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记住地理(三):地缘看世界

全文字数|9.0
阅读时间|30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内容较长,大约需要30分钟才能阅读完,希望大家能有耐心。

「地缘」的含义就是「地理缘由、地理因素」,从某地的海拔、降水、温度、地形等分析与地理因素相关的其他要素,如军事、政治、人文等。该词常与其他词汇联用,例如「地缘政治」就是近代至今的热门学术研究领域。

在分析世界各地的地理状况前,大家有必要从地缘的角度来了解全球的整体状况。在此,西瓜向大家推荐一本我的偶像温骏轩的著作,名字叫《谁在世界中心》,封面如下:

温骏轩先生从2009年开始以网名「鄙视抢沙发的」在天涯论坛发表以「地缘看世界」为主题的帖子,至今已有整整10年,而西瓜也追了这个帖子10年。
《谁在世界中心》就是温先生帖子本分内容的精华整合,内容极为详实,讲解深入浅出。西瓜可以非常确定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思想可能仅仅得到了温先生的一点皮毛,远远比不上《地缘看世界》的具体分析,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希望大家都能接触一下原作。
关于《谁在世界中心》这本书,西瓜是极力推荐的。它不仅对自己在备战公考时提升视野有很大帮助,而且作为休闲读物也很棒。哪怕自己不看,给上中学的弟弟妹妹、小侄女大外甥送一本作为礼物都非常不错。(西瓜自己在这本书刚发售时就买了两本,一本看一本收藏。毕竟白看了这么多年的帖子,偶像出书必须支持)
「地缘」内容如下:

记忆口诀如下:
地缘之中观世界 承载人口定上限
因势利导建工程 制定政策谋发展
运河大坝和桥梁 苏拿京杭与三峡
马六甲富新加坡 科威特穷巴格达
热带丰富却低效 寒漠渔牧喜入侵
高山屏障分区域 农耕历久更弥新
撒哈亚马双荒漠 贫瘠部落难开发
亚欧大陆为主角 中东重要难变强
中美两地世最佳 美中不足在风耕
天生无敌可收缩 适当压力宜进退
西岸湿润中割裂 三级地形对岛链
门罗主义强国梦 一带一路展未来
欧洲湿润无荒漠 灾少港多航海强
文明散布齐成长 交流丰富科技兴
高纬先天阳光少 低纬雨热不同期
岛多山弯地形碎 英国时刻想脱欧
岛国困境日本同 地形狭长山震多
农业发达矿物少 基本国策为事大
半岛左右临双强 北山南耕保独立
中日四战今分裂 韩国总统不好当
其他地区皆配角 种姓炎热困印度
澳加美英小伙伴 巴西高原阻联系
阿根廷鏖战马岛 墨西哥离美太近
撒南非洲暂无望 东盟未来靠中国
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
地缘之中观世界 承载人口定上限
因势利导建工程 制定政策谋发展
运河大坝和桥梁 苏拿京杭与三峡
马六甲富新加坡 科威特穷巴格达
通过地缘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地缘包括多种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土地的承载力」,它决定了该地区发展能力的上限。
根据「卡尔达舍夫文明等级学说」的分析,能够充分掌握并运用其星球的资源的文明称为「Ⅰ型文明」,而地球文明目前只有0.7级左右(甚至更低),因此人类当前对于各种地缘因素下还是要以适应、改造为主,在「顺其自然」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地利用地缘因素,其代表性行为就是建造大型工程。
现在地球上和地缘因素最密切的大型工程以「运河、大坝、桥梁」为主,代表性事物为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等。
关于「地缘因素对国运的影响」,有几个经典例子。
正面例子:新加坡开国之初危机四伏,但它结合自己的位于「马六甲海峡」咽喉处的地理位置,抓住世界和平的大势和航运贸易发展的良机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其他例子:中国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亚洲四小龙承载了制造业第一次转移而发展;瑞士在世界大战中保全自己等。
反面例子: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位于中东中心,且被科威特卡住了入海口,本应尽量与邻国搞好关系,积极和科威特共同发展经济,但却接连发动了两伊战争和入侵科威特的战争,导致一败涂地,至今恢复不能。

其他例子:阿根廷不顾军事实力不足强行发动马岛战争失败,导致局势动荡、经济倒退;乌克兰不考虑自己紧邻俄罗斯的实际,强行倒向欧洲,导致国家四分五裂,战火纷飞。

第二部分(上)
热带丰富却低效 寒漠渔牧喜入侵
高山屏障分区域 农耕历久更弥新
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就是「吃穿」,而热带地区在这方面占据了很大优势。这儿不仅物产丰富,生活成本也比其他地区低很多。
首先说「吃」。无论是香蕉树、椰子树还是猴面包树都产量十分惊人,「一棵大树养活一家子」可不是说说而已,相信去热带地区旅游过的小伙伴一定印象深刻。
「穿」方面就更简单了。在那儿没有冬季,不用准备昂贵的御寒服装,生活成本很低,一件短袖短裤加个凉鞋总共也就不到一百块;但一件成年人穿的羽绒服(是防寒服不是薄羽绒服),便宜的六七百,贵的一两千甚至四五千的都有,更何况如果气温降到了零下,出门还要尽量配备棉帽子、厚手套、防寒鞋等物件,花费相当可观,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小伙伴一定深有感受。
虽然热带地区能够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但在当今有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气候过于炎热而导致人们工作效率低,比如印度一到七八月份,就有很长一段时间(数周甚至数月)处于35℃甚至37℃以上,新德里的「七月平均气温」就有36℃。但中国的「高温预警」是怎么规定的呢?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黄色: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橙色: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红色: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
也就是说,印度大部分地区的人平时就生活在中国标准的高温黄色预警中,时不时就达到红色预警,这种高温对生活的影响可想而知。
虽然「空调」的发明缓解了部分难题,但室外作业的效率和温带地区完全没法相比,所以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热带地区的国家只能作为配角。
寒带、沙漠地区分别为渔猎、游牧生活,这些地区的物产较为贫瘠,且渔猎、游牧的生活属性使其天生具有「全民皆兵」的性质,在历史上多次入侵温带农耕政权。
中国历史上多次和北方政权交战,其中「匈奴」「突厥」的「游牧」因素多一些,而「女真」的「渔猎」因素多一些。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地区,例如日耳曼人和高卢人对罗马的入侵等。
高山地区是分开各区域的重要屏障,也是决定一个地区气候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气温」「降水」还是「风向」,都受到高原、山脉的影响。
「降水」的例子: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迎风面降水多,北坡背风面降水少。
「气温」的例子:高原地区本身气温就偏低(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约6℃),另外高山可影响寒流、暖流的走向,例如中国北方冬季并不特别寒冷,其原因和大兴安岭、太行山、阴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对寒流的渐次阻隔作用有关
「屏障」的例子:由于「秦岭-淮河」屏障的存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南北政权以此为界对峙的局面。
「区域」的例子:「秦岭-淮河」成为中国传统上南北地区的分界线;「伊朗高原」的存在使得该地区始终保持较强的独立性;「阿尔卑斯山」的阻隔加上位于地中海中心的位置,使得意大利更倾向于和地中海地区的小伙伴一起玩,对欧盟事务没有那么热心;「安第斯山脉」的分割导致智利和巴西、阿根廷等地的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完全不同。
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农耕文明」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多灾多难,但往往韧性很强,延续时间很久,且经历越多,文明就越辉煌。
人类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史;而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就是「土地与水」,即「耕地」。耕地多的政权就能承载更多人口,开发出更多的生产力,这点不仅在古代适用,在当代同样适用,因为适合耕种的地区,往往也适合发展商业、工业,科技和人才更容易汇聚,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

第二部分(下)
撒哈亚马双荒漠 贫瘠部落难开发
亚欧大陆为主角 中东重要难变强
撒哈拉沙漠和亚马逊雨林都是「荒漠」只有原始部落和原始生产方式,难以开发利用。
这里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点,那就是热带雨林系统其实和沙漠一样,其土壤是非常贫瘠的。「热带雨林」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再加上强降雨的反复冲刷,会带来强烈的淋溶作用,可溶解并带走差不多所有可溶解的矿物,如钾盐、钠盐、镁盐、钙盐等,而不易溶解的矿物(例如铁氧化物和铝氧化物)却相对地集中起来,使得土壤板结胶粘。
因此,当大家看到诸如「亚马逊雨林被人工烧毁,大火持续数周」等新闻时也不必震惊,从古代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焚林种豆(巴西的条件适合种大豆)」,都和地缘因素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文明以亚欧大陆(加上非洲的埃及)为主角。其中,亚欧大陆东侧的文明以中国为主角;西侧的文明以希腊、罗马、英法德意西荷为主角。而夹在中间的文明虽然起步早(古希腊、古巴比伦文明比其他文明都要早),一度十分辉煌,但由于地缘因素,这一带如今分裂为很多不大的国家,只能作为世界舞台的配角出现了。
这些地区可简称为「中东」来记忆,包括「中东地区、中亚地区和东欧地区」,它位于在亚欧大陆的中心,虽然位置极为重要,但由于气候较为恶劣(降水较少,有大量的沙漠和荒漠),且四面都有强敌(俄罗斯、西欧强国、中国、印度等),因此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部分
中美两地世最佳 美中不足在风耕
天生无敌可收缩 适当压力宜进退
西岸湿润中割裂 三级地形对岛链
门罗主义强国梦 一带一路展未来
这一部分重点讲述中美两国的地缘形式。两国恰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这儿就放在一起讲了。


中美两国所处的地盘是世界上最好的,两国面积广阔、地形完整、依山靠海、交通便利、耕地资源和气候带丰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美很可能长期占据「地球最强两国」的位置。
美中两国的不足分别是「风向」和「耕地」。
由于纬度不同导致的温度差异,使得和「风向」有关的气候灾害往往以南北向运动为主。
在国际新闻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来自加拿大的寒流会导致整个美国大范围降温并发生雪灾,而来自墨西哥湾等地的飓风也动辄席卷多个州,其原因就是美国整个国土都没有横向的大型山脉。
而从「中国地形图」可发现,我国东南地区遍布丘陵挡住了台风,每个大平原西北侧的高大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阴山、祁连山、秦岭等)也对寒流起了的渐次阻隔的作用,从而使得气候更加宜人。
中国的问题毫无疑问是「耕地太少」。中国虽然有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但对比「中国地形图」和「美国地形图」后可发现,这些平原本身的覆盖区域并不大,而且区域内部还有很多丘陵和山地。其他适合作为耕地的区域也是如此,例如「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等,和美国地形图「东侧一大片平原、中部一大片高原、西侧一大片山地」的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欧洲、印度的耕地面积比例也远远超过中国,其原因也与地理结构有关系。
由于耕地过少且主要集中东部地区,因此西部(「黑河-腾冲」线以西)的土地承载力不足,人口非常少。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这条线的时候,东西侧人口之比约为96%∶4%,而1987年时这条线人口之比依然为94.4%∶5.6%,五十多年的天翻地覆基本对人口比例没产生什么影响,可以看出以「耕地」为核心的「土地承载力」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多么关键。
关于美国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那就是「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敌」,可谓是「天生无敌」。虽然美国「东西两大洋」的条件是固定的,但「南北无强敌」也是没那么容易改变的。从地图上可明显看出,加拿大地区大部分位于寒带,而墨西哥地区不仅大部分位于热带,且主要国土都为高原,因此两国都完全缺乏和美国竞争的地缘条件。美国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使其进可称霸世界,退可收缩北美自保。
中国虽然做不到「四面无强敌」,但地缘条件也有巨大的优势。中国周围的邻国非常多,除了北方的邻居外,其他地方大部分并不强,这种来自北方始终存在的压力打造了韧性极强的中华民族。
一方面,由于中原地带和东部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中华文明早早就确立了重视农耕的政策,并在天文、历法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始终存在外敌入侵的压力,中华文明内部的整合能力非常强大,又由于在文明程度上始终领先于周边地区,即使偶尔被入侵成功,也能最终将入侵者同化,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
虽然中华民族在近代走向了弯路,尤其是不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导致被列强反复入侵,但挫折只是暂时的,未来的中华民族必将重回巅峰。
美国西岸紧邻太平洋,可以享受到「北太平洋暖流」带来的湿润气候;而中国西部边境对接的是干旱少雨的中亚等地区,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地缘环境是比中国要好的。
美国不太好的地方是东西海岸在中间被割裂,缺乏联系。上文说到,自然灾害很容易侵蚀美国中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地区,这种影响是渐进而长期的。
关注美国局势的小伙伴可以发现,美国近年来各地区割裂的非常厉害,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之后,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这就和美国各板块天生自带的割裂性质密切相关。现在,美国城市和乡村、盎格鲁-撒克逊裔和非洲裔、产业工人和华尔街精英等阶层的诉求完全不同,其实这点也和美国地形有密切关系。
上文说到美国地形都是「一大块一大块」地分布,这种分布的好处就是可以集中发展同一种产业,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形成固定的群体和利益集团。比如美国中部比较穷的州发生了灾害,东西海岸的富裕地区就不愿意拨款;老工业城市衰退了,新兴金融圈不想去接手。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这种「板块整体结构明确,有很多次级地形,散布各种丘陵和盆地」的结构更利于产生凝聚力,这是比美国要好的点。
如果美国去掉太平洋沿岸的一点平原之外,中美都可以算作「三级阶梯」结构。这个结构的好处在于板块完整,攻守皆宜,凝聚力强,但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美国本身没有强敌,中南部地区有没有山脉,因此这种结构带给美国的好处远不如中国。
中国的地缘不利的一点是「岛链」。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国想要出海,必须面临北起日本,南到菲律宾、印尼等国的一系列岛链,如果这些地区都被一个强大的敌对政权所掌控,会影响到中国的发展空间,就像现在美国在这一带遍布军事基地一样。
这种地缘劣势是可以破局的,只要中国的实力足够强即可,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国收回台湾地区,祖国彻底统一。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其实也是一种策略,对冲掉了部分因为岛链带来的劣势。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好客的,通过陆路、海路和亚欧各地区的强国都有紧密联系,这就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衍变到现在就是「一带一路倡议」。非常有趣的是,美国的崛起也经历了「一带一路」的过程,那就是「门罗主义大美洲经济带」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之路」。
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发表于1823年,由詹姆斯·门罗总统提出,核心有三点:
①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的扩张;
②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
③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门罗主义」词条)
「门罗主义」看似互利平等,态度上表示尊重,风格上有点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则暗藏玄机。注意该原则提出的时间是「1823年」,美国刚独立不到50年,而且不到十年前刚发生了「英加联军火烧美国白宫」的事件,因此美国的实力还非常弱小,「门罗主义」中的③基本相当于废话,它掩盖了美国在①②中表露的野心,各位小伙伴也可以从中学习一下谈判的艺术和技巧。
1823年正是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时代,当年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远超过冷战刚结束时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这个声明显然是公开和英国叫板,把美洲兄弟们拉到自己的统一战线上,同时潜在地向其他列强伸出了友好之手。
1945年二战结束时,欧洲残破不堪,急需经济援助,美国借机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并协助重建,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此后美国霸权的基础。

第四部分
欧洲湿润无荒漠 灾少港多航海强
文明散布齐成长 交流丰富科技兴
高纬先天阳光少 低纬雨热不同期
岛多山弯地形碎 英国天生想脱欧

欧洲整体湿润,几乎没有荒漠地带,灾害相对较少,单从「适宜居住」这一点来说,可称作是世界上最好的板块了。
欧洲良港众多,「内海」与「准内海」(包括地中海、波罗的海等)风平浪静,非常适合航海业发展。欧洲和北非、小亚细亚一带的文明产生早,起源点多,形态多样,在丰富的交流中快速发展,并催生了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科技革命等近代大事件。
大家在天气预报上可能经常看到「黄海浪高1米,东海浪高1.5米」等报道,如果去过海边的话,可能会对不断涌现的海浪印象深刻,潜意识里觉得海洋就应该是这样子的,事实也是如此。但「地中海」并非如此,它用「风平浪静」来形容再好不过了,在平常状态下,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只有微微波澜,偶尔泛起几个浪花,看上去就像内陆湖一样,因此古代地中海一带的航海业极为发达,就像古代中国的农耕业极为发达一样,拥有非常优良的先天条件。
欧洲的缺点是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有一个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知识点,那就是英德法这三个欧洲最发达国家的的首都纬度都比哈尔滨要高。虽然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强力作用,使得其冬季气候温暖湿润,但纬度过高带来的光照不足是没办法弥补的,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
高纬度地区还有个潜在的不良影响,那就是冬季光照太短,很多地区冬季往往上午9点才天亮,下午4点就天黑了。「黑夜」和上文提到的热带地区的「气温」一样,是在室外难以克服的条件,也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欧洲低纬度地区大部分为「地中海气候」,这个气候的最大特点就是「雨热不同期」,夏季炎热干燥的环境使得很多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例如中国人熟悉的小麦、水稻等)难以种植。
由于上述因素影响,欧洲地区的种植业先天缺乏发展空间。
另外,欧洲岛和半岛非常多,山脉曲折,地形极为破碎,使得其统一几乎不可能。
欧洲南部有伊比利亚、亚平宁和巴尔干三大半岛,分别被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阻隔;西北有英伦三岛,东北有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东部又和庞然大物俄罗斯通过东欧平原无缝连接。这种结构,使得作为欧洲主体部位的法国、德国两个强国相对于其他板块(尤其是英国)没有中国之于朝鲜半岛和日本那样的绝对优势。
即使法德联合搞出欧盟,但英国自古以来就喜欢追求「大陆均势」以获取最大利益,加入欧共体(欧盟)不过是权宜之计,天生自带强烈的「脱欧」倾向。

第五部分
岛国困境日本同 地形狭长山震多
农业发达矿物少 基本国策为事大
半岛左右临双强 北山南耕保独立
中日四战今分裂 韩国总统不好当
和英国同为岛国的日本也有同样的困境,但日本的地理条件更恶劣些,地形狭长、山地过多、地震(海啸)灾害频繁、矿物稀少……所幸日本气候温暖湿润,农业较为发达,精耕细作的能力很强。另外,日本能通过朝鲜半岛和黄海分别在陆路、海陆上与中国交流,交通较为方便。
由于上述条件,加上日本四面环海,所以日本的民族属性较为统一(基本都是大和民族),在古代统一之后足以自保,无论是和中国交流发展自己(在中国隋唐时期派使者学习)还是闭关锁国过小康日子(德川幕府时代)都是可以的。
日本本土几个岛的潜力是有限的(国土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和中国云南省差不多),想要利益最大化,必须通过「结盟」的形式来实现。「结盟」只是名义上的,其实本质就是「事大主义」——即认世界第一强国作为大哥。古代学习中国,近代结盟英国,二战前和德国组成轴心国,二战投降后始终抱紧美国大腿,近年来又开始在中日自贸区上动心思,都是「事大主义」的表现。
朝鲜半岛东西都有强敌,凭借「北部山区、南部耕地」的结构勉强保持了独立地位。这一结构和中国其实大体相似,但由于面积不足,远不如中国稳定。
在一千多年的事件里,来自中日两国的势力四次在朝鲜半岛进行了决战,分别为:
第一次: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
唐朝+新罗联军vs倭国+百济联军
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公元1592—1598年)
明朝+朝鲜联军vs丰臣秀吉军
第三次:甲午战争(公元1894—1895年)
清朝vs日本
第四次:抗美援朝战争(公元1950—1953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vs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主要以日本为后勤基地)
这几次战争都对随后朝鲜半岛的局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第一次日本战败,维持了一千多年中日和平,朝鲜奉中国为宗主国的局势;第二次日本战败,导致丰臣秀吉元气大伤,德川幕府闭关锁国两百多年,延续了朝鲜奉中国为宗主国的局势;第三次中国战败,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也在不久后吞并朝鲜,并以此为基地持续侵略中国;第四次中国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推回了「三八线」,达成了己方的目的,美国在初期战败的之后也稳住了阵脚,总体上双方打成了平局,而半岛也分裂至今。
由于上述原因,朝鲜半岛的民族性格较为极端,领导人非常不好当,尤其是韩国的总统需要考虑无数势力的平衡,一不小心就会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第六部分
其他地区皆配角 种姓炎热困印度
澳加美英小伙伴 巴西高原阻联系
阿根廷鏖战马岛 墨西哥离美太近
撒南非洲暂无望 东盟未来靠中国
上述地区之外的地域都是配角。中东不强的原因已经说过,「四面都是强敌,自身承载人口有限」,再加上地形狭长分散,没有产生强国的可能。
印度难以达到高度发展,有两个原因:一是上文提到的「炎热气候」,二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和印度「易攻难守」的地理位置有关。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有一个「开伯尔山口」。这个山口是连接中亚、西亚与南亚的最重要通道,越过山口后,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很多入侵者通过该山口入侵印度,但印度面积太大,部落太多,为了方便统治,「种姓」制度逐渐形成。
「种姓」制度说白了就是把「分蛋糕」的方式固定下来,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外来入侵印度的人都会成为刹帝利阶层,在分走最大蛋糕的同时不影响其他吃蛋糕的人。造成「种姓」制度的核心原因是印度缺乏中国那样具有凝聚力的因素,「各自为战」现象较为严重,民族国家意识不强。未来印度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难以预测,但是想通过和平渐进的手段彻底废除种姓制度是非常困难的。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具有非常强的海洋性质,地广人稀,天生就是美英两国的小伙伴,不存在成为顶级强国的可能。
南美洲由于距离亚欧大陆太远,距离美国也不近,远离世界中心,在发展潜力上天生具有劣势,两个主要国家也存在着重大的地缘弱点。

巴西国土上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如上文分析的那样,这种气候导致土地贫瘠,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除此之外,巴西国土的大部分为巴西高原,距离海边太近,形成了一定的「隔绝效应」,由于高度落差,使得沿海和内陆的经济难以得到有效交流。这种「隔绝效应」在我国台湾地区也有所出现。
阿根廷拥有大片肥沃的潘帕斯平原,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但整体地缘条件比巴西还要差一些。一是国土位置更加靠南,距离世界其他地区更远(注意中国脚下另一端的国家是阿根廷,不是美国);二是国土面积比巴西小很多,其西部地区还存在强烈的「焚风」效应,使得人口适宜区更小。
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 。阿根廷西侧为落基山脉,正好是背风坡,受到「焚风」的强烈影响。我国的石家庄等地区也有相关现象。
阿根廷被称为「唯一一个退步成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这种说法存疑,但大致表述是没有错误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不是地缘因素(毕竟潘帕斯平原的沃土是让很多国家羡慕的),而是发生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这一战争彻底终结了它变强的可能。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阿根廷政府没有看到「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大势,没有认清楚自己的实力,用激进冒险的策略葬送了整个国家的未来。
墨西哥自不必说,它「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发生在1846~1848年的美墨战争直接让墨西哥失去了最肥沃的北部大片国土,整整有2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整6个日本的面积!这一仗打完之后,墨西哥彻底伤了元气,加上其他邻国更不给力,使得墨西哥几乎完全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的未来。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太陡峭,且缺良港、缺耕地,未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只能作为配角中的配角,和中美欧三地完全无法对比。
从地图上就能看出,东盟地区大部分国家距离澳大利亚太远,且澳大利亚本身人口稀少,还是美国的小伙伴,与东盟地区文化不同,并不能和东盟共同前进;东盟大部分国家距离印度也非常遥远,且由于中南半岛山脉阻隔等因素,印度未来更倾向于向非洲而不是东盟发展;也就是说,东盟未来想要进一步发展,必然要仰仗北方的强国,即日本或中国,而中国的体量远超过日本,因此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然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