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杀死的苏联艺术,正在电子游戏当中悄然复苏丨游戏中的苏联美学(上)

苏联人要创造出一种服务于全世界的艺术,而构成要素越多,越不利于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剥离那些影响全世界人类理解的因素,那么艺术的形式就会无线趋于国际化,这种精简元素,抽离意象,保留内核的艺术形式,后人将其称之为“抽象艺术”,以此产生了各种流派 至上主义 构成主义 未来主义
复古未来主义是现在的人去还原曾经的人对未来的遐想
在传统雕像艺术的基础上剥离了对某个具体人物的刻画,从而让纪念碑的受众从属于少数的贵族到属于广大的人民群众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 “第三国际纪念碑”
构成主义更加强调艺术的落脚点应该服务于具体的生产生活,而不应当去追求纯粹的艺术性,与之对立的也是追求抛弃一切实体,追求艺术纯粹性的马列维奇和他的至上主义
苏联艺术风格 简洁美观实用
文化霸权 文化的本身优秀的同时,背后更有人愿意花大价钱让其中的某一要素展现在世界面前,对于美国像流浪地球这种能跟自己国家输出文化相竞争的艺术作品,也要想方设法的污蔑与抹黑。教员爷爷说,文化思想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来占领。争夺文化霸权的过程,本身就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这种建立在物质实力之上的宣传战线之间的胜负,往往于文化无关,与霸权有关,其理论大到国家对立,小到饭圈追星,都完全适用,这就是为什么你在今天能看到毫无演技连字都不认识的年轻文盲能拿着一天208万的工资,因为他们没有演技和作品支撑的文化,却拥有着舆论和粉丝带来的霸权。这就是文化霸权,与文化无关,却与霸权相关。
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的艺术在这场文化霸权中失去了支撑和传播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的四分五裂让这个人类思想的宝库,成为了现代艺术的肥料,成为时代的无根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