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树林三倍补种”未必正确|其它类型生态系统同样重要

2023-12-12 16:06 作者:中国绿会  | 我要投稿

有些工程项目因侵占、破坏红树林,导致传统栖息地丧失,地方便订立了“三倍补种红树林”的政策。此政策听起来出发点很好,实际上,很不科学。

 

最近笔者看到一篇报道,讲到了红树林过度种植及其引发的对迁徙鸟类的危机值得我们关注。“海洋与湿地”微信公众平台前几天发布的报道《孟加拉国沿海绿化:大规模红树林扩张,缘何威胁到迁徙候鸟生存?》,指出了红树林种植的弊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候鸟栖息地丧失。尽管孟加拉国森林官员对红树林的扩张感到满意,但保护者认为这种红树林扩张对鸟类构成了威胁。该文称,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孟加拉国,还发生在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EAAF)沿线的其他地区。如何在红树林面积扩张的同时最大程度地维护(途径)该区域的濒危和近危鸟类的生态需求,是一个需要深入调查和科学解决的问题。

 

那么,对于红树林遭到破坏后,到底该补种多少?在哪里补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科学问题,希望有关部门,不简单一刀切。真正尊重科学,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科学,多多广泛邀请相关领域的科学家进行充分的论证。避免“好心办坏事”,尽可能将好事办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好。

图源:绿会融媒

据了解,运河等工程的建设,施工侵占、破坏了红树林,之后会安排在其他地方进行三倍补种红树林,当前这是一个已在执行的正式的政策。我曾去沿海某地调研,了解到当地在实施“三倍补种红树林”这一现行政策,并对此感到颇为满意和自豪,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挺光荣、挺正确的事。譬如,倘若破坏了一万株红树林,则会相应补种3万株。

 

但在我看来,“红树林三倍补种”这一政策未必一定正确。红树林破坏后,要怎么补种,在哪补种,这些应该征求科学家的意见,应该进行科学规划。现在很多人根本就不懂科学,盲目、胡乱进行“三倍补种”,并将其作为政策来落实,反而对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据了解,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很多沿海地区都在执行“红树林三倍补种”的政策,美其名曰“生态补偿”。当然,我并非说“红树林三倍补种”政策一定是错误的,实际上,如果增种红树林遵循以下2点则并无不妥:1)在合适的位置进行补种;2)红树林补种的总规模不超过当地近期历史上所生长的红树林的规模就可以。

 

一言以蔽之:红树林补种,最重要的还是要科学化

 

不要变成指标化、运动式红树林补种。毕竟,类似“新白菜剁碎凑厨余”事件殷鉴不远。

图:广西的红树林。摄:中国绿发会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工作委员会

此外,沿海地区作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值得认真研究并开展科学保护。我认为,泥滩有泥滩的用途,沙滩有沙滩的用途,红树林滩有红树林滩的用途,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如此便是极好。而当下普遍的观点,是认为红树林是较好的生态系统,体现在实际行动层面,则是其他生态系统都遭到轻视乃至忽略,全部用红树林替代,进而演变为将“红树林三倍补种”变成一个普遍执行的政策,乃至动员全民成倍补种红树林的运动,这是错误的。上海南汇东滩大规模人工造林也是如此。坚持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因地制宜,规范引领,科学绿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才是治本之道。

 

这也是反映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冲突的生动案例,科学绿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不破坏生物多样性是植树的前提条件。当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种植10亿棵树”计划同样值得警醒和反思,进而因地制宜,及时做出调整,科学植树。

 

(以上文字基于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核实,信息仅供参考。文字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欢迎点评、争鸣、批评、讨论。)

#周道生态文明#

口述 | 大风

整理 | Samantha

审核 | 绿茵

(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微信公众号)

“红树林三倍补种”未必正确|其它类型生态系统同样重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