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是恐龙的一个分支?鸟和恐龙其实是一家!(2)

接上篇文章。 由于鸟纲的定义与鸟翼类存在不少重叠,容易引发冲突,故而又有人提出重新定义关于鸟翼类的表述,将其定义改为“所有现存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与这个祖先的所有后代。”也意味着按照这样的冠群定义使得某种程度上,今鸟亚纲成了鸟纲的次异名。 因为今鸟亚纲就是鸟纲唯一幸存次演化支,两者概念相同。
[赫氏近鸟龙,一种小型的原始鸟翼类。]
[小盗龙,以拥有"四个翅膀″而闻名,是一种驰龙科恐龙。]
[多数拥有飞行能力的今鸟类具有发达的龙骨突以及其它多种适应于飞行的结构。] 在古生物学界,长期以来对鸟翼类的传统定义模糊不清,通常习惯的概念范围为:在兽脚亚目恐龙中接近于鸟类而与驰龙科关系较远的所有物种。据这种定义的话,属于鸟翼类而不属于鸟类的物种就十分稀少了。例如树息龙属。
[树息龙虽然是食肉恐龙,但体型并不大,曾生存于侏罗纪的中国。] 但是这样一来,关于始祖鸟的分类地位就出现了混乱。根据专家修正后的定义,始徂鸟属于鸟翼类而不属于鸟类,这一定义也被广泛采纳。
[始祖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鸟类,而是一类和鸟纲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原始鸟翼类,更不能算是鸟类的直系祖先。]
[龧光鸟,是一种大小接近家鸽的小型恐龙,和小盗龙一样,它们也有典型的"四翼结构″。] 据出土的化石显示,大多的早期鸟翼类都出现在晚侏罗世的牛津阶(1.6亿年前左右)。除了家喻户晓的始祖鸟之外,化表性物种还有曙光鸟、晓廷龙等等。
[郑氏晓廷龙,一种体长只有半米的小动物。其实,恐龙总目下,是有相当多的物种不算巨大。] 尽管体型外观上各有差异,但它们都无一列外的有着一些不同寻常的共有衍征。这些解剖学特点有:后肢脚趾第二趾具有大的爪子,可用于在地面活动,后肢和前肢一样,普遍具有长羽形成所谓的四翼结构,可用于在半空中滑翔。
[家鸽骨骼图。特化的龙骨突是所有具备飞行能力的突胸总目(或者叫今颚类)鸟类共同拥有的特征,上面附着发达的胸大肌,为前肢翅膀扑翼飞行提供了巨大动力]
[鸸鹋(?)骨骼,平胸总目(又叫古颚类)普遍不具备飞行能力,因此没有发达的龙骨突结构。但后腿骨骼粗壮,擅长奔跑。有的物种连前肢都没有了,例如以前介绍过的恐鸟]
[鱼鸟骨骼,鱼鸟的生态位十分接近现代的海鸥和海燕。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鱼鸟是有牙齿的,鱼鸟的龙骨突也不够发达虽说已经够先进了。]
[鱼鸟复原图] 而这几个特征在后期更进阶的鸟类身上逐渐消失,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鸟类飞行能力不断提升的演化之路上,基干型鸟翼类处于最原始的位置。而得益于鸟类飞行能力的持续强化,它们开始往其他兽脚亚目恐龙无法或是很少/难涉足的生态空间辐射并取得了成功!例如森林树梢的上层空间、湿地湖泊等浅水地区、以及低空丛林等。 在缓解了来自其他兽脚恐龙的竞争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整个恐龙种群的生存空间,并不断蚕食中小型翼龙目和大型翼龙目的幼崽曾占据的领地。虽说翼龙目依旧繁盛。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翼龙目竞争不过鸟类了,只能说这两类飞行脊椎动物都有较善长的领域吧。翼龙目可以长得十分巨大,翼展超过10米,而哪一种鸟类都没能长得如此庞大。而翼龙相对脆弱的翼膜和连接起来的四肢让它们本身也陷入了在陆上显得笨拙。] 另外再提下新发现:反鸟亚纲和今鸟亚纲未必是平行演化支,反鸟相当于独立保持祖先特征,而今鸟的新结构愈加明显。(大体是这个意思)
[黄昏鸟堪称"中生代企鹅″,是中生代最成功的水陆两栖鸟类,专门捕食小型鱼类,但可能也会受到一些会潜水捕猎的翼龙类的竞争。]
[卡冈杜亚鸟,形态非常趋同于现代的平胸总目,但它其实是一种早期的陆栖今鸟亚纲。是中生代最大的鸟类,和著名的哈特兹哥翼龙是邻居。]
[外观接近鸡形目的巴塔哥尼亚鸟,它属于今鸟亚纲,是中生代非常成功的地栖鸟类之一。] 为了更加严谨的表述,我们一般习惯于将除开鸟类的恐龙(兽脚亚目减去鸟类,蜥脚亚目和鸟臀目)称呼为“非鸟类恐龙”。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分类单元仅仅是一种易懂通俗的称呼。因为它剔除了鸟纲这个兽脚亚目后代,无法构成一个天然演化支。 同样的,鸟翼类/鸟类也可以表述为鸟形恐龙,它们都是恐龙总目这个演化支的次演化支。如果觉得恐龙总目之下冒出个鸟纲,显得不和谐的话。那我们不妨用另外一个想法去看待这个概念。即,恐龙总目由非鸟类恐龙(蜥臀目、鸟臀目)和鸟形恐龙(鸟纲)共同组成。 当然了,这也只能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表述而无法作为正式的分类单元。但相对来说,这样一划分之后,就更加易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的出现,我们会愈发感觉到“恐龙”和“鸟”本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为它们本就是一家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