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搜集

2023-03-27 20:57 作者:黄河家园  | 我要投稿

一直以来,由于煤、铁、铝等地下资源丰富,山西已被深深地打上了资源大省的烙印。然而,不为人所熟知的是,山西亦有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早在1929年、1932年1936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杨钟健教授就曾先后三次到过山西作过路线地质古生物调查。时隔20年后,他带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多次来到山西,经过系统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大量三叠纪脊椎动物化石,先后著有《山西的假鳄类》(1964,杨钟健)和《中国的肯氏兽类》(1963,孙爱玲)两本古生物专志,命名了“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此后50年间,除了零星的路线调查和研究之外,其研究程度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这些世界稀有的古生物资源,山西虽得天独厚,但山西人自己却从来无人问津,着实令业内外人士惋惜。2008年,因山西地质博物馆内容设计与陈列布展工作的需要,我有幸被作为人才引进而调入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加入到地质博物馆的建设队伍中来。众所周知,标本展品是博物馆的灵魂,尤其是古生物厅,更能展示与回顾地球生命的过去。然而由于标本展品的缺乏,一度曾使内容设计工作裹足不前。2010年10月下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陪着新到任的王润福馆长专程前往北京拜访古脊椎所的唐治路高工,谈话间,当我们道出了我们山西没有恐龙的苦衷时,似乎一下激怒了唐高工,他怒睁双眼道:怎么没有恐龙,就连恐龙的祖先都在山西,山西有好东西。他坚毅的回答,给了我们一线希望,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正有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回来后,我们既兴奋又忐忑,又想很快找到可用于展示的化石标本,但又不知从何下手。但只要选对了方向,并付之努力,就没有白下的功夫。接下来,在王润福馆长的决策下,在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做好了敢打硬仗的一切准备。2010年的3月初,初春乍寒,攀爬在太行山腹地的山沟里,寒风袭来夹杂着满天黄沙,正是每前进一步都要晃三晃,一不留神,脚下一绊,偶尔还会跌入河中,有时真的想驻足不前,就此罢休。但回头一想,为了地质博物馆的未来,再看看年近6旬的唐高工,他为了山西的地质事业,不远千里,竟是那么的执着和认真,再想想我,怎可辜负来地质博物馆的初衷?想到这些,我还有什么理由退却?就这样,经过近一周的大海探针,终于发现了令人兴奋的化石点,当把这些消息告诉电话那头的王润福馆长时,他便马不停蹄的从太原带着王锁柱副馆长急匆匆地赶来分享发现化石的喜悦。有了好兆头,就现场拍板,马上着手安排古生物化石的立项。在省厅领导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山西地质博物馆宏大的古生物事业就此拉开了序幕,并一发不可收拾。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山西人自己开展古生物调查、发掘与研究的里程碑!谈起山西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还有一个人不可不提,他就是山西地质博物馆现任副馆长王锁柱。王锁柱副馆长是来自部队的一名副团职干部,按说没有从事地质,尤其是古生物工作的经历与基础。但他的加入,就象给我们的古生物化石研究队伍打了“鸡血”、如虎添翼,经过地质资料的研读,我只要认为有可能有化石的层位,他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山西山西锷、王氏锷等,他犀利的眼光,从不漏过丝毫线索,就象他的微信昵称一样,真不愧是“化石猎人”

自2010年3月底开始踏勘、立项、发现线索,到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申请发掘、专家评审、获得批准开始发掘工作,截至2010年10月底,已发现化石线索100余处,经过详细的探查,有进一步发掘意义并有一定规模的化石点已达近10处,经过修复,已有大量中国肯氏兽动物群分子陈列于山西地质博物馆,填补了古生物厅无大型脊椎动物化石的空白,同时也支撑了我馆形成了中三叠世我国北方陆生脊椎动物与南方海生爬行动物南海北陆交相辉映的一大特色展区。岁末年初,寒冬腊月,在收获了大量中国肯氏兽动物群化石的基础上,馆长王润福又开始计划了下一年度的工作。在唐治路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把2011年的工作重点向大家最为关注的演员——恐龙转移。于是我们计划于农历的2010年腊月初七出发,由于准备工作尚没有做好,计划推迟一天,腊八出发去左云。

行走在关外长城边的崇山峻岭之间,也算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西北风卷着砂粒,猛烈地撞击着我们的脸庞,深一脚浅一脚踏着厚薄不均的积雪,踉踉跄跄地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野外调查与搜索,终于在汉圪瘩村北的山沟中找到了第一块恐龙化石,由此,再次吹响了自主寻找恐龙化石的号角。此后的两三年间,我们的主战场就锁定了山西北部的白垩纪地层分布区,三年间,先后在大同市天镇县、左云县发掘恐龙化石点达十余处,化石的种类及材料的丰富程度已远超过预期。目前已研究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大同云冈龙、黄氏左云龙、天镇大同龙,即将发表的左云晋地甲龙亦属于新属新种,其保存的完整程度也是目前国内极为罕见的。以上标本的模式标本都已经成为展厅的“重要演员”了。此外还有暴龙类、剑龙类、巨龙形类和角龙类,等等。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既然已经走上正轨,就没有停下来的理由。2015年4月,我们在研究前人资料、追寻前人足迹、跟踪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过程中,在山西保德再次有幸发现了晚二叠世重要的锯齿龙类化石线索,经系统发掘,已发现化石出露面积达100余平米,打包化石皮劳克重约150吨。从目前已修复完成的化石材料看,重要的化石材料包括一个较为完整的锯齿龙头骨以及可以装架数具骨架的其它骨骼材料。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尤其是两次赴中国地质大学招聘古生物东丽羊数名以充实队伍。


山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搜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