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准备一刷《信条》的你(无剧透)


从今天起,《信条》就在国内正式上映了。
它必(已)将(经)在网络上掀起一股讨论的大潮。
温馨提示:一刷前先做足心理准备,因为——
你可能从没见过这样的电影。

《信条》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第十一部电影长片。
作为影院、胶片与IMAX摄影机的坚定支持者,诺兰不仅把自己的最新作品锁定在影院首映;
而且他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也都赶在国内影院复工后第一批做了重映。

如今在国内院线上,同时放着“诺兰时空三部曲”——也算是一种“奇景”了。

这除了是给影迷的福利,更代表了诺兰对电影院的回馈;
《信条》肩负着的是“帮助影院恢复,重振电影信心”的使命。

高概念迷宫型剧情
你能相信吗?
我们为一个陀螺已经争论了十年;见证了哥谭市的人文主义精神;超越未来,进入高维空间;争分夺秒,多视角重回二战......

今年,诺兰刚刚过完50周岁生日,这位“造梦大师”这次要带我们去哪里?
诺兰喜欢“假设式”创作法。
先有一个“假设”,然后围绕它去挖掘可能性。
比如《盗梦空间》假设了“人能进入另一个人的梦境、并植入想法”之后可能的情况。
这次《信条》的“假设”是:
如果科技足够发达,人类能控制时间的流向,让它从“向前流动不回头”到“往回流动”,人为制造出“时间逆转”,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从一个简单的想法起始,然后开发出很酷的视觉来定义“时间逆转”。
在“逆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相反的。
比如我们在预告片看到的“用手把子弹从桌面吸上来”;

倒着追逐的车辆;

除了这些表象,人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哪些势力会参与这项技术的角逐?
我从小就喜欢谍战片,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让谍战题材更符合今天的审美、拥有更大的可能性……
诺兰把“假设”、对未来的想象,和自己喜欢的题材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他原创《信条》剧本的基础。
由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主人公”是一名特工,他在一次致命任务之后发现了“时间逆转”,和背后的神秘特工组织TENET。


为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人公”与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特工尼尔搭档,通过“逆转”来拯救世界。


在《信条》中,主角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主人公”(片尾演员表里也是这么写的!);
“主人公”从始至终与观众视角重合——从刚知道TENET时的错愕,到一点点学习关于时间的技术——你的困惑就是他的困惑,你心里的问题就是他会提出的问题。

一层层揭开《信条》故事的过程就像在玩游戏:
前半部分学习知识和技能,了解怎么在“逆转世界”生存,练习招式获得武器;


后半部分告别新手试炼,进入英雄模式,过关斩将打Boss。

这150分钟绝对让你紧张到喘不过气:
世界观设定、庞大的信息量、高速推进的剧情节奏、不同角色的不同目标和立场,谁背叛了谁、谁又“双重背叛”了谁……

尽管如此,《信条》的故事是完整而且自洽的。
一刷小建议:只要你顺着影片中设定的规则走,就能把主线故事看懂。
但若想得到更完整的体验,就需要通过洞悉无数诺兰精心藏好的小细节,才能揭开全部迷底。

《娱乐周刊》曾这样评价诺兰:
当更多导演还在充当画家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电影行业里的建筑大师。
他构造影片,设计蓝图总是力求完美无缺,并沉醉于每个细节;
他追求自由,不同于头、身、尾的古典叙事逻辑,诺兰倾向于用自己独特的手法来构建叙述。
诺兰善于颠覆性地改变常识过程,以高强度、超理性的叙事手法为审美疲劳的我们带来了迷宫般的叙事体验。
《信条》把诺兰式叙事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它绝对是影史上最值得“多刷”(注意,不是“二刷”)的电影之一。

高影院奇观,“炸飞机”只是开始
据媒体报道,《信条》制作成本在2亿美元以上。
即使喊一声“诺神”,这个数目对他来说也算是最高纪录之一了。
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
答:构筑一场电影院里前空前的奇观。
首先,《信条》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
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不但改造了IMAX的镜头,让IMAX摄影机能直接捕捉到独特的“倒转影像”;

他们还把IMAX摄影机绑在车上拍摄追车画面,太奢侈了!

其次,因为诺兰追求“真实感”审美,不喜欢用绿幕做特效,所以一切场面都要求“真刀真枪”的拍。

剧组大费周章地在美国、英国、丹麦、挪威、意大利、印度、爱沙尼亚等多个国家取景拍摄。


我们都知道,诺兰为了拍片中一个飞机爆炸的镜头,真的买了一架波音747飞机就为用来炸掉。

加上为数众多的动作场面、刺激的公路多车追逐、超乎想象的时空正逆同框奇景……



这些努力(和经费)全都反映在影片画面里了。
150分钟震撼的大银幕画面,让《信条》成为一个影院里的艺术品。
片中高潮部分的“时间大战”,恢弘却十分奇特,创意和执行完全可以载入影史。

△ 最后这段绝对不能剧透,拍摄和剪辑手法让人惊掉下巴
你看完一定不敢相信,《信条》这样一部视觉奇观,特效镜头连300个都不到;
他自己的上一部太空科幻片《星际穿越》用了850多个特效镜头;而《复仇者联盟》系列的3和4,特效镜头的使用量都在3000个左右。
诺兰用事实证明了他对“实拍”的热爱。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信条》的配乐和音效。
汉斯·季默用低沉庄重的史诗般配乐帮诺兰打造出品牌;
但这次汉斯·季默并没参与,诺兰找的是80后瑞典音乐人——Ludwig Göransson。
Ludwig沿用了季默此前配乐的风格,但加入了很多电子元素,节奏感也更强,整体更有科技感,符合《信条》谍战与科幻的气质。

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或是五官周身的体验,《信条》绝对值得你跑一趟电影院!

《信条》再次证明了,没人能像诺兰这样思考和架构电影;更没人能用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拍电影。
《信条》是诺兰对自己的挑战,对“更加极致”的一次冲击;
还好我们有机会见证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