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一位博士的“论文致谢”火了:学习的苦与生活的苦相比,不值一提】
日前,一篇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看过的网友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重燃斗志。
该同学家境贫寒,十二岁时母亲离家,父亲甚少照顾;十七岁时连父亲也离世,连同抚养他长大的婆婆也于同年病故。家境不仅是清寒,可谓是凄惨,然而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
独自长大的他,在校时屡屡因拖欠学费而被老师当众约谈。唯有抓黄鳝、钓鱼和养小猪来赚取点微薄的经济来源。难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是如何仍然靠着一腔信念考入大学。
在致谢的最后,他写道“……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多么简单的诉求,他却需要起早贪黑、吃尽苦头才最终完成!多么淳朴的信念,却足以支撑他在毫无尊严的情况下咬牙走出了大山、走进了中科院自动化所。
这些淳朴的文字,是如此振聋发聩。原生家庭是我们成长的起点,但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从来不是这个起点,而是我们对自己的觉察和认知。
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18日披露的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据悉,黄国平现在于深圳腾讯AI lab任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是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
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读书改变命运,教育是基层上升的最公平的通道。无数网友看得眼眶湿润,其中最高赞的评论写道“人生之路如果真的有捷径,那么读书就是最好的一条,也是实现阶层跃迁,改变命运的最好可能之路。”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上述文字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这篇情感真挚的《致谢》近日在豆瓣、知乎、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黄国平在上述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写道:“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莹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他回忆道。
除了生活中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刺激也让黄国平难以忘却:“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致谢》结尾,他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公开资料显示,黄国平201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成为该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的指导学生,其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和最早开展类脑智能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该研究所具有从智能机理、智能芯片、智能算法到智能系统完整的学科分布和优势领域。
其中,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4年,198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是由国家计委投资筹建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以模式识别基础理论、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以及语音语言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人类模式识别的机理以及有效的计算方法,为开发智能系统提供关键技术,为探求人类智力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查询公开资料发现,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黄国平已赴腾讯就职,在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你还记得自己当初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怎么写的吗?我反正早不记得了,大概内容应该就是感谢同学、感谢老师吧。

或许对大部分本科生来说,写毕业论文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所以是能抄就抄,致谢部分也不例外。不过等上了研究生以后,自己开始做实验、搞研究,学生们才开始真正地凭自己本事写毕业论文,他们才开始明白论文致谢部分里蕴含的真情实感。
一位博士的“论文致谢”火了
近日,一位博士生的论文致谢部分突然在网络上走红,火了!以前的我,从来不爱看这种东西,不过这一次,我是一字一句地看完了这篇“论文致谢”。看完以后,我对这位老兄唯有敬意!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12岁时,母亲离家,17岁,父亲因交通事故离世,同年,一起生活的婆婆病故。经历了这么多的生离死别令人痛苦且无奈,而家庭的贫穷一度令他失去了希望。
高中之前,他只能通过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挣学费。那个时候,他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都是是每天晚上最开心的事。
“人后的苦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因拖欠学费,经常被教师叫出教室约谈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或许他早已放弃。

所幸,高中以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好心人解决了他的生活费。最终,他走出了大山,考上了西南大学,如今去了中科院自动化所读博,中科院最牛的所之一,前途无量。
学习的苦与生活的苦相比,不值一提
上大学时,我的老师常跟我们说一句话:你如果吃不了学习的苦,将来必定会吃生活的苦。对此,我深以为然。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学习的苦与生活的苦相比,不值一提。比如上面的那位博士,在家徒四壁的家里,写作业和读书才是最令人开心的事。
被狗和蛇追,半夜裸睡,因蓄电池进水而抹黑逃回家中,这位博士真的是吃够了学习的苦,所以他才明白学习其实一点也不苦!
我有一个师兄,当年在毕业典礼上,他说自己为了读书放过牛趟过河,当时我听着非常感动,感觉这个年代很少有这种生活了。现在,这位师兄成为了北京一所985高校的讲师,算是苦尽甘来了。

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整体嚷嚷着“学习太累了”、“我们不学了”。前二十年,他们没为自己的生活犯过愁,吃不了学习的苦。最后,除了一部分家庭条件突出的学生外,还有一大部分人毕业后只能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过他们差不多的生活。当年,他们吃不了学习的苦,只能吃生活的苦了。
写在最后
我生活在一个能够吃饱穿暖供我上学的家庭,父母供我读书长大,供我买房买车。其实,小的时候,我发誓长大后不要“啃老”,但长大后发现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支撑起未来的一球,所以很丢人,但我还是接受了父母的帮助。
我没吃过苦所以我怕吃苦,我没面对过困难,所以怕困难。我敬佩在苦难中坚韧不拔、一路成长的这个博士,我相信,他的未来一定很精彩。

最后,我还是想告诉所有的学生们,学习的苦与生活的苦相比,不值一提,学习是我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公平、最有效的道路,所以,加油吧,少年们!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