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寒露

2021-10-08 07:59 作者:漱月鸣笛  | 我要投稿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十月八日至十月九日之间,寒露时的气温较白露时更低,早晚的温差更大,此时,太阳黄经达到一百九十五度,斗指戌。


    寒露时节,气温下降,少雨干燥,在我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可降至十摄氏度以下,是即将进入冬季的标志。寒露之后,雨季逐渐结束,天气昼暖夜凉,非常适合秋收。寒露是中国南北大地上景观差异最大,色彩最为绚丽的时节,寒露来临之际,也是枫叶飘红,菊花飘香的时节。寒露节气一般与重阳节在时间上相近,寒露后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寒露三候


    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二十四节气解上说“露水先白而后寒”,阴气渐盛,秋凉而成白露,秋冷而成寒露,水点凝成之露珠,寒露之后天气更冷就是霜降了。水稻已进入黄熟期,白柚开始上市。


  一候,鸿鴈来宾。


    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後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这里指鸿雁南下期间长,同一种的候鸟也会有先来后到。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传说中鸟雀于深秋潜入大水(大水指的是海),而蛤(蛤是指蛤蜊类的贝壳)的条纹色泽又与雀鸟近似,在深秋天寒时节,蛤类会大量繁殖,故以为是雀鸟所化。



  三候,菊有黄华。


    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这里的意思是黄色的菊花在秋天绽放,古时文人墨客于此时尝蟹赏菊,成为当时秋季的盛事。



民俗活动


登高


    古人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最初的登山运动可能与上古时“射礼”有关。当时人们为了安排好冬季生活,秋收之后要上山采些野生食物或药材。而金秋九月,秋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使人心旷神怡。《千金月令》上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燕京岁时记》也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置,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插茱萸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寒露养生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此时最易发生的疾病。因此,要适时更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其中最应警惕的便是心脑血管疾病,因为随着气温降低,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对有这类疾病的老人,应注意防寒,并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合理调节饮食,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发怒、急躁和抑郁。


    在饮食上,此节气生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宜,应多食用芝麻、糯米、大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多食鸡肉、鸭肉、牛肉、猪肝、鱼、虾、红枣、山药等以增强体质。


    寒露时节易感冒,人体阳气慢慢收敛,阴精开始潜藏于内,由于气温下降较快,感冒也容易流行。汗液也蒸发快,阴气盛,从中医角度上说,寒露节气时,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这一时期人们的汉液蒸发较快,阴气渐生,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ロ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出现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症状。


    寒露食补要润肺生津,秋季干燥,会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ト、番茄、莲藕、牛奶、百合、香菇、冬瓜、泥鳅、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提子等水果。


    饮食要清淡,营养要合理。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食物容易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应做相应的调整。每到天气变冷,患脑血栓的患者就会增加,这与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寒露佳作欣赏


寒露九月节


〔唐〕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木芙蓉


〔唐〕韩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秋兴八首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原创短篇


      那些年学过的文言文哪篇让你印象深刻?说实话,那些年学过的文言文我都多多少少有点印象,除了有那么几句惊艳出圈的句子外,恐怕只有那篇《滕王阁序》让我忆了这么久。


      为什么能让我如此印象深刻呢,我想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文章写得好,而且它有一股神奇的魔力一直吸引我;另一个原因便是在学习这篇文章前后的某一段时间里,我们总是“不期而遇”。



初识名句 动人心魄


      说起《滕王阁序》大部分人肯定知道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么美的句子从看见的看一眼就能记住了吧,我也是,从看见这句子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就叫一眼万年。


      那时还只是在手机某一个界面偶然看见的句子,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就一种感觉——动人心魄。


      心动之余的我查询资料后得知这句动人心魄的句子出自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滕王阁序》,仅此而已。但是我们的缘分却不止于此。


课本上的《滕王阁序》


      后来再一次相遇,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上。那时候的语文课最头疼的就是背古诗文了吧,古诗还好,短小押韵,就算有个“全文背诵”也还勉勉强强可以背下来,但是文言文就不一样了,既不短小也不押韵,句子又绕口,字词更是难写,还经常要全文背诵。当时学习文言文完全就是“被逼无奈”,不过当时的我还有那么一点点乐在其中。


      那时候老师讲文言文的重点基本都是在字词句的翻译理解上,这种套路式的学习过程也只是让我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背诵了其中一段,就是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那一段,而且之后的考试也没有考到,就这样,我们的缘分似乎又中辍了。


从《滕王阁序》看王勃


      之后的时光里,我又能接收到来自各方的文章、视频、包括评论里介绍这篇《滕王阁序》的内容,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它能一直吸引着我的力量来自于哪里。


      这其中的一条评论就是这篇《滕王阁序》吸引我的答案:上天不给你时间,但却给你机会,让你不需削减锋芒去适应人事的复杂,不必因命途的多舛去收敛自己的锐气。


      王勃的一生短短二十七个春秋,前十六年可谓是天纵之才,小小年纪进士及第,未冠而仕,少年锋芒比肩夸,开启了唐朝文化领域的一片星辰。后十一年的人生,宦海沉浮,命途多舛,一次被贬谪,一次被陷害,还连累了父亲被流放蛮荒之地,满怀愧疚的王勃前去交趾看望父亲,也就是在看望父亲回程途中溺水,被救起却惊悸而亡。一代英才,却遭命运戏弄,魂归南海。


世间万物 此消彼长


      再后来,我又一次细看《滕王阁序》,这时让我感慨万分的句子却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写这篇文章时是二十六岁,那时的他已经明白,万事万物的消长兴衰都是有定数的,或许从某各方面来说,这句话也预示着他自己的命运。


      以前学习《滕王阁序》的时候,只知道王勃写得好写得美,明明是差不多年纪的我却很难理解他的真实情感,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世间万物,万千变化,但终归是此消彼长,自有定数。


写在最后


       此序的写作背景一说为: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此说法尚存在争议,仅做原创短篇参考)

    

以上内容参考书籍


《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唐诗》

《宋词》


原创图 : 安以默

题字 : 曲径通幽

原创短篇 : 赑屃

(文章内容由赑屃自网络或书籍收集、整合)




寒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