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复习资料(下)
第四章 词汇
一、词汇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等。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所有的语句都是由各种各样的词经过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词汇是语言中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要素,既代表了语言的发展状况,又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词汇的丰富与否决定了语言的表现力。个人的词汇量则往往取决于他的学识、阅历。词汇量等于信息量。深入生活、关注社会、阅读书籍、利用媒体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二、词汇单位
语素、词和词的构成、固定短语
三、语素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书、马虎,它们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单位。现代汉语的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的,还有多音节的(一般是外来词,如“奥林匹克”)
2、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否语素的语言单位
注:两种替代缺一不可,如蝴蝶;在替代中保持意义的基本一致,如马虎
3、语素的分类
(1)按音节: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2)按语素的构词能力,可以分为三种
A、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自由语素。许多自由语素也能够和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如地、牛、火
B、半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组成词,只能同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半自由语素,如民、语、言、操
C、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而且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的语素叫不自由语素,如阿、们、子
四、词
1、定义:词是由语素充当,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子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注:区别词和语素的方法
区别词和语素的方法是剩余法。例如:他又来送信了。“他、来、送、信”都能够单说,可以单独做句子成分,余下的“又”能单独做句子成分,“了”能单独起语法作用,即可以单用,也是词。自由语素只要不与别的语素组词便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词。 自由语素也可以和别的自由语素组成一个词,如摔打、山水
2、词的构成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词根是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加在词根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1)单纯词
A、单音节的:如天,江
B、多音节的:
a、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b、双声的: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参差,仿佛
c、叠韵的: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连绵词。如烂漫,从容
d、其他:如蝴蝶,芙蓉
e、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如猩猩,潺潺
f、音译外来词:如葡萄,歇斯底里
(2)合成词
A、复合式:至少要有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分五种类型:
a、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如途径、国家
b、偏正型:前一个词根修饰、限制后一个词根。如火红
c、补充型: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如提高,车辆
d、动宾型:前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司机、注意
e、主谓型:前一次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又叫陈述式。如地震,日食,民主
B、重叠式: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构成。如姐姐,仅仅,刚刚
C、附加式: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
a、词缀+词根:老虎,阿姨
b、词根+词缀:刀子,来头,鸟儿
此外,还有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结合的,如红通通(的)
五、短语
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它表示一定的意义,它也是造句的成分,可以单说或单用,但它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是可以分割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即扩展),而词是不能分割的,分割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思。例如:骑兵是词,骑马是词组。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
六、固定短语
1、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与之相对的是自由短语,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需要的临时组合,即一般短语
2、固定短语包括专有名词(企事业单位名称,书名,杂志名等)和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熟语结构上比较固定,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
七、词义
1、词义的定义:词是词的内容。词包含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词的意义方面即词义。词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
2、词义的性质
(1)词义的概括性: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词义为了准确地表明这个词所表示的对象的范围,便须舍弃各种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有具有概括性。如“人”的词义就舍弃了人在年龄、相貌、性别和种族诸多方面的特征,集中概括了人的社会性
(2)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不清楚,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如“上午、中午、下午”即是
(3)词义的民族性:不同的语言用什么词表示事物可以不同,就是说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3、词义的构成
(1)理性义: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或概念义。理性义的作用就在于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如: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2)色彩义(附属义)
A、感情色彩
a、有些词表明说话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这样的词称做褒义词,例如康复,健康
b、有些词表明说话人有关事物的厌恶,贬斥的感情,这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这样的词叫做贬义词,例如马虎,沉沦
c、更多的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
d、有一些词造成短语或句子之后,整个语句可以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
B、语体色彩:又叫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色彩。包括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C、形象色彩:表示具体事务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这些词除了理性意义外,还使人有某种生动具体的感觉,即所谓形象感。不限于“形态”方面,还可包括“动态、颜色、声音”等方面。甚至不同的阶层,行业,集团的习惯性用语,都有自己的特殊色彩
4、词义的分解
(1)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时,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即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
A、义项的分类:按地位分为基本义(基本的,常用的)和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基本义不等于词的原始意义。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引申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是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
B、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和多义词(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C、同音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同音词则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
(2)义素的分析和运用
A、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把同组中的共同特征叫共同义素,把区别特征叫区别义素。例如:
鞋: +物品 +穿在脚上 -有筒 +着地
靴子:+物品 +穿在脚上 +有筒 +着地
袜子:+物品 +穿在脚上 +有筒 -着地
B、义素分析,步骤
a、要明确分析的对象。义素分析一般总是在一些相关的词(同一语义场)中进行,只有相关的词才可以比较,才更容易选择经济适用的义素
b、根据所选定的词,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其中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即找出相关的义素
c、义素确定之后,还需要采取种种方法进行表达。一般要对义素进行概括分类,两项对立的义素可归并成一个,用“十”“一”号进行区分,义素本身标以[ ],可以用二分法,多分
C、义素分析的运用
a、掌握,解释,理解词义
b、突出地显示词义间的异同及联系
c、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
八、语义的聚合——语义场
1、语义场的定义:语义场又称词汇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义场中可以有种种词义上的差异
2、语义场的层次: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具有,而下层又必然有自己一些特殊的义素,例如:人(上位词),男人,女人(下位词)。上位词必有下位词,下位词也可以由自己的下位词。上一层次的称作母场,下一层次的称做子场。语义场的各项,也可以没有共同的上位词,例如父亲和母亲。有些词可以兼属不同的语义场,主要由义项不同所致
3、语义场的种类:(按关系不同)
(1)类属义场:其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在汉语中类属语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例如“锅碗瓢盆”可以代表一切厨具;其划分依据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
(2)顺序义场: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循环义场”
(3)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得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
设语义场的成分A和B,推导式:甲是乙的A——〉乙是甲的B(关系义素),如老师和学生
(4)方位过程也可以作为关系,组成某些关系义场。如“东边,西边”,甲在乙的A——〉乙在甲的B
(5)行为动作的过程:买——卖
九、同义义场
1、同义义场的定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作同义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所指相同并不一定构成同义词
2、同义义场的分类
(1)等义词
A、等义词是意义完全相同,所指对象完全相同,在任何语境中都能替换的一组词。也称之为“绝对同义词。如:斧子——斧头 站台——月台 吉他——六弦琴 力气——气力
B、表示同一事物现象的不同形式的词,都进入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就出现了等义词。“斧子”和“斧头”是同一词根加了不同的后缀;“吉他”是译音词,“六弦琴”是意译词;语素“气”和“力”排列顺序不同,构成“气力”和“力气”。等义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数量很小
C、等义词无论在词义、用法还是在附属色彩上,都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特别的表达功能。语言发展的事实表明,意义和用法都完全相同的词,很难长期并存。它们的并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随着词汇的发展,或者保留一个,淘汰其他;或者它们在意义、色彩、用法功能等方面有所分化,出现差别,构成一组近义词。等义词的存在对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没有多少积极作用,是词汇规范化工作要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中的一个会保留,成为规范的词
(2)近义词
A、意义大同小异,或者意义相同但附属色彩、用法、功能等不同的一组词,是近义词,也称“相对同义词”或“条件同义词”。这种词,由于互相之间存在种种细微差别,应用时不能任意相互替换,若换用,就会发生语义上的、色彩上的一定变化。狭义的同义词仅指此类,广义的同义词则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
B、现化汉语的近义词非常丰富,学习近义词,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是人们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近义词的存在,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是词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C、近义词在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中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A、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在一组近义词中选择最恰当的词去指称对象,有助于人们选择最恰当的词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b、有助于避免用词重复。运用一组近义词,可以使表达准确生动而富于变化
c、可以满足人们修辞上的讳饰、婉曲等的需要
d、同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达到修辞上强调的目的
3、同义词的差别
(1)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
A、意义的轻重:即±[程度重],如“轻视——蔑视”
B、范围的大小:即±[范围大],如“边疆——边境”
C、个体与集体的不同:即±[集合],如“信件)——信”
D、搭配对象不同:如“交换——交流”
(2)色彩方面的差别:
A、感情色彩不同,即±[褒义],如“成果——结果——后果”
B、语体色彩不同,即±[书面语],如“父亲——爸爸”
(3)词性方面的差异:如“深刻——深入
注:辨析同义词的方法:从语境中去考察,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替换的可能性
4、同义词的作用
(1)恰当选用同义词能使语言表意精确严密
(2)同义词前后换用,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3)同义词连用可以使语意丰富、明朗,增强语势
(4)从音韵上选择同义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十、反义义场
1、反义义场的定义: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两个词必须是同一意义范畴的
2、反义义场的类型:
(1)互补反义义场:(A=-B,B=-A,-B=A,-A=B)两者之间不容许有第三者存在,如生、死
(2)极性反义义场: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它意义存在的可能。如白,黑
注:有些词孤立地看彼此意义没有明显的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可是当它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举时就具有了反义关系。可以叫临时反义词,这是一种修辞现象
3、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如厚、薄
4、反义词的作用
(1)反义词常被用作修辞上的对比和映衬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说服力
(2)反义词连用,使语句富于哲理,更加含蓄,富于感染力
(3)反义词对举,使叙述简练明确
(4)在构词上可以形成仿词或用反义语素形成词语
十一、语境:
1、定义:指语言的环境,一般分为两类:
2、分类
(1)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得前后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
(2)情景语境(社会现实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双方,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等非语言因素)
(3)语境和词义
A、根据语境理解词义,“因文定义”,而不要“望文生义”
B、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C、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D、语境增加临时性的意义
E、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十二、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1、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特点: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特点:有很大的灵活性,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
2、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1)古语词:文言词(口语中已不大使用)、历史词(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
古语词的表达作用: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受到一定题旨情境的制约,使用得当,可以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适当运用,可使表达典雅、委婉而多情趣;科技语体中经常使用单音节的文言词,可使表达简洁、凝练;用在贺电、唁电、重要声明中,可使表达具有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2)方言词
(3)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中借来的词,在语音上,要把外来的音节结构改造成汉语的音节结构;在语法上,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后,原有的形态标志就一律取消。外来词的意义也要受汉语词义的制约,往往要发生变化
类型:音译外来词(扑克,模特儿)、音义兼意译外来词(浪漫主义)、音译加意译外来词(卡车)、字母外来词(卡拉OK)
3、行业语、隐语
(1)行业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词汇,或者叫“专有词语”
(2)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
十三、熟语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一般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熟语虽然不是词、内部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但它们具有格式和构成成分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使用的现成性等特点,作用和功能相当于词,是词的等价物,是结构上大于词的整体性的造句部件,一般也被人们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因此,熟语也是词汇性单位,是词汇成分的一种
十四、成语
1、成语的定义: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成语的构造也有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五种
2、成语的特点
(1)长期习用,结构定型,具有凝固性
成语一般是四个音节,极少数是多于或少于四个音节的,像“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树欲静而风不止”等数量很少。成语的成分很固定,不能任意换用同义或近义成分,不能增减其中的成分。成语内部语序也很固定,不能随意移动。内部成分之间的结合也比较凝固,一般不能随意拆开,不可随意插入其他成分
(2)意义具有整体性、确定性,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表义凝练
成语的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有的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直接组合,如“无价之宝”、“拾金不昧”。有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往往具有形象比喻的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共同表达一个新的整体意义
(3)使用上和色彩上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和书面语色彩
大多数成语历史悠久,保留古语词成分和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传说等,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
十五、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穿小鞋,下马威,天晓得。意义是整体化了的。一般不用其字面义,通常是其比喻义的固定使用,它已经从字面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的含义。如:翘尾巴比喻骄傲自大。既有定型化的一面,也有一定灵活性的一面。多来源于口语
十六、歇后语
1、歇后语指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2、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喻义,一是谐音
(1)喻义歇后语:它的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2)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现象
十七、词汇的发展变化
1、新词的产生: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记录新认识;词的双音化发展趋势,许多单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在交际中取得了新的双音节形式;有些词语的简称凝结成词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3、词义的演变:途径
(1)词义的扩大: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如:“搁浅”,由专指“船舶进入水浅的地方、停滞在泥沙里不能前进”,扩大到指称一切“事情遭到阻碍,停滞不前”
(2)词义的缩小: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如:“勾当”,原有“办事”和“事情”两种意思,现在只剩下“事情”的意思,且仅只坏事
(3)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如:“行李”原意指两国往来的使者,现在转移指出门时所带的箱子等。此外,还有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褒义转为贬义或贬义转为褒义,或转移为原意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