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行啦,别骂了,文科生到底做错了什么?

2021-04-28 19:57 作者:飞碟说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丹尼尔,不知道你们还记得我吗?在飞碟说的快乐时光里,和碟子们也有不少深入交流,聊天聊得很欢乐,撕逼也撕得很痛快。有些男读者加了我的微信,我们成了朋友,还有些女读者加了我的微信,我们……也成了朋友。总之,此次回归,我只想说:想死你们啦!叙旧的事儿咱以后慢慢聊,现在进入正题吧。

本月14日,央行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其中有一点非常有意思。说东南亚国家之所以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原因就是文科生太多了。

那么我就以此为引子,聊聊为什么文科生在我国总是被看轻。

以及,这样真的对吗?

我高中时,一个年级22个班,只有6个文科班,在高二文理分班前,班里的同学大多数都选择了理科,有个男生甚至说出了一句:学文,是男人的耻辱

而少部分选择文科班的也大多是成绩一般,因为理科实在学不明白,才被迫转战文科。这似乎也完全符合社会主流的「学文是因为理科学不好」的认知。

后来我在读大学、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对文科生的轻视几乎无处不在。要么是文科无用论,觉得有的人一辈子穷经皓首研究《红楼梦》这本小说就是吃饱了撑的,要么是文科生必然酸文假醋没逻辑。

如果有人在听了你的观点后,说您是文科生吧,八成他不是夸你口才好,而是觉得你这些见解逻辑不通。

2015年,《新周刊》发表了名为《理科男,一种社会人格的精神分析》的文章,直接对理科男开了地图炮。

但显然,这种对理工男的无差别攻击并没有消除任何偏见,反倒制造了新的矛盾,而社会对文科生的轻视也并没有因此好转。

我本科学的是工科,如今做了文字工作者,平时吹牛逼的时候总说自己是文理复合型人才。每次出现这样的骂战,我都感觉这是在骂我。

以至于我理解了《天龙八部》里萧峰的痛。

那么在聊文科生之前,我们首先得搞清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文理分科?


01   文理分科的前世今生

其实我国的文理分科打清末就有,当时世界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四书五经已经无法满足对人才的选拔培养,于是清政府提出了「文实分科」

「文」就是历史、文学、外语等文科科目,「实」即算学、物理、博物等理科科目。

 但几千年来我国的读书人基本都是文科生,理工类知识往往是工匠之类不算入流的职业才学习的。

再加上当时国家正经历风雨飘摇,也没钱和精力去置办实验设备,为此尽管分科,主流的知识分子还是文科生。

这也是民国知名学者基本都是文科生的原因之一。

 理科生的春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到来了。

彼时二战结束不久,苏联在战场上牺牲了2000多万人,其中有不少知识分子也为国捐躯,国内奇缺知识分子。于是从中学开始,苏联就采取文理分科,以增加培养效率,好在冷战中和美国一较高下。

 以苏为师的我国也沿用了这一制度,并建立了一大批理工类大学,其实校名里有「化工」「理工」「工业」的大学都可以查查校史,大部分都是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左右。

 这种分类在当时确实很有必要,毕竟当年新中国一穷二白,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与养活几亿人民。饭都吃不饱还培养一堆文科生研究夏商周断代,那才是有毛病。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因为特殊时期耽误了经济建设,我国已经被西方远远落下。

拿房地产行业来说,上海居然有过整整五年没盖过一平米房子的惊人纪录!那么房地产如果想大力发展,最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呢?反正不可能是学中文的!

 于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了之后几十年的主旋律,被人认为只会清谈的文科生也就自然落到了鄙视链的底端。

 可以看到,文科生不受待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02 无文科,无人类

有原因,并不代表这种现象合理。

说句并不是危言耸听的话,人类能有今天,离不开文科

假设几万年前的原始社会里,有个叫丹尼尔的猿人,他没有猎豹的速度,没有雄鹰的翅膀,也不会滑铲剖开老虎肚子。另外还有一群叫尼安德特人的远亲,面对他们,丹尼尔也只是个弱鸡。

滑铲老虎梗出处

根据人类学专家邓巴的理论,人类智力能拥有的社交网络极限是150人,超过了,人类大脑就处理不了,只能宕机。

列位想想,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区区150人的人类部落,经得住狮群的一次冲击吗?挡得住老虎的一划拉吗?

按照这逻辑发展下去,人类不可能存活到现在,我也就不可能用电脑给各位码字了。

但猿人丹尼尔某天突然进化出一个技能,就是讲故事,或者说吹牛逼,总之就是讨论一个虚构的事物。

这项技能很快被其他猿人掌握,一旦大家都会吹牛逼,就可以想象出一个共同体。比如部落、宗教、国王、公司、资本主义等等,在共同想象下,别说150人的部落,就是几十万人的军队,上亿人的帝国,也能靠这些故事团结到一起。

而讲故事,不正是文科生的特长吗?


03 文理本相依,相煎何太急

 从上述《人类简史》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能像今天这样位于生物链顶端,离不开文科技能。

可如今文理之争却丝毫没有熄火的架势,在文理科互相攻讦的时候,很多人都忘了一件事:文理并不冲突,甚至是不分家的。

人们常说文科生感性,理科生理性,进一步说就是文科生没逻辑,理科生不懂人情。但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优秀的人,往往兼备二者

一个合格的法律工作者,不可能在脱离法条和逻辑论证的情况下,仅凭着强烈感情去做工作;同样,一个从小热爱星空的人,在成为航天工作者之后,这种情感也是他不断探索未知的动力。

哲学家罗素的老师Whitehead(全名:Alfred North Whitehead)既是数学家,也是哲学家,是个典型的文理复合型人才。

他曾说: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对立其实是一个谬误,因为只要是合格的技术教育就必须同时有人文教育的成分,而人文教育也同时必须是技术的。

Alfred North Whitehead

理工男刘慈欣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也必然无法写出惶惶大作《三体》系列。

那么,是谁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的?

上网多年我发现很多网友都容易陷入一个思维怪圈里: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将两个毫不相干,完全可以共存共荣的领域对立起来,甚至制造出一种「汉贼不两立」的错觉。

其中就有我批判过多次的「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不少人常用类似的句式来哀叹国将不国,科学家仿佛吃了上顿没下顿,全国的钱都给了明星一样。

但问题是,娱乐圈繁荣与否,和科学家的待遇好坏有关系吗?科学家的工资是打到演艺圈从业者的账上了还是怎么的?

它俩之间正常的社会关系本应是这样的:演艺圈繁荣,明星挣得多,交税也多。国家收了税,拨出部分用作科研经费,以此提高科学家待遇。而科研工作者也需要闲暇时间里看看明星八卦,追追剧放松放松。(防杠预警:明星要是违法犯罪了该抓抓、该判判,这和科学家的收入没关系,希望理解)

但二极管思维的网友们显然理解不了。在他们眼里,提升科学家的唯一方法,就是砸烂演艺圈

而放到文理之争上同理,他们理解不了两个学科之间其实不分彼此,所以一定要排出个优劣来。

 

04  文科生不背锅,谢谢

 央行的工作报告公布后,也在网络上引起了舆论反响。不少媒体表示,把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责任推给文科生,并不公平。

其实移动互联网诞生以后,被扣上大帽子的群体或者事物就不绝于耳,「戏子误国」「被抖音毁掉的中国年轻人」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体,以至于我怀疑我国人民是不是活在毒药罐里。

说白了,这就是甩锅。

八十年代,美剧《加里森敢死队》在央视热映,结果有人说这部剧教唆犯罪。最后剧集停播了犯罪率也没下降,还来了波严打。

武侠小说流行时也有人觉得这会教出一群小流氓。如今,金庸作品早已成为了经典。

电子游戏刚有的时候被称为「电子海洛因」,但现在,电竞成了正当职业,还为国家贡献了无数就业岗位和不少GDP。

而现在,几位专家把中等收入陷阱归咎于文科生太多。

我实在想不明白,绝大多数文科生都是普通人,要兵没兵、要将没将,既没参与大政方针,也没制定发展计划,收入还比理科生少,他们怎么就误国了?

Ridiculous~

 如果只讲科学不讲人文,纳粹德国顶尖科学家和医学家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还历历在目;如果只讲人文而不讲科学,人们似乎又会做出倡导「用爱发电」的笑话。

 最后,用枪稿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

「很多人以为自然科学学者和人文学者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前者强调理性,后者强调感性,有点水火不容的意思。其实优秀的自然科学学者一定有着良好的人文素养,否则科学很容易演变为一场灾难;优秀的人文学者也一定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否则他们根本无法准确地记录并且解释这个世界。」

放过文科生吧。

本文所有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该死的,文科生》—枪稿

2.《中等收入陷阱是文科生的锅吗?》—看理想

3.《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4.《文理分科史》—视野


作者/丹尼尔

排版配图/稿新结


- End -

 往期精彩 

无糖奶茶是智商税吗?

 朋友,请呵护好你的菊花

      嗑CP,一场执迷不悔的“云恋爱”

飞碟说常驻微博/B站/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欢迎关注! 

行啦,别骂了,文科生到底做错了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