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特点与规律
儿童生长发育概述
儿童发育是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儿童体格的生长、心理行为的发育和社会能力的养成三个方面。儿童早期发育过程主要经历胚胎、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几个阶段,目前认为这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营养为儿童发育提供了生命物质和能量,而基因和环境为发育提供了生命信息,使机体内部形成有机的、互相联系的复杂系统,即使之程序化,从而形成全部的生命功能和表征。

生长发育的特点
生长发育是不断进行的连续过程,但各年龄阶段速度不同。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且相互影响。各个年龄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各系统有各自的生长特点,但统一协调。一般来说,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而淋巴系统在青春期可达成人的2倍。各系统的发育并非孤立进行,而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身体各部的生长速度亦不均等。从胎儿到成年,全身大多数器官、系统有数次生长突增高峰:胎儿期和青春发育初期。
生长发育的规律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营养、环境的影响。

1.由上到下
儿童总的动作发育方向是从头至脚,即顺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这一趋势逐渐成熟,最早是头部的动作,先会抬头,再会转头,以后开始翻身,6个月左右会坐,之后是手臂和手的运动,最后才是站立和行走,对腿和脚的控制。
2.由近及远
动作发育的先后以躯干为中心,越接近中心部位(身体中轴)的动作发育越早,而离中心较远部位的动作发育相对较晚。以上肢为例,先是肩部和上臂动作的发育,接着是肘、腕部,最后手指动作的控制能力才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3.先粗大后精细
粗大动作的发育先于精细动作的发育,如先是抬头、翻身、坐起等躯体大动作,手指的抓、捏等精细动作继后。
4.先整体动作,后准确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泛化的,而后逐渐发育成局部的、准确的动作。如1~2个月的婴儿,若将其脸用手帕盖住,则表现为全身乱动,5个月的时候,可表现为双手向脸部乱抓,但不一定能拉下手帕,而8个月时,即能迅速而准确地拉掉手帕。
5.先正面动作,后反面动作
先能俯卧时抬头,而后才能仰卧时屈颈,先学会向前行走,再学会倒着走路,先能抓取物体,以后才是有意识地松手放开物体。
6.全面运动的成熟
这时候儿童可以利用跑、跳来运动全身的肌肉了,他可以不用父母的帮忙自发地开始运动,由粗大运动转到精细运动,再由精细运动回归到粗大运动。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