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 | 故宫又出大展!国内史上最大规模犍陀罗艺术展来了
故宫又有重磅大展开了!神秘的犍陀罗文明与中国文化会碰撞出哪些火花?
刚刚开幕的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是截至目前国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除早期佛菩萨造像、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佛塔建筑构件等犍陀罗石雕艺术之外,还有金银器物和首饰。

了解什么是犍陀罗佛像艺术,
才知道为什么不容错过
“犍陀罗”是古印度地名、国名,即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与毗邻的阿富汗东部一带。
这里具有平整的土地、宜人的气候,再加上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犍陀罗文化的形成受到由外族入侵带来的希腊、罗马和中亚的诸多文化元素的影响,也长期受到佛教和希腊文化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对佛的偶像及其前生菩萨偶像的崇拜。

于是,利用希腊的艺术技巧和雕刻形式来展现佛本生和菩萨诸行就成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主要内容。
后来犍陀罗佛像艺术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深深影响了中土佛教。可以说没有犍陀罗,就没有中国的佛像艺术。
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也有一个清晰脉络,从犍陀罗—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渐次演变,直到南北朝时期佛像造型完全中国化。

展览分为“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犍陀罗艺术的辉煌”、“犍陀罗艺术的余辉”三个单元。
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

这一单元其中重要的展品有公元前1世纪的酒神金盘,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之子,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确立了相关法则,并传授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

塔克西拉斯尔卡普出土的一件水蛭形状装饰和垂饰组合而成的金耳环。水蛭是薄金片构成的,核心为紫胶或沥青,这种做法来源于希腊人。

公元2-3世纪的般阁迦与诃利帝坐像。诃利帝是印度的财富之神,也是繁殖女神。在佛教典籍中,诃利帝是专吃孩童的“夜叉女”,释迦牟尼将诃利帝最喜欢的小儿子冰伽罗收入佛钵之中,让她体会到失去孩子的痛苦,最终收服了诃利帝。在键陀罗地区,般阁迦与诃利帝共同具有财富之神的神格特征,常以并坐像的形式出现。

犍陀罗艺术的辉煌
这一单元是展览的主体部分。犍陀罗艺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公元1-3世纪)深受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以灰色片岩雕刻作品为主,特征有:波浪形卷发,衣褶厚重,衣纹流畅,面部轮廓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特征。

晚期(3世纪中期至5世纪),犍陀罗地区经历动荡,艺术风格出现了变化,印度笈多艺术也影响到西北地区。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石膏造像,本土化的艺术风格日趋明显。

为了使观众产生兴趣,这一单元的文物展陈按照所描绘的故事内容进行分类。
比如佛传故事即讲述释迦牟尼此世生命历程的故事,包括他作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降生、历经苦修和降魔最终修成正觉、终其一生弘扬佛法并度化众生最终在娑罗树下涅槃的经历。

此外,展览中重点呈现的几件体积较大的菩萨像也很引人注目:犍陀罗印度王者式菩萨、转法轮印佛半身像、转法轮印佛坐像、犍陀罗印度王者式菩萨。

犍陀罗艺术在藏传佛教
6世纪以来,随着犍陀罗艺术中心的衰微和转移,在突厥系王朝统治下,斯瓦特、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等地的地方艺术得到发展,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10世纪下半叶以来,正值西藏佛教复兴,这些地方显密佛教的兴盛、高僧往来以及艺术家的进入,大量的古代佛教艺术精品进入西藏,为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的生根、成长并走向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看懂展览,故宫为大家准备了7场讲座,具体信息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