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讲美国旅级战斗队一些被人忽略的东西

2021-02-17 17:15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这两天有人聊起中美军事组织差异的话题,我就想趁此机会讲讲一个有些年头,但仍然有意义的话题:美国旅级战斗队。

旅级战斗队的分析文章网上已经有很多了,至于编制信息,装备特点,基本上也都是公开状态,这里就着重为大家讲解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东西:

组织结构:

旅级战斗队在英语称为Brigade combat team,大家乍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旅”Brigade,但是为何既然称为“旅”,他们还要加上“战斗队”的后缀呢?其实,这是美国人为了标识“旅级战斗队”和传统的“旅”而特别做的词语。

在美国,军事编制和我们熟知的传统编制是差不多的,分有集团军(Army),军(Corp),师(division),旅(brigade),团(regiment),营(battlalion),连(company),排(patloon)和班(Squad)。同样的,他们的指挥官军衔也是从高到低排列的:

战区司令(如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Five Star General(五星上将)=其他国家 Field Marshal(元帅)

集团军级——General(将军=四星上将)

军级—— lieutenant general(中等将军=三星中将)

师级——Major Generatl(少将=二星少将)

旅级——brigadier general(旅长将军——一星准将)

团级——Colonel(上校)

副团级—— lieutenant colonel(中校)

营级——major(少校)

连级——caption(上尉)

排级—— lieutenant (中尉)

班长——Sergeant (中士)

那么,“战斗队”又是什么样的编制等级呢?那么,我们举一个经典的团级战斗队:美国第31步兵团,它有一个更为中国人熟悉的名字:北极熊团。该团1916年建立,1950年代在长津湖战役被志愿军缴获了团旗,之后重建,至今番号存续。该团历史指挥官名单如下:(摘引自维基百科)

  • COL Samuel T. Mackall (17 June 1934 to 12 February 1936)

  • COL Charles S. Hamilton (13 February 1936 to 20 February 1938)

  • COL William A. Alfonte (21 February 1938 to 30 October 1938)

  • COL Jesse C. Drain (31 October 1938 to __________)

  • COL Alan MacLean (_______ – November 1950)

  • LTC Don C. Faith, Jr. (November 1950 – December 1950)[4]

  • LTC Stephen Townshend (2000–2002)

  • LTC John Spiszer (2002–2005)

  • LTC Michael Infanti (2005 – 10 December 2007)

  • LTC Richard G. Greene, Jr. (10 December 2007 – 29 September 2010)

  • LTC Robert M. Ryan (29 September 2010 – 5 June 2012)

  • LTC Roland Dicks (5 June 2012 - PRESENT)


由此可见,美国第31步兵团在历史上由正团级上校和副团级中校出任团长均有,在1950年被打败后,上校团长战死,之后该团团长迄今为止都由中校担任。该部队最近一次战役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

该团编制并不稳定。在1950年长津湖战役时,该团余额3300余人参加了战斗,有大半人被志愿军歼灭,仅385人撤回到美军阵线中;1960年代,美军曾经一度企图转型为旅-营制度,因此该团在南朝鲜的2个营被撤销编号;但在1967年,随着越战白热化,该团再度恢复到3个步兵营的建制。1971年后,该部队再次调整组织规模,至1994年时,第31团仅剩下第4营继续服役,编入第10山地师之中,之后参加了伊拉克战争,战斗中一共有28人战死在伊拉克。所以说,目前的“北极熊团”,其实只有1个营的编制,之所以仍然配中校团长,是因为该部队悠久的历史值得保留番号,但已经不再是满编的3个营。

那么我们再看看美国正规的“旅”。美国真正的“旅”并不多,有名的是美国陆战队第一远征旅。该部队在1992年撤编时,编制包括14500人,具体如下:

  • Command Element(旅部) - Battalion equivalent Headquarters & Service Company organization, formed of companies/detachments sourced from the parent MEF HQ Group and staff, and with the Deputy MEF Commander as the MEB Commander.

  • Ground Combat Element (GCE)- Regimental Combat Team (RCT) consisting of a reinforced Marine Infantry Regiment.

  • Aviation Combat Element (ACE)- Marine Aircraft Group (MAG), consisting of a combination of rotary-wing, tiltrotor, and/or fixed wing aircraft squadrons/detachments and aviation support squadrons/detachments, capable of conducting all six functions of Marine aviationincluding offensive air support, assault support, electronic warfare, control of aircraft and missiles, anti-air warfare and aerial reconnaissance.

  • Logistics Combat Element (LCE)- Combat Logistics Regiment (CLR), consisting of anywhere from 1 to 3 Combat Logistics Battalions (CLB) and capable of providing full-spectrum Combat Service Support to all elements of the MEB.

根据编制表,该部队参加完1991沙漠风暴时编制为旅部+1加强团+1航空支援团+1后勤保障团,旅长级别为“旅长将军”(即准将),其人员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中国1975年的甲种师(3个步兵团(2477*3),1炮团(24*122+18*107+18*85)和若干支援部队,10895人),因此美国的“旅”其实和中国“师”(及军改后的旅)相当,都是准将(大校)级别。

那么,夹在美国“团”(多为荣誉,实际上仅有1-2营)和“正规的旅”(目前几乎消失)的“旅级战斗队”又是什么呢?根据2013年美国陆军编制表,一个摩托化旅级战斗队(非斯崔克和装甲旅级战斗队)如下:

第256摩托化步兵旅级战斗队

The infantry brigade combat team consists of seven battalions: one cavalry (RSTA), one brigade support, one engineer, three infantry and one field artillery.[2]

第256旅级战斗队

以著名的第256旅级战斗队为例,该部队2006年由重装战斗队转型为轻型战斗队,继承了第156步兵团、108骑兵团和141炮兵团的历史荣誉。一个摩托化旅级战斗队包括7个营:1个装甲骑兵营(等同中国的侦察营)、1个旅级补给营(后勤保障营),1个战斗工兵营,3个摩托化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2个105和1个155连),该旅级战斗队约4413人,目前编入路易斯安那州国民警卫队,旅长为上校。

整个部队基本上都是乘坐高机动车作战,主要火力为12门105轻型牵引式火炮和6门155重型牵引式火炮,以及60,81,120迫击炮,标枪导弹,毒刺导弹,老干妈重机枪。其他——没了(都是低于7.62的轻武器和下挂榴弹)。

所以说,这个编制看起来“像是一个缩编的旅”,但是我们再仔细看,这里的作战兵力,其实还不如美国陆战队远征旅那个负责抢滩登陆的加强团多。所以,这个“旅级战斗队”,其实只相当于一个“大号的团”的规模,自然它的指挥官是以前的正团级上校,极其罕见由“旅级准将”担任指挥官(而且美军也有很多上校直升少将的,不必须经过旅级准将这一级)。

因此,从组织结构上,我们经过纵向对比,就能看出美国“旅级战斗队”并不是“旅”,而是一个加强团。但是,为何要将其称为“旅级战斗队”而非“加强团”呢?

这是因为,在传统的美军编制序列下,“团”基本上都是单一的作战兵种,如之前提到的美国第31步兵团(北极熊团),下属基本上都是步兵营,只有1个团属炮营。而美国的骑兵团,炮兵团则一般都是师级单位下属,骑兵团类似于中国的侦查团,炮兵团则是师属炮兵。因此,如果要缩减编制,让装备更加灵活用于小编制部队中的时候,就需要把人数略大于团的这种单位定义为“旅”,这样才能方便从各个历史悠久的“团”整编作战营(如第156团目前仅剩下2个营,都被纳入256旅级战斗队;而108骑兵团下属的3个营则分别归属于第48,第256,第560旅级战斗队,分属于佐治亚和路易斯安那州国民警卫队),这样一来,这些悠久历史的“团”和“营”名义上仍然存续,但他们的部队“借调”给新建的“旅级战斗队”使用,既延续了番号历史,又得以灵活配置手下的装备和人员,这就和如今项目部制度一样。

所以在对比我军和美军“旅”的战斗力时,要特别注意这实际上是“缩小的师”和“扩大的团”之间的对比,而不是完全等同的对比。

装备特色:

美国的旅级战斗队经常以“火力不足”而出名。除去ABCT(装甲旅级战斗队)的装备规模比较强大外,斯崔克旅级战斗队和步兵旅级战斗队的火力都相当感人,斯崔克营除了每个连下属的火力排有3辆M1128突击炮外,其他都是12.7mm的输送车,整个营唯独像点样的反坦克火力除了每个班1支标枪导弹外,就只剩下反坦克团下属的车载陶式导弹了。而步兵旅级战斗队上文也提过,除了迫击炮和榴弹炮,竟然没有任何像点样的直瞄火炮(不算步兵的标枪,火箭筒和古斯塔夫M3E1)。

但另一个问题是,财大气粗的美军并不缺乏重武器。美军虽然只有32个旅级战斗队,其中更是只有11个装甲旅级战斗队,按编制表只需要660辆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可是,至2012年艾布拉姆斯坦克累计交付美军已经达到了8100辆,其中1600辆为M1A2和M1A2sep,显然意味着有大量的坦克被封存起来。同时,美国只有7个斯崔克旅级战斗队,一个战斗队平均配备360辆斯崔克战车,一共需要2500辆斯崔克,但斯崔克(第一代)累计交付却超过4500辆。所以对于一直面临“装备不够用”的中国军迷会感到很奇怪,为何美国在满编之后仍然在生产坦克和装甲车?

原来,这种习惯是跟两次大战和冷战的传统有关。由于美国二战爆发前仅有10万军队,战争中招收了2500万人,由于武器生产跟不上,最终只有1200万人加入了美军服役。在服役初期武器严重不足时,美军前往瓜岛的士兵甚至还分发了一战剩余的栓动步枪,以至于南北战争时期的牛肉干。这样的情况在核武器对立的冷战更加严重:由于苏联的核突击,美国人的军火工厂必然是在第一波就被苏联的核弹头炸掉,这样就不能如同二战时期那样不受干扰的持续生产坦克。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和平年代尽可能储备坦克。这一点苏联也是一样的,苏联在冷战期间储备了高达80000辆坦克,平均每年生产2000辆之多。

美国安妮斯顿储存场封存了大批坦克

根据中国军网的报道:

以美军安尼斯顿陆军维修基地为例,该基地采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来衡量和改进自身效能,在保障质量提升和经费成本节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精益(Lean)和六西格玛(Six Sigma)作为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二者优势互补,通过消除浪费、减少缺陷、改进流程等手段实现了生产的高品质、低成本、低库存。

安尼斯顿陆军基地位于阿拉巴马州,是美陆军5个大型修理保障基地之一,享有“坦克再制造中心”的美誉。安尼斯顿基地是美陆军唯一能对重型和轻型履带式战车及其部件进行维修的基地,被指定为“M1艾布拉姆斯坦克技术中心”。基地于2002年起引入“精益”的概念,在对包括M1艾布拉姆斯坦克、M2机枪等的再制造和维修中采取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在操作中,安尼斯顿基地首先确定了能用于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资源。基地从用户角度出发,定义了需求价值:陆军物资司令部常规的订单,用户看重的是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相比之下,作战部队对于费用并不十分在意,对于装备的质量可靠性要求较高。

不同的用户需求,对基地生产安排、质量控制等均会造成影响。接下来,安尼斯顿基地将测量、分析和改进步骤进行了综合。首先,进行“价值流分析”,这一阶段,管理人员制定了“现在过程图”,并确认该过程中的浪费和无效工作;之后开发“理想状态图”,显示出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最完美的过程;然后开发一个“未来改善过程图”,介于现在和理想状态之间。这个未来过程图确认了未来6至12个月将要实现的目标。

在控制阶段,基地将改进成果确定下来,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在这之后,持续改进工作还在进行,并遵循“七星期循环”实施。通过实施精益六西格玛转变,安尼斯顿基地实现了飞跃。单架M2机枪组装时间从2.5工时减少到1个工时,所需人员由18人减少到15人,生产量从过去每月50架增加到每月超过100架;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拆卸生产线单位拆卸时间从260小时降低为230小时。通过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基地一年减少了90万个直接工时,大幅提升了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 

因此,美国凭借着海量的储备装备,以及良好的装备储存和再生能力,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部队的改编和重建。如上文提到的美国第256摩托化步兵旅级战斗队,在2006年前就是一个装甲旅级战斗队,在得到命令改编后,人员归还装备后,该转隶的转隶,退役的退役,再从训练中心补入新编制需要的作战人员,或吸收其他部队相关技术骨干,很快就能以新的姿态形成战斗力。

因此,美国之所以旅级战斗队人员偏少,装备较少,是因为立足于反恐战争时的“90分钟快速部署一个营”这样的全球部署需求,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让装备尽可能能够通过C-130和C-17空运,而且要在最少的飞机架次下完成。同时,如今的高水平战争不能使用单一兵种,所以这样的4000人规模合成化作战部队,就是美国针对如今的作战环境的选择。当然,未来随着美国转向大国博弈,军队建制也可能随时会大幅度改变,我们中国人要做的就是冷静研判,根据我国自己的需求调整我们的建设步调,而非盲目效仿外国军队。


讲讲美国旅级战斗队一些被人忽略的东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