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理想a圈——“多看as,少看au”的个人解读
写在文章之前:自恋式的单人舞转为尝试性的理论实践与批判。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喜欢as的也都是各有喜欢的地方的,所以简单的对au群体进行一个粗浅的分类,来对“多看as,少看au”进行臆测性的解读。
“多看as,少看au”这句话的兴起,我认为来源于对于节奏的厌烦,所做出的一种回应。
回应的积极性:回归初心式的反馈,是对个人目的的一次重新定位,让自己更明白自己看的到底是什么。
回应的消极性:没有认识到as-au复合体的联系之密切,as的一举一动影响着au,au的群体性涌动也同样影响着as。“多看as,少看au”
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冷眼旁观式的回应,是一种“遵循”事物发生的必然规律的摆烂式回应。是一种“下一个更乖”的回应。
简单的把au看做一个整体性的群体来看的话,未免会使分析缺乏针对性。所以简单的用三个字来概括几类群体。
“是真爱”:这类人某种意义上是来“避难”的,神化以及其他的各种投射,构成了他所谓的完美。(完美是指满足需求意义上的完美)如同我一般。是陷入彻底的逃避虚无化,还是不堪痛苦选择反抗直视痛苦,由他们自己决定。
“多看as,少看au”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as与au所组成的共同体,必将共生死同进退。或者说少看au,是部分性的,而不是整体性的。不断的扬弃掉我们所否定的东西,而作为散发这类所否定的东西的人,如果我们没办法将它从“人”的载体中消除,那就只能把他们从目光中删除掉,也就是少看部分au。
“图一乐”:as并不代表什么特殊的意义,只在于它是否能挖掘出符号性的享乐机制。或者说把原生的享乐机制重新复刻在这个群体里,对他们来说就是享乐本身。他们是符号本身自我增殖的工具,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他们接受这套规则开始,就只能沦为它自我增殖的工具。
对他们来说,“多看as,少看au”是一种附和性的工具性符号,不分语境,而将它们当做一个“包治百病”的万能型回答。就如同某些人厌弃的“梗小鬼”一般。
“买东西”: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对于他们来说,看as是一种商业性的交互。我给你钱,你给我表演,咱们愿打愿挨。
对他们来说,“多看as,少看au”可能才是最恰当的,当然是只把as当做商品的,如果把au的二创整活发病都视为一种商品的话,那这句话也同样不适用。
“纯路人”:这类人是一种为自己臆想的共同体的存在寻找敌人的人,对他们来说,共同体的存在需要有一个敌人才能被感知到,他们自以为是的把as摆在了这么一个位置。对于这种人,反击性的拒斥不应该以胜利为目的,对他们的反击,应该是对真正路人的观感负责的行为。
对他们来说,as,au都是敌人,也就没有这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