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极手和世面太极拳比较

2021-05-30 08:21 作者:发现武之美  | 我要投稿


九宫太极手 九宫太极手为内气带动外架,当今太极拳乃外架带动内气。故修炼太极拳者往往追求架式标准优美而忽略内气之行运;修炼九宫太极手者,不知架式为何物,只知本能而行,自然而为,虽架式原朴,不及人为编排之艺术,但其发架时,身体的松软度,匀缓度却非一般太极拳师所能比匹。故练太极拳者,如非根骨极佳之人,终其一生难入内炼之门,而修炼九宫太极手者,不出一两年,多数人就会有头顶悬,脚踩棉等许多太极拳师们梦昧又以求的内气功境。

2. 太极拳之源 懂不懂太极拳与入修九宫太极手的难易无关,如果曾习过太极拳,或许会受过去经验的暗示,在习练时,不能无为自然,会有意无意地把动作往已有的固定路数上引,反而练不好。这恰好证明太极拳的基本架式,最早是人在自然功行静态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生理功理现象,绝非人为编排的产物。根据太极门法本中的传承记载:太极门祖师张三丰将九宫太极架外架人为编排部分动作,公之于世而逐渐形成今传之太极拳。这一段历史由于现今史料不足,较难作历史性的客观考证。但外证不如内证,只要亲自体会一下九宫架的感受,即不难知悟此中奥秘。 

3. 太极之技道 从技击看,太极拳属柔术拳种,以巧胜力,以柔克刚,其指导思想本源于道家思想中柔顺持久,刚硬易折的哲理,及易理中的太极生两仪,有关阴阳变化的理论。原阴阳之道,阳主变动发展,阴主宁静恒持,而阳之变,原出阴之恒,故乃阴之极始能生阳出阳。柔之极则为真刚,极缓方生极快。故放松,匀缓是太极拳技击的基本要求。在太极门内,即九宫太极手的传承中,为适应技击需要,从九架中,演化出半有为,半无为的特定修炼方式,称为太极九桩口。基本思想与太极拳相同,但内涵丰富细腻得多,比现有的太极拳更松、更柔,也更具有威力与技巧。至其内在修炼,则为太极门内秘,与太极拳迥然不同。亦不为太极拳的传承者所知。

4. 太极九桩口 九宫太极手的太极九桩口,分无极桩、三才桩、五行桩。无极桩为根,只有一个桩口,三才桩为体,有三个桩口,五行桩为用,有五个桩口,合起来九个桩口。 无极桩初练时只有一个站式,三才桩只有三组动式。动作特别简单,但包括了动静缓急、升降开合等八个气道修炼方面,如果说许多西方运动只能锻炼人体大块肌肉或者某些方面的肌肉的话,那么太极拳能锻炼到人体几乎每一细小块的肌肉,而九宫太极手的放松层度比太极拳更彻底,更深。不仅具有以上功效,还能放松人体不同部分的深层次的肌肉系统。

5. 至简方至繁 至简才能至松。九宫太极手的九架基修动作简单得让人吃惊。一般人的心理,总希望动作越复杂、难度越大越好。一套要求严细、动作复杂的拳路,记住尚且不易,何况要以此来帮助放松?简单之中包含复杂,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放松是目的,动作只是手段,因为动作越简单,才越容易放松,才能尽快使人把学来的动作转为下意识动作。如走路一样,无需将注意力放在动作上。这样,才能专意体会肌肉、骨骼在动作中的“势”,才能真正体会放松,体会气,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6. 至缓乃至急 论慢,九宫太极手更慢。一般来说,一套太极拳动作,比如三十六式要求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而完成三才桩的三组简单动作同样要花二十分钟甚至更多。唯有这种慢才能生力,生势,生气,生劲路,唯有这种慢才能体会到重心,及重心的微妙变化。诸君如有兴趣,不妨一试。如用五分钟以上的时间,要你完成一个下蹲和起立的动作,动作中途不能停顿,保持连续、均匀、轻柔,当会感到非常困难,但由此可以领略一下慢的滋味。 由于九宫太极手秘承的许多技击内涵尚不能公开,在此不能一一叙述,敬请读者谅解。 

七. 疑想篇 当我进入太极门,真正体会到柔能生力,生劲,至柔胜至刚后,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年杨露禅虽学艺于陈家沟,唯杨名震京华,且杨露禅至杨澄甫三代人都是技击高手,而陈家却不见。从此现象可推,杨氏太极心法中必有陈氏太极拳中所未有之内涵。从现有陈、杨两家太极拳流派风格中,不难发现,杨氏重柔劲,陈氏重刚劲。唯柔方能得太极拳精髓。所以我怀疑,虽然杨露禅学太极拳始于陈家,而后很可能又得到太极门高人或懂太极运气法之高人的相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方有后来之杨无敌。 余于太极拳虽得杨氏之秘传,学而时习达三十年之久,然于太极门之九宫太极手内秘,所知不多,自知强作此文,多所不逮,敬祈海内高明,不吝赐教。 

转自原《太极学研究》杂志1998年第2期,本期重刊此文,编辑部对原文进行

太极手和世面太极拳比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