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thlessOS Log: Seminars@DKU: EDA+AI
写在前面: ToothlessOS要走的路仍然很长,这篇日志所记录的思考难免有疏漏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Seminars@DKU: EDA + AI in IC Design
Prof. He xu
23.9.22
今天的研讨会,和ToothlessOS的主线任务完全重合! 目录: Recap: IC产业链/研发流程全览/Why AI+EDA?
EDA + AI的成功与失败案例
(对ToothlessOS很重要的)Q&A环节
Recap: IC产业链/研发流程全览/Why AI+EDA?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下整个产业链吧:
我们今天所涉及的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位于产业链上游的Fabless设计端。简单来说,它们就是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所使用的软件。 具体到设计端,又能够分为前端/后端:从逻辑上的设计和实现,再到各种仿真,最后到物理上的实现和验证。在整个流程中,EDA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得以把设计好的逻辑电路图布局在晶片上,优化电路的排布,进行供电,时序和工艺的仿真。(通过仿真,我们希望尽早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避免花了上百万流片结果全部报废(悲))
以上提到的这些工作往往极为复杂,其中许多不存在多项式的时间复杂度(以之前提及的电路排布为例,它受到很多变量的制约,移动某一个器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往往是十亿数量级的晶体管;使用传统算法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困难。 这也是我们尝试将AI与EDA结合的原因。 最终的愿景,“No-human in loop”,让AI独立走完设计的全流程。
EDA + AI的成功与失败案例
教授也向我们介绍了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1.通过卷积神经网络,以掩模版上的版图为输入,预测在光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瑕疵的节点,作为修正的依据。 2.通过机器学习,在设计早期进行时序分析/预测。 3.通过卷积神经网络,以版图为输入,预测电路布局和供电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修正的依据。
(如图所示,蓝色为AI模型,红色为现有模型,AI模型的准确度远高于现有模型)
当然,AI现在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是面对极其复杂的模型,比如这两个例子中的电路布局:不同的区块有着不同限制,而一个晶片上往往有着上百个各样的区块;不仅如此,还要将面积的利用率最大化。教授说,Google团队曾经尝试过使用强化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小规模集成电路上效果不错,但是规模稍大一些就无能为力了。
另外一个问题涉及到数据集的问题:尽管研究者能够获取成熟制程的数据,但是先进制程的数据往往被各家企业所控制,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缘政治因素。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将28nm的模型迁移到7nm上,以降低7nm模型训练所需数据集的大小,但进展并不顺利。(话说,这种缩小数据集的方法是不是也能够用在其它领域呢?) (P.S 这样的迁移难度还是挺大的,因为两种制程的工艺有显著差别:28nm制程使用的是传统的CMOS,而20nm以下的工艺则必须使用FinFET(简单理解将晶体管做成立体结构)) 总结EDA+AI的使用场景,不难发现它还是主要关注的还是
计算机视觉和数学建模(划重点)
的问题。(小伙子,好好学吧(笑));当然,也在Q&A环节问过教授,如果想要进入企业工作,还是需要电路方面的知识的,不过一般企业也是会提供培训和资源的。
Q&A
ToothlessOS获得的重要信息: 实习机会(了解一下具体玩法~)
教授的意思是,让我给ICCAD投论文?啊不对,显然应该只是去读读看吧?
找机会和研究生院院长共进午餐(他也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真·重量级)
???????????????????????????????????? 结语
还是挺有收获的!所以也应该放进Log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