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涤生丨改编汤显祖《紫钗记》的经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戏剧者”,仅作分享交流使用。侵删。
自从改编《牡丹亭惊梦》之后,我对于汤显祖先生的作品似乎有略深一层的认识,因而有偏爱之心,汤氏治曲之严谨,布局之精巧,是穷我一生精力所学习不尽的。儿时读书,依稀记得前人评论汤氏《玉茗堂四梦》中,以《紫钗记》为最艳(汤氏四梦即《还魂记》(即拙在第二届改编之《牡丹亭惊梦》蓝本),《紫钗记》,《邯郸记》,《南柯梦》)至今未忘,自从事曲艺以来,瞬廿年矣,虽仍一技无成,尝试改编汤氏最艳之《紫钗记》为快,惜乎汤氏原曲,除《还魂记》有单行本售于书坊曲馆外,《紫钗记》之原曲难于搜觅,除昆曲有演《折柳阳关》一齣(按昆曲所演唱者是汤氏原词,《牡丹亭》之《游园惊梦》亦未曾窜改原著半字),翻检臧晋叔之《元曲选》未有刊载,《缀白裘全集》亦无所见,仅《中国戏曲史》得见《紫钗记》之故事梗概而已,时故虽有改编之心,奈何无所依据,徒具其改编之志耳,此志远在六年前已有之,其时尚未改编《还魂记》也。

初夏假日,偶于灯下读扫叶山房出版之《唐人说荟》读至《霍小玉》一篇,觉其凄艳婉丽,不禁掩卷微有所触,汤氏之《紫钗记》故事梗概,与《霍小玉传》如同一致,所稍异者是李益之性格不同而已,《霍小玉传》写李十郎是薄倖儿,而《紫钗记》写李君虞是忠于情爱者,即汤氏之《紫叙记》亦是根据唐人小说《霍小玉传》触发而编也,即《霍小玉传》之故事已凄艳绝人间,汤氏承其凄艳而谱成绝艳之词曲,苟能改编入粤剧,拾得其馀沫一二,固亦足为今日梨苑盛事也。于是改编之心益切而恨原著曲本屡求不可得,记得在《牡丹亭惊梦》演完后,白雪仙小姐曾对我说,我私淑杜丽娘也爱慕汤显祖,汤氏还有一本《紫钗记》你为甚么不改编过来,当时我唯有苦笑,心再在想,固所愿也,恨无所据耳,当时我真想依照《紫钗记》的故事而编,但我继而一想,仅窥轮廓尚未精华,万不能一时妄动笔墨而污辱艳绝人寰之《紫钗记》。

幸然,上天竟会无意中成人之志,上一个周末,我想找一本褚遂良临王右军的绢本兰亭楔帖而荡上了荷里活道的陈旧书坊,蓦然见有一套被虫蚁蛀到不成样子的晋编《六十种曲》,于是吹尘拂拭,翻视一遍,至第四集时赫然见有七个宋版木刻字便是《绣刻紫钗记定本》,其间由第一齣《本传开宗》起至第五十三齣《节镇宣恩》止。曲白完整,稍无损伤,雀跃之馀,不遑论价矣,怀抱而归,穷三昼夜把《紫钗记》曲文反复钻研,觉《紫钗》之曲艳即艳矣,较之《牡丹亭惊梦》还深奥十倍,今之顾曲者不易接受,而场子零碎,改编不易,但和氏之壁终为昆山绝宝,光彩射人,我亦不敢稍具畏难之心,幸前者我曾改编前人戏曲,上演之后,识者宽恕之尺度,出乎我意料之外,使我得着鼓励,不以拙陋自卑,以下即为我改编《紫钗记》的意见:汤氏《紫钗记》原曲一共分五十三幕(比《牡丹亭还魂记》少了两幕),它的回目是一、本传开宗,二、春日言怀,三、插钗新赏,四、谒鲍述娇,五、许放观灯,六、坠叙灯影,七、托鲍谋钗,八、佳期议允,九、得鲍成言,十、回求僕马,十一、妆台巧絮,十二、僕马临门,十三、花朝合卺,十四、狂朋试喜,十五、权夸选士,十六、花院盟香,十七、春闱赴洛,十八、黄堂言饯,十九、节镇登坛,廿、春愁望捷,廿一、杏苑题名,廿二、权嗔计贬,廿三、荣归燕喜,廿四、门楣絮别,廿五、折柳阳关,廿六、陇上题诗,廿七、女侠轻财,廿八、雄番窃霸,廿九、高宴飞书,卅、河西款檄,卅一、吹台避暑,卅二、计局收才,卅三、巧夕惊秋,卅四、边愁写意,卅五、节镇还朝,卅六、泪展银屏,卅七、移参孟门,卅八、计哨讹传,卅九、泪烛裁诗,四十、开笺泣玉,四一、延媒劝赘,四二、婉拒强婚,四三、缓婚收翠,四四、冻卖珠钗,四五、玉工伤感,四六、哭收钗燕,四七、怨撒金钱,四八、醉侠閒评,四九、晓窗圆梦,五十、玩钗疑欺,五一、花前遇侠,五二、剑合钗圆,五三、节镇宣恩。

诚然,汤氏对于这部《紫钗记》是描写得相当细致的。但,舞台上决不容许有这么多幕数,前编《牡丹亭惊梦》,我曾大胆地将原著五十五幕削为六幕九场,当时,我为着分幕问题曾竭尽我的思索和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乱挥刀斧,幸未为识者所非,今次,对于《紫钗记》的分幕问题,使我觉得比《牡丹亭惊梦》还更辣手,因为《牡丹亭》有若干原著的回目删去是并无伤害于剧旨与戏剧本身的。但《紫钗记》就有点不同了。它每一个回目都有着伏线与连繁性。为了汤氏一反《霍小玉传》的李益性格,写其不婚权艳,不得不动用七个回目反覆描写李益的处境艰难,不得不写李益高中后被卢太尉荐参军之职使远戍雁门关外襄助刘公济,因此而有《吹台感恩诗》,太尉利用吹台避暑的最后两句:“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当作反诗而藉以要挟李益入赘,而使李益于咫尺间不敢复见小玉,实非薄倖的原因。剧情分两地发展,自然所分的幕数甚多,假如大刀阔斧地把它删去,则有很多地方难于交代,假如把它的情节窜改则又恐怕面目全非。仙凤鸣的领导者白雪仙小姐近来很欢喜把古文学的名著改编上舞台,用意绝不是拿着古文学的招牌证世耀时,她明白之戏剧与文学不能分开,她的愿望是假如把一部古文学名著的主题写得突出改编得好,固然可以起点益世的作用,假如改编得不好,也使人对一部著名的文学稍为有点认识,也可以稍尽点自己从事粤剧的责任,何况,名人笔下所刻划的古代名女人,自有其可爱的独特性格,适合摹揣于红氍之上而已,我秉承了“仙凤鸣”决定下的戏剧宗旨,纵使我枯拙了笔不能把《紫钗记》的主题写得突出而起点益世作用,最低限度我也得保存她原来面目使人对于这艳绝人间的不朽戏曲稍有认识,于是,我不敢改变原著所写的情节,可是,幕是始终要经过大大的斧削的,暗场太多了,又失诸明显交代,场口太多了,又复杂凌乱,我动手编《紫钗记》已经一个多月了,到现在仍没有完成分幕的工作,今日香港剧坛的需要,一个剧本的完成亦不容许作者有认识足够的准备时间,在种种困难之下,我惟有毅然决定了。为了《紫叙记》不是一部普通的戏剧,为了改编《紫叙记》的工作与责任太繁重,所以,我不厌其详,有几点要在此剧上演时向观众解释一下的。

我把《紫钗记》原著曲白反覆念读数十次,虽是胃纳不良,总算是消化了。我觉得整齣五十三幕之中,描写有突出之处,仅得十三幕而已(那便是五、许放观灯,六、坠钗灯影,廿五、折柳阳关,三十八、计哨讹传,三十九、泪烛裁诗,四十一、延媒劝赘,四十二、婉拒强婚,四十四、冻卖珠钗,四十六、哭收钗燕,四十九、晓窗圆梦,五十一、花前遇侠,五十二、剑合钗圆,五十三、节镇宣恩)。原著之念白精彩虽多,而特别感人心肺者撮得五段(五段精警对白已节录刊登特刊)。我唯有全副精神集中于上述十三幕戏与五段精警念白中,去表现原著的精华,对于分幕但求简洁明朗,不敢复计较于是否得体也。

原著写得最生动的人物,当然是霍小玉和李益,以白雪仙任剑辉今日演技之高水准去分饰二人当然是绰然有馀的。以任冰儿饰浣纱,靓次伯饰卢太尉,苏少棠饰韦夏卿,英丽梨饰卢燕贞,欧伟泉饰老玉工侯景先,朱少坡饰王哨儿,都挺适合的人物,值得向观众一提的便是汤显祖在《紫钗记》除了李益和霍小玉写得极度成功之外,还有两个人物是写得浮在纸上而绝对见笔力的便是黄衫客与崔允明,黄衫客经《紫钗记》一写后,几成为说部中天下间第一个情场豪侠,而崔允明一介寒儒受小玉之恩遇而拒绝替太尉为媒,其“冷眼看炎凉,寸心为花惜”的良善性格不易表现,我为了这人物的重要,故由梁醒波先生分饰,宁可有原著情节中略予变改,此不得已之举,幸识者恕之。

还有一点,《霍小玉传》写负心郎始乱终弃而为厉鬼所扰终身姻缘不能美满,其主题涉及因果之说,而《紫钗记》描写李益忠于不婚权艳,而霍小玉重于时不惜破产求合浦,终而得侠士之助告庆终场这样的主题固然较前者突出,汤氏之所以写黄衫客代抱不平祇是快人心而已,主力仍在描写男女间的坚贞不挠而已,可是,卢太尉在书中并没有明显的下落,仅是从《节镇宣恩》一节里凭一纸圣旨交代罢,我认为这是不够的。所以我才加上了最后一幕。同时,黄衫客的身份原著上写得很模糊,只是凭轻轻的一段对白自表而已,那便是他在崇敬寺向李益说的:“公非李十郎者乎,某族本山东,姻事外戚,虽乏文藻,心尝乐贤,仰公声华,常思觏止,某之敝居去此不远亦有声乐,足以娱情,妖姬八九人,骏马十数匹,惟众所欲但愿一过·······”以当时长安,能有妖姬八九人,骏马十数匹,当非燕市狂歌侠士可比。原著把他写成一个神秘人物藉以增加结场时的气氛而已,黄衫客明知李益入赘卢门负小玉,众明知卢太尉之兄是丞相卢杞,卢中贵公公是他弟弟,他的权力在京管七十二卫,在外管六十四营,黄衫客凭甚么力量敢撮合李益和小玉相见,假如凭一时气愤,相见后陷玉于危,那又成甚么侠士,所以我对于黄衫客的身份颇有怀疑,我在我所编的《紫钗记》里替黄衫客确定了身份,这是原著没有表明的。这也不是我妄自定夺,我凭着汤氏在《紫钗记》最后一幕《节镇宣恩》里写黄衫客“拥通内掖”,我就凭着“拥通内掖”四字而写他实是当朝第一权贵,这点恐不致被识者所笑的。
唐涤生一九五七年七月卅日
写于十三咪海滩别馆
“谨以此文纪念唐涤生一百零五周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