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随笔 19-12-08

周日的下午总是让人有些焦虑。明天又是周一,回顾上一周,好像什么都没干;想想下一周,不知道眼前的问题怎么解决。也罢也罢,多想无益,还是先把随笔写了。
结合着《南方车站的聚会》和《白日焰火》两部电影,聊聊武汉和哈尔滨这两个城市。这两个城市,不仅是电影的发生地,也是我真正生活过的地方,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觉得分外亲切。今天主要是回忆和吐槽吧。
先说武汉,电影里有个吃馄饨的情景,不带汤的馄饨,加了一些麻酱。这是武汉那边的吃法,而我想说的是加麻酱用的工具,电影里没有镜头,但我一下就想到了。武汉那边吃热干面都要加麻酱,麻酱可以说是热干面的灵魂,他们不是用勺子加麻酱,而是用一种长条的木条,因为麻酱一般都比较浓,木条放在麻酱里,一提就会带出来一些麻酱,淋在食物上面。木条有点像饭店里包馄饨饺子弄馅的那种,代替了勺子。这种设计很聪明,方便快捷,加的量也不会太多。
热干面算是武汉的一种地方名小吃了,说实话第一次吃的时候很不喜欢吃,因为我麻酱没拌开,一口就吃到了一坨麻酱,额。后来同学每天早上都吃,我也跟着吃了半个学期。我分析,武汉那边喜欢吃热干面是有原因的,第一,武汉早上就很热了,热干面没有汤,吃完不会出汗,第二,热干面是真的方便,两分钟就能做出一碗,甚至可以边走边吃,非常适应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但对我,咋说呢,没有别的更好的,吃一碗也可以,现在不在武汉了,凑巧看那里有卖热干面的,点一碗尝尝,但也就仅限于此了。热干面是用碱水面做的,我来武汉之前一次也没有吃过这种面,完全没有了劲道的口感,这是我不太喜欢的。
电影里最后吃的那两碗面,不是热干面,但也有个细节,就是他们上面用的是一次性的圆筒碗。武汉那边确实这种碗很多,比如学校食堂带饭就是用这种碗装,而北方的学校大多用塑料袋。还有一些小饭馆也用这种碗,说实话这我就有点不理解了,小饭店一定要节省成本啊,用陶瓷的碗可以重复用,这多好。圆筒碗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这不很浪费吗?可能他们觉得刷碗更麻烦吧,总之那边这种碗很流行。
电影里大部分武汉的东西都很真实,但有一个地方略有点违和。就是他们最后吃面时用的一次性筷子。北方的一次性筷子,大多是方形的木筷,两根筷子粘在一起,要掰一下分成两只。但是武汉的筷子可不是,他们的筷子略短,是圆形竹筷的,一根一根分明的,而不是一对的。用的时候抽两根出来就好。电影里用的筷子,是需要掰开的那种,而且质量很好,不是那种小店会用上的筷子。当然可能镜头需要吧,有掰筷子的动作让画面更丰富?可能是这样吧。
武汉的方言。 武汉话是真的凶,我一开始来武汉在街上走挺武汉人说话就觉得特别冲,有种不讲理的感觉。我有个师姐,人特好,平时普通话交流声音也很温柔,地地道道的汉口本地人,和家里人打电话一口标准的武汉话,听着像是在吵架。电影里有几处很地道的武汉话,比如“等一哈儿”,哈哈哈,这应该是我说的最像的一句武汉话,他们把“下”发音成“哈儿”,最后还带点儿化音。我一个老师喜欢在句末加一个语气词“撒”,但也可能是个人习惯,不知道是不是都是如此。还有那句经典的“你搞么事?”标准的武汉话,驾校练车的时候教练特别喜欢说这句。武汉话还特别喜欢说“搞”这个字,搞科研,搞事情,瞎搞,简直是万能词。
电影主要发生在野鹅湖,这和武汉确实很对应。武汉是千湖之城,城市里湖区特别多,山也不少。比较知名的有武大那边的东湖,东湖好像是全国所有城市里,市区里面积最大的湖。当然,我有一点很奇怪,城市里这么多的水,怎么夏天还这么热,水的比热容大,水多不应该气候更温和一些嘛?不过水多的另一个方面我都是体会到了,那就是潮,是真潮。
电影中的城区,到处都在修路,这也是很符合现实的,之前武汉有个市长,外号满城挖。我在武汉上学时,一条很长的主路一直在修,一次我坐公交走那条路,一路上一顿颠簸,我没到地方就直接下车,再不下车可能就要吐在车上了。因为满城都在施工,武汉的尘也特别大,虽然每天都有洒水车降尘,但用不了三五天,宿舍就能扫出不少尘土来,我们宿舍可是在八楼,底层的估计更多。
其实还有很多关于武汉的会议和冷知识,不过和电影就没多少关系了,有空再讲给大家听吧,明天再聊聊哈尔滨和《白日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