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礼貌吗?
地铁上,一个高亢的中年男声忽然嘹亮地响彻整节车厢:“疼就忍一下呗!这么多人,踩你一下怎么了?这么小气!”
如此这般,循环往复。直到一个女孩恼怒地挤出车厢,之后又过了差不多一站地,那个声音才慢慢地降落、消失。
事情的始末早已再明白不过:那位“高音”大叔不小心踩了女孩的脚,女孩于是不满地瞪了他一眼,因为她没有得到该有的道歉。而大叔则不以为然,认为车厢人多,自己踩了人也是情有可原,反倒是女孩小题大做不懂事。
瞧,成年人的世界,总是有这么多的理所当然。
于是很多人干脆直接省略掉所有的沟通和流程,自作主张地随时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吃你冰箱里的东西你不会介意的吧?是的你不会介意。”于是他们肆无忌惮地吃着你的零食,觉得自己已经跟你商量过了。
“我有个事儿得牺牲点儿你的时间你可以的吧?是的你可以。”于是他们不停地牺牲你的时间,就好像你早就默许过似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年人的字典里似乎越来越没有了“对不起”这三个字。
01
小时候,我们都被教导要懂礼貌,做错了事要道歉、要说对不起。可是长大了,“对不起”这三个字于我们而言却似乎越来越难以启齿。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羞于说对不起,越来越多的人也越来越不屑于说对不起。
似乎人长大了,各种错误就自动地变小了。变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变得当不起一声对不起。
“不就那么一点子事儿吗?有啥了不起、有啥可叽歪的?”许多人满不在乎地这么想着,丝毫不理会别人幽怨或愤怒的眼神。
他们大概误会了一件事:一个人自己无论多么“慷慨”、多么“大气”、多么“不拘小节”都是可以的。可问题在于,他们有什么权利去“慷他人之慨”,要求他人毫无怨言地对自己的错误照单全收、甚至为自己的错误全全买单呢?
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而一旦角色互换,让那些惯于“慷他人之慨”的人被强行慷慨,他们十有八九会当场暴跳如雷,将自己当初奚落他人斤斤计较的嘴脸瞬间忘到九霄云外。
没有人可以代替他人原谅自己。那充其量不过是欲盖弥彰的强词夺理、是一个人试图让自己蒙混过关的雕虫小技。
诚恳的道歉,并不是拘泥于繁文缛节,更不是太“计较”或者太幼稚,而是对待自身错误该尽的本分,也是对待他人不可或缺的礼仪。
02
不过也有一些时候,成年人的对不起往往是无声的。
毕竟有的事情,并不是“对不起”三个字就能承载得起。
有时候道歉无济于事、有时候悔愧只会令我们沉默不语、还有的时候更多的是无能为力······
当太多的抱歉、太多的愧疚在我们心里堆积起来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没办法出声的。
因为我们已然无力组织足以表达我们心境的语句。
因为语言太轻、太苍白无力。
因为我们害怕一开口,就为自己的眼泪找到了泛滥的理由。
此时无声,更胜有声。
事实上,相对于小孩子,成年人往往更难面对和承受自己的错误。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容错率要低得多。
我们害怕道歉,因为我们不想承认自己错了。
因为成年人的错误,看上去似乎总是格外耻辱。
更何况成年人往往深知,并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当得起一句“没关系”。有时候,一声叹息已是最好的结局。
03
正是因为洞察了成人世界错误的真相,于是有时你会发现,许多人、许多事,其实也并不是那么不可原谅。
毕竟谁也没有上帝之眼,谁还没有自己无法洞察的局限和盲点呢?
每一个凡人,都必然有每一个凡人所不可避免的无知和糊涂。
正如古人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就连圣贤不也犯错么?
好像没有对不起,也可以。
既然人人都得犯错,又何必人人苛责呢?
然而我们终究还是无法轻易原谅。
因为宽恕众生是神该做的事,而我们毕竟都是凡人。
身为“众生”,既然“皆苦”,为何不是相互体谅、相互谦让,却总是指望某一个个体去为其他个体的错误表示理解和宽容呢?
我们不能以“人性”来包庇自己,却以“神性”来要求别人。
所谓“神性”,本不应该成为任何人要求他人袒护自身错误的借口。
04
诚然,无论是出于借口、还是出于真实的苦衷,成年人抗拒道歉的理由似乎都很充分。
正因为如此,那些懂得道歉的人才尤为珍贵。
羞愧、害怕、自责、难过······这些犯错之后的心态固然都可以理解,但却并不是一个人就此逃避道歉的理由。
真正有力量、有勇气的人,并不会懦弱地将自己藏匿在错误的背后,而是任何时候都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的错误,或是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味逃避,往往成为一种后退的惯性。唯有勇敢承担,才能磨砺出一个更刚毅的自己。
所以,珍惜那些敢说对不起的人吧。即使我们不一定要原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