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惊天动地查尔迪兰:第五章,决战前夕

2023-03-21 02:39 作者:奈治乃智  | 我要投稿

第一节,硝烟弥漫:

沙阿·伊斯马仪加冕之时,正值苏丹·穆罕默德·法提赫之子苏丹·巴耶济德二世执政时期(1481一1512年)。他对竭力传播什叶教,以求巩固政权的萨法维国王极为仇视,经常煽动和蛊惑萨法维朝廷的政治和宗教上的宿敌白羊王朝的君主犯上作乱。阿尔万德失败之后,苏丹·巴耶济德仍然同这个信奉逊尼教的王朝保持友好关系,继续煽动其与沙阿·伊斯马仪为敌。直至1503年,沙阿·伊斯马仪在哈马丹再次击溃意欲夺占阿塞拜疆而出兵的阿尔万德,继而推翻在伊斯法罕当权的白羊王的苏丹穆拉德,完全控制了整个伊朗的时候,奥斯曼苏丹才明白沙阿.伊斯马仪在伊朗的统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与沙阿·伊斯马仪修好的姿态,于1504年派遣使臣穆罕默德·查乌什·巴劳邦携带珍贵礼品到伊朗宫廷,祝贺沙赫.伊斯马仪在伊拉克和法尔斯的大捷。巴耶济德通过使臣带去一封长信,信中规劝沙阿·伊斯马仪放弃欺辱逊尼派教徒的作法,以防止因宗教偏见而造成流血事件。

宗教冲突是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冲突的重要原因。奥斯曼帝国坚持逊尼派信仰,并以伊斯兰教正统自居,而毗邻的萨法维波斯建国伊始即宣布什叶派十二伊马目信仰为国教,双方在宗教上存在冲突。萨法维耶教团早年在安纳托利亚东部等地的传教活动,吸引了大批对奧斯曼帝国不满的游牧部落。

这些部落跟随萨法维,一是出于宗教热忱;二是寄希望加入萨法维军队改变自身政治地位;三是这一时期安纳托利亚发生的经济危机、天灾和饥荒等因素,导致他们对奧斯曼帝国的不满。在两国边境地区、安纳托利亚、外高加索和阿塞拜疆地区,都拥有大量倾向萨法维什叶派的土库曼人,萨法维王朝一直与这些什叶派追随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并煽动这些地区的什叶派追随者杀戮逊尼派教徒,甚至发动反对奧斯曼帝国的叛乱。安纳托利亚东部地区一些狂热的什叶派教徒,纷纷试图脱离奧斯曼帝国的统治,或直接投奔波斯,或发动叛乱。1500 年,在伊斯马仪的召集下,乌斯塔吉鲁部落共计1000 家人,前往爱洛遵占集中:其他地区的部落纷纷响应,前往投奔者达7000以上。

虽说苏丹·巴耶济德好言相劝,但沙赫·伊斯马仪并不理会,不过在他在表面上却以友好亲善的态度相应酬,目的在于避免造成导致两国公开对抗和发生战争的任何口实。他委托奧斯曼使臣给苏丹·巴耶济德带回友好的信件和丰厚的礼物。

奥斯曼苏丹知道沙阿·伊斯马仪及其创建的“基兹尔巴什”军队中的苏菲教徒并未重视他的规劝,照旧粗暴地欺凌逊尼派教徒,因此,他下令小亚细亚各省的总督禁止奧斯曼公民去伊朗旅行。1506年,沙阿·伊斯马仪派使臣奥姆达·塔莱宾·穆罕默德前往苏丹·巴耶济德官廷,诚恳地要求他不要阻止沙法维家族的崇拜者到伊朗朝拜。苏丹巴耶济德答应什叶派教徒可以取道安纳托利亚去伊朗朝拜 谢赫·萨菲·阿尔达比勒的陵墓。此后,两国国王仍有友好的书信来往。

软弱无能的巴耶济德二世

第二节,剑拔弩张

谋夫战役后,昔班尼·汗的头皮也经过填塞,被送往奥斯曼帝国,赠予了苏丹巴耶济德二世。这一残忍行为,虽然不完全违背当时的道德规范,却在奥斯曼帝国首都激起了众怒,加深了逊尼派心中萨法维人是凶残异教徒的印象。昔班尼汗尸体的其余部分被“红头军”分而食之,以此证明他们对“完美向导”伊斯玛仪的忠心。

因为宗教信仰相同而与昔班尼·汗关系友好的苏丹·巴耶济德,对于沙阿·伊斯马仪的无礼作法甚为恼火。在萨法维王朝成为逊尼派的众矢之的时,对其最为深恶痛绝者便是巴耶济德之子,特拉布宗省总督塞利姆王子。因是逊尼教的狂热信徒,所以他对萨法维国王的暴行怒不可遏,发暂要代表逊尼派报仇雪恨。

在这种情况下,沙阿·伊斯马仪极力煽动遍布奧斯曼各省的萨法维家族的崇拜者、什叶教徒和苏菲教徒奋起杀戮逊尼派教徒。苏丹·巴耶济德因年迈体衰,国内又困难重重,遂未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

1511 年,小亚细亚地中海岸的特克(Tekke)发生大规模的什叶派叛乱。同年,大量信仰什叶派的土库曼部落,越过两国边境,加入萨法维军队。在巴耶济德二世的次子阿马西亚总督艾哈迈德和小儿子特拉布松总督塞利姆一世争夺王位过程中,原本作为奥斯曼帝国苏丹继承人的艾哈迈德,为了得到小亚细亚的什叶派教徒的广泛支持,不惜从奥斯曼帝国正统的逊尼派信仰,改信异端的什叶派信仰,并在大庭广“众之下穿戴上什叶派的衣服。

此事的发生,使得坚守逊尼派正统信仰的巴耶济德二世大为恼火,这可能也是他决定禅位于塞利姆王子的原因之一。 为了遇止这种局面的延续,奥斯曼帝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加以限制。例如从安纳托利亚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

塞利姆上台后,他的反什叶派运动首先从国内开始。新苏丹下令将居住在安纳托利亚的什叶派信徒一律处死。他首先下令对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土库曼人进行详细登记,他认为土库曼人同情萨法维,因此在整个地区展开了种族屠杀。据记载,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杀死了4万名当地土库曼居民。这次的恐怖行径除了屠杀,还包括凌虐、强奸,以及奴役什叶派妇女和儿童,同时还大规模流放什叶派村民,把他们迁到其他省份。土耳其逊尼派教法学家认为这次大屠杀是合法的,甚至认为此举是反萨法维战役的“必要之恶”。根据伊斯坦布尔穆夫提(Mufti)的教令,杀死1名什叶派信徒的奖赏相当于杀死70名基督异教徒。

遗憾的是,即使是在正常时期,奧斯曼帝国也很难控制这些土库曼部落的迁移。“这些部落正为萨法维的宣传而成为后者盲目和狂热的奴仆。如果允许萨法维放开手脚去组织土库曼部落的话,就可能摧毁奥斯曼帝国对安纳托利亚所有省份的统治。”在这里,宗教成为萨法维王朝与奧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的重要因子,是“因为它与地缘、文化习惯、生活方式、资源的天然联系,并以神灵形式‘武装’着不同民族。

面对塞利姆的示威,伊斯玛仪也以牙还牙。在基兹尔巴什的控制下,赫拉特、梅尔夫和巴尔赫(Balkh)的逊尼派达官显贵们的结局十分悲惨,因为“红头军”在屠杀手无寸铁者或强迫他们皈依什叶派时没有丝毫手软。塔吉克(Tajik)官员也同样没有得到丝毫怜悯。1513年,伊斯玛仪的首相纳吉姆二世在击破卡尔希(Qarshi,通往布哈拉的要塞)后,下令将此处夷为平地。据记载,他还下令屠杀了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逊尼派民众,甚至他们的家畜。纳吉姆二世把这种残忍的行径视作快意的报复,因为在几个世纪前,蒙古和帖木儿侵略者曾先后在他的家乡伊斯法罕进行过大屠杀。

面对异端毫不留情的万王之王


第三节,大战将至:

苏丹塞利姆一世现在终于稳坐宝座,可以放手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部分导致了自己篡夺王位的奇兹巴什问题。在巴耶济德统治的最后几年中,塞利姆公开挑战他父亲的权威,这促使奥斯曼王朝其他一些成员选择支持奇兹巴什——他的兄弟谢辛沙赫似乎已经准备加入那些以“沙赫的奴仆”名义叛乱的集团,但是在他的想法变成行动之前,他已经去世。艾哈迈德王子的儿子穆拉德就非常同情奇兹巴什,以至于从1511年起,当艾哈迈德被派去清剿“沙赫的奴仆”,而穆拉德接替他担任阿马西亚总督时,他还戴过他们的红帽子。甚至在“沙赫的奴仆”的军队肆虐安纳托利亚西部的大片土地时,奇兹巴什的同情分子仍在安纳托利亚中北部宣扬他们的教义。反抗实际上也已扩散到这里。

塞利姆与伊斯玛仪有过兵戎相见的血腥历史。在安纳托利亚东部, 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帝国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人工或天然边界,因而两国经常为了确立自身的地区霸权而相互袭击、报复。由于萨法维王朝将什叶派伊斯兰教确立为国教,两个帝国之间的争斗又平添了一分意识形态色彩。而且,沙库鲁叛乱让奥斯曼人意识到,受到萨法维王朝支持的境内什叶派势力也对帝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在奥斯曼人看来,沙库鲁只是一支长矛的矛尖,而挥舞着这支长矛的,是远在伊朗的萨法维王朝。为了彻底消除什叶派的威胁,奥斯曼人必须从萨法维王朝手中夺走这支长矛,将它粉碎。

特别激怒伊斯坦布尔逊尼派领导层的是,许多突厥人已经加入了邻国伊朗的基兹尔巴什。很明显,突厥人正在向东寻找新的什叶派伊朗及其富有魅力的领导人。许多齐齐尔巴什人继续从安纳托利亚移民到伊朗加入沙阿伊斯梅尔。这造就了一批狂热的宗教战士,伊斯梅尔决定将他们作为战士送回安纳托利亚的奥斯曼地区。一个特别具有挑衅性的行动是伊斯梅尔于 1512 年派遣了一支由阿里·哈利法领导的大型远征军。 这支部队在安纳托利亚腹地发起了一场极具破坏性的攻势,摧毁了几支奥斯曼军队。

艾哈迈德之死固然对萨法维王朝是一种打击,但他们依然在塞利姆执政的最初几年支持着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什叶派信徒,试图借此削弱这位新苏丹的实力。甚至,萨法维王朝还拒绝派遣使者祝贺塞利姆即位。 在16世纪早期,派遣使者祝贺新君主,哪怕是敌国新君主的即位是标准的外交礼仪。

这是因为,萨法维王朝正忙着帮助艾哈迈德的儿子穆拉德制订计划,图谋推翻塞利姆。穆拉德此前从锡瓦斯逃到了伊朗,但萨法维王朝最终未能替他赢得奥斯曼帝国境内什叶派信徒的支持,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计划。

与之相应的是,萨法维王朝境内的逊尼派人士也有向奥斯曼叛逃的迹象。属于苏哈拉瓦迪教团(Suhrawardiyyah)分支的哈尔瓦提教团也是一个逊尼派苏非教团,是14世纪时欧麦尔·哈尔瓦提(Umaral-Khalwati)在呼罗珊地区创建的。教团名称来源于阿拉伯文“Khalwah" ,意为“精神上的静修”。

该派强调遵守伊斯兰教法,注重个人修炼,在波斯东部和阿塞拜疆地区很有影响。其几任长老都深受白羊王朝统治者的尊崇,并在白羊王朝的庇护下兴旺起来。萨法维教团宣布以什叶派为国教以后,该教团的长老易卜拉欣.古尔沙尼(IbrahimGulshani)立即离开了大不里士,先后游历耶路撒冷和开罗等地。但该教团与白羊王朝的亲密关系很难为萨法维王朝所伊容。此后,许多哈尔瓦提教团的成员离开伊朗,迁往奥斯曼帝国。哈尔瓦提教团逐渐在伊朗销声匿迹。

战争迫在眉睫


第四节,双雄对决

在1513—1514年的冬天,穆拉德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威胁。因此,塞利姆特地派遣了一个代表团来到伊朗中部美丽的绿洲城市伊斯法罕(Isfahan,萨法维王朝的冬季宫廷所在),要求将穆拉德遣送回伊斯坦布尔。沙阿·伊斯玛仪先是讥讽了苏丹·塞利姆的使者一番,嘲笑他们的衣着和蹩脚的波斯语,接着又宣布穆拉德是萨法维王朝的贵宾,他的这一地位不会改变。

塞利姆在与伊斯玛仪的官方书信中使用了尖酸刻薄的言辞,并蔑称伊斯玛仪一世为“苏菲小儿”和“阿尔达比勒小家伙”,此举主动切断了与这位波斯沙赫的所有谈判渠道。在准备他短暂而动荡的统治生涯中第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战争——反萨法维之役时,他再次写信给伊斯玛仪。在大军到达伊朗边境前不久,塞利姆一世称伊斯玛仪为“王子,波斯王国的统治者,压迫与暴政王国的主人,叛乱分子的头目,叛军指挥官,当代的大流士、蛇王查哈克和该隐”。

伊朗即将与奥斯曼帝国展开的较量,与帕提亚萨珊王朝波斯和罗马-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并无不同。唯一不同的是,在萨法维王朝统治下复兴的伊朗帝国将在其西部、西北部和高加索边境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峙。

1514年3月19日,苏丹·萨利姆率大军从阿达尔纳出发进犯伊朗。途中,他写信给乌兹别克的阿比杜拉·汗,鼓动他为叔父昔帕克·汗报仇,从东部出兵伊朗,以便造成两面夹攻之势,置沙赫.伊斯马仪于死地。

1514年3月20日,塞利姆从埃迪尔内起程。即便这可能是暂时的,但塞利姆的战争计划仍然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的一次重大转变,就如同季节的变换一般。他即将开启的是一场全面战争,是两个拥有相互排斥的霸权梦想和截然相反的政治企图的军事化国家之间的一场毁天灭地的冲撞。

因此,塞利姆要同时在多个方面做好战争准备。最重要的自然是战争的计划和战略。塞利姆有着几十年的军事经验,他事无巨细地研究每一个后勤细节,为这场战争调动了一切可用的资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军备技术上,他的军队都远远胜过伊斯玛仪的军队。

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他当时集结了中东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支大军,其人数最多时达到了20万。除了这些重要的军事要素之外,塞利姆还设法干扰萨法维王朝重要的收入来源——丝绸贸易,以图在经济上对他们施加压力。

由多民族构成的奥斯曼军队装配有200门大炮、100门野战炮,并且拥有维护良好的陆地和海上后勤保障线(通过黑海),其中包括了近8000头骆驼和其他驮畜。

1514年4 月21日,苏丹·塞利姆向沙阿·伊斯马仪发出用波斯文写的宣战书。稍后,他又在锡瓦斯发出同样内容的第二封信。当他获悉沙法维国王无意与奧斯曼军队正面作战,而想引诱奥军深入伊朗境内,再断其后路,绝其粮秣,待冬季来临,饥寒交迫之时再全歼奥军时,便以谩骂的口气,用土耳其文给沙阿.伊斯马仪写了第三封信。信中他傲慢地直呼沙法维国王的名字伊斯马仪·巴哈杜尔。

随信还寄去一套伊斯兰教托钵僧用的破烂衣服、拐杖和食钵,蓄意讥讽伊朗国王与其大动干戈,还不如仿效自己的祖先去托钵化缘,求人施舍!

正如在那两份费特瓦中所说的一样,在塞利姆看来,这场冲突也是两种敌对意识形态之间的史诗级对抗,是一场决定将由谁来领导伊斯兰世界的考验,只有一方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幸存。战争双方都相信真主站在自己一方。正因如此,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发生的第一场战争势必成为中东历史乃至伊斯兰历史上最为激烈也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为了争夺中东的地区霸权而在一个逊尼派帝国与一个什叶派帝国之间爆发的战争。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史无前例的终极对决即将开始


伊方资料:
Safavid Iran_ Rebirth of a Persian Empire(萨非王朝伊朗——波斯帝国的重生)
Islamic Gunpowder Empires Ottomans, Safavids, and Mughal (伊斯兰火药帝国奥斯曼、萨法维和莫卧儿)
Iran in the War 1500-1988(1500-1988年战争中的伊朗)
The Life and Character of Shah Ismayi I (1487-1524)(沙阿伊斯玛仪一世的生平和性格(1487-1524)
Iran Under the Safavids(萨法维王朝统治下的伊朗)


伊斯兰伊朗专著:
伊朗通史(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
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
从旭烈兀到阿巴斯一世之间的伊朗
伊朗伊斯兰教史

伊朗五百年

长篇论文:
萨法维王朝时期土库曼部落
伊朗萨法维王朝什叶派意识形态的政治建构
论萨法维王朝合法性的构建
萨法维王朝对外交往研究


土方资料:

The Last Muslim Conquest The Ottoman Empire and Its Wars in Europe by Gábor Ágoston (最后一次穆斯林征服奥斯曼帝国及其在欧洲的战争)
Ottoman Warfare 1500-1700 (奥斯曼战争1500-1700)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奥斯曼帝国,1300–1650年)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World Around It(奥斯曼帝国及其周围的世界)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Ottomans From (奥斯曼帝国军事史)


赛利姆的土耳其帝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奥斯曼帝国:1299-1923
奥斯曼帝国.黄维民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帝国史译丛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
再现世界历史35:奥斯曼帝国
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惊天动地查尔迪兰:第五章,决战前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