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 秦可卿隐喻之谜



在第十三回,有一段奇怪的批语。
这位批书人要让作者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这是来自靖鑶本一句批语。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始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至于为什么删去这段内容,历来也是众说纷纭。
作者说, ‘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写秦可卿死封龙禁卫,是褒中之贬’。
今秦可卿托....理宁府亦....在封龙禁尉,写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这种赤裸裸的写法,也让人不难看出贾珍和秦可卿不同寻常的关系。
脂批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这个“史笔”也不一定说是描写历史的意思。
按照脂批的原意,这应是一种冷峻直白的笔法。很多人受此误导,以为红楼梦是在隐寓历史。
脂批系统也是很复杂的,这段批语争议很多。我想这位批书人让曹公把这段删去,也是因为写的太过露骨。
曹公也欣然应允,因为他心中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把这一段删去,也是出于对崇祯的尊重,但删去之后,对书中隐寓方法影响很大,于是来个不写之写,合家皆知。在譬喻的同时,也兼顾了读者的感受,可谓两全其美。
作者有吊明之意,但说秦可卿隐喻了崇祯,还是让很多人琢磨不透。曹雪芹蔑视皇权,他是一位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主义者,他这样吊念崇祯,除了避讳文字狱,也是要为弱势的女子发声。
而秦可卿在书中是一位十分贤良的女子,书中对她评价很高,这背后隐藏的则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同时也希望人们对待世难容多一些宽容。她们在遭遇封建男权压迫时,由于性格柔弱出身低贱,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所做出的选择存在着无奈和不情愿的成分,她们并不愿做那样的人,但是世俗的眼光已经不容许她们活在这个世上。

第十三回脂批中有一首小诗,诗曰: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而这首诗怎么看都不像在写秦可卿,秦可卿错在当下,而不是百年前。甲戌本成书于1754年,按此推算,百年前一步走错的,只有当年的崇祯了。
因为他的鲁莽决策,把大好江山拱手相让,多少好儿女死在满清铁骑之下,这不得不说是他个人的过错。
而曹雪芹既然蔑视皇权,又同情贫苦农民,为什么还要吊念封建统治者呢?
这是因为他身为华夏子民,对于前明,对于本民族有着无比赤诚的忠贞之情。
《红楼梦》判曲引子中写道: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愚衷谐音‘愚忠’。脂批说:怀金悼玉,大有深意。怀金悼玉也有伤清吊明之嫌。
崇祯无论做了多少错事,他依然是汉民心中的精神寄托。君王有救国之心,可惜臣子只知文死谏武死战,虚情假意两面三刀。
明朝在南方的根基牢固,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京城已经危在旦夕。
崇祯当时希望南迁,想让朝堂下的大臣配合他,大臣们了解崇祯的心意纷纷赞成。可这时一些死谏忠臣站了出来。
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先站出来反对,并指使光时亨激烈谏阻,坚决主张固守北京。光时亨锥心泣首大喊: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临阵脱逃置万民于何地?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最后崇祯信守了他的承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死前悲愤的叹道: “苦我民尔!” 。
历史的烟云消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大力劝阻崇祯不要南迁的臣子,在北京陷落,天子吊死之后,并没有追随他的脚步,反而在李自成打进来之后,发现家中藏有大笔金银。反对声最大的时光亨,转头便投降给李自成,李自成兵败后又投降给南明。
崇祯在最后的时刻,对那些臣子可以说失望透顶,当他要让臣子们拿出切实可行的固守方案时,没一个敢说话,崇祯看着默默无言的臣子,反复说: “国君死社稷”,
最后斥责他们: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 随后拂袖而去。
历史让人看到了人性中卑鄙自私的一面,那些死谏文臣,以爱国之名裹挟君王,而实际上却为自己谋私利,想要名垂青史,国家的危急和君王的死活,他一点也不管。
其实真正的爱国人士还是有很多,只是善良的天性使他们不善于表现自己,而那些披着伪善的面具喜欢装腔作势之人更容易爬到高位。
崇祯自杀殉国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可笑而又荒诞的故事。那些精明的大臣知道崇祯要和他们一起玩完,在崇祯最后一次召见他们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前来,在紧要关头毕竟还是小命重要,平时喊的最大声的,都忙着卷铺盖溜之大吉了。
可想崇祯当时是何心情。既然你们都不想死,那只有我死好了。他亲手把自己的亲骨肉砍死,那可是他最爱的人啊,他真的想这么做嘛?
崇祯是历史上最为悲情的一个皇帝。我们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他是真心热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
凭这一点,就比很多出卖国家领土和百姓利益的逃跑皇帝强多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曹雪芹是那么敬爱这位皇帝,为他在书中举行这么隆重的葬礼,希望他在天上长生。
风月宝鉴实为明清之鉴,实为人性之鉴。曹雪芹的心中有远大的志向,他想济世安邦辅佐明君成就一番伟业,他说自己补天无才,也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在他的心中作为臣子应该像海瑞那样,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应该像文天祥那样赤胆忠肝至死不渝,一心抗元复国不死不休,应该像诸葛孔明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前还想着为国家做出最后一点贡献。至于明末那些佞臣,该换就换该杀就杀,也没什么值当的。

作为臣子就应当是赤胆忠心无怨无悔。事实上崇祯死后,很多官员也选择自杀,随他而去,皇宫里就有上百名太监,三百多名宫女自杀,乡绅生员等有七百余家举家自杀。说明忠诚的人还是很多,只是崇祯用人不察用人不信,不分真假不辨善恶。手下官员与宦官明争暗斗,堂下为求自保拉帮结派,堂上政令失和君臣猜疑。
明朝连年内乱天灾,朝局危如累卵国家岌岌可危。身为臣子却只求自保结党营私,不遗余力铲除仕途上的绊脚石,联合起来对付与自己政见不和的人。
前几任君主的横征暴敛,已让底层农民苦不堪言,到崇祯时期,又连年苦战不休粮草不接,将军骄横士气低迷。崇祯纵有救国之心也难有作为。
历数他的前任,嘉靖加强集权统治,自己却烧丹练汞荒废朝政,对百姓施以苛税重赋,埋下灭亡的种子。
隆庆万历,纵欲享乐不理国政,衰落的种子开花结果。泰昌初见中兴,却因淫丧,天启玩物丧志无心治国,导致宦官外戚当朝,军心民心俱失,灭亡的种子已成参天大树。
至崇祯时已是积重难返,回天乏术,以致天塌地陷。大明之亡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实亡于嘉靖,而实亡于封建专制。每个封建王朝都难逃灭亡的命运,明朝不例外清朝也不例外。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论证,这种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而人又不只是生产工具,也向往着温情。封建制度是不讲情理只讲天理。曹雪芹向往有情天下,在情和理之间,曹雪芹选择了情。
如果只揪住她们的缺点不放,认为曹雪芹是在贬低秦可卿这样的人就大谬了。
他憎恨厌恶冷酷无情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作为统治阶级帮凶的封建礼法,他同情理解这些被封建制度奴役的弱女子们。
他用秦可卿譬喻崇祯,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怜悯。秦可卿和二尤的过错在作者看来并非有意伤害别人,是可以被原谅的。
而这样的无情社会,每个人都化为道德的审判员,是根本无法容许她们生存下去的。
其实破解曹雪芹这道谜题并不难,这道谜题蕴含佛家色空和道家自然的概念,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见其色不见其空,见到红颜而看不到累累白骨,是不可能看到隐藏的故事的。所谓自然就是,让观者不必细究其中隐喻,只着眼其中深情。
这道谜题包含古今治理,却又浅显无比;就是从风月鉴的反面来看。淫情对书中的隐喻具有锚定的作用,也是探究隐藏真事的一盏指路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