O。植物独有的二糖是蔗糖、麦芽糖。乳糖水解产物是半乳糖和葡萄糖。蔗糖的水解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动植物共有的糖类是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重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常见的多糖有淀粉(不易溶于水)、纤维素(难/不溶于水)。淀粉在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肠淀粉酶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再在胰麦芽糖酶、肠麦芽糖酶作用下得到葡萄糖,被吸收到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
4、脂质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基本组成元素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脂质分子中H含量远高于糖类,但O含量远少于糖类。脂质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中。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等。1g糖原氧化分解释放出约17KJ的能量,1g脂肪氧化分解释放出约39KJ的能量。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是因为含H含量高。
5、脂肪是一种储能物质,还可以保温、缓冲、减压等作用。固醇包括胆固醇,维生素D和性激素等。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脂质的运输。脂肪首先在胆汁5(由肝脏分泌)作用下变为脂肪微粒,再在胰脂肪酶、肠脂肪酶作用下分解得到脂肪酸和甘油,大部分脂质被吸收到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里。脂质可以由滑面内质网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