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叔公文写作心得随笔之一:公文写作最终比拼的是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
“公文写作到最后,比的一定不是写作技巧或想几个金句,最终比拼的一定是思维、是逻辑、是思想,也就是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
这是我在写作培训班中经常说的一句话,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真正理解。
这个写作技巧与理论、工作水平,这是两个维度,更是公文写作的两个层次,天壤之别!
我在读书笔记上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初级:炼文字;中级:炼结构;高级:炼思路。
——先说说“想明白”这个事
先要想明白,才能写明白,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但是,这个“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感觉、什么境界,以及这个“想明白”的背后,还有些什么,不一定会有很多人知道或懂得。
笼统地说,“想明白”,你要想明白一切,一切与所写文稿相关的一切,细小到每一个小块是啥、要写啥、写多长、写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想明白。
我在培训班上曾讲过,这个“想明白”的过程,我一般比真正写作的时间要长,甚至要长很多;而且,“想明白”这个过程,我基本都不是在办公室完成的,更多时候我是在散步、爬山、遛弯的时候想明白的。
所以,能不能跳出文字、跳出“套子”,在另一个层面去想问题,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材料人应该做的事和追求的目标。
所以,想明白,就能用明白;用明白,就能写明白;写明白,就能干明白!就是这么个理。
——再说说写作技巧这个事
我的观点是,初入材料的门,就是要有“套子”、有“框子”。这就好比练武艺一样,只有把通臂拳、八卦掌这些基本套路练熟之后,才能见招拆招、灵活运用。写材料也是这样,要先从一些固有的套路中去学材料、练材料、练习写材料,这是根基,也是根本。
走都走不稳,又如何能跑呢?
所以,一些网上流行的各种写作技巧可以去学、去练、去琢磨,特别是一些对仗写法、一些“四六句”,难免遭到一些前辈的指责和批判,但我认为,还是要去对仗、去写“四六句”,啥时候把“四六句”练得如臂指使,那么,就可以再琢磨“无招胜有招”的事儿了。
乃至于,还有一些词句上的、结构上的、逻辑上的写作技巧,练会练熟,这是材料的开端。
——最后说说公文写作中的返璞归真
王国维曾讲过“三重境”: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用在公文中,同样起作用,因为这是对文字的根本态度问题。
结合我个人的写作经历,简单聊一聊:
开始时,看材料是神圣的,是神秘的,看啥都好,看谁都觉得厉害,只要自己拿过来,就是一个字“难”,写啥都难,咋写都难,熬半宿也憋不出一页纸来。
再后来,能写了,而且很能写,啥都能写,动辄5页10页的写,根本搂不住。
再后来,又不能写了,手放在键盘上,一行字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半天才能写好一段,总感觉写啥都对,再仔细琢磨一下,又不对。我有一个很不雅的比喻:就像拉粑粑,很不通畅。
再到后来,看透了文字中的那些门门道道、沟沟坎坎、枝枝蔓蔓,就像画画一样,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哪里该轻,哪里该重,也就都了然于胸了。
因此说,笔,磨平了我们的棱角,磨圆了我们的性格,也磨亮了我们的人生。
因此我说,写材料,写的不单是文字,还是我们的青春,更是我们的人生。咋呢?这个小小的笔中,人情冷暖、酸甜苦辣,全都有啊!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不是你呢?我觉得,这应该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