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孙子兵法》详解 艾跃进 22集全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队生死搏斗的手段,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所以,要用五个要素去研究它,用七种情况去比较它,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而不敢违抗。天,就是昼夜、阴晴、寒冷、炎热和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地,就是高丘洼地、远途近路、险阻平坦、地域宽窄、死地生地。将,就是将领的智能、诚信、仁慈、勇敢、威严。法,就是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节制分工、军队物资费用的管理。以上五个要素,将帅必须知道,知道了就胜,不知道就不胜。所以,要比较七种情况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君主政治上得人心?哪一 方将帅有才能? 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严明?根据这些我们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听从我的计谋,作战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失败,我就离去。
计算利害得失的谋略被采纳,然后就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于已有利的情况去争取主动。
用兵是一种诡诈之术。 所以,能要表现出不能,用兵要打却表现出不要打,本来要在近处用兵却要表现出在远处用兵,而打算在远处行动却要表现出在近处行动。用利去引诱敌人,趁乱去攻取敌人,对于有实力的敌人要防备,对于强大之敌要避开,对于易怒之敌要撩拨之而使其怒,对于谨慎之敌要使其骄,对于休整很好之敌要使之疲,对于内部团结之敌要设法离间而使其分开。攻敌之不备,出敌之意料之外,这是兵家制胜的法宝,不能预先呆板规定。
战前预计可以取胜的,具备充分的条件;战前预计不能取胜的,是条件不充分。那些不作计算、毫无条件的更无胜算!根据这些来看,预见胜负。/计篇
孙子说:凡兴兵作战,要动用战车千辆,锱重车千辆,穿甲戴盔的军队十万,逾千里去送粮。前方后方的经费,用于外交上招待往来使节的费用,胶漆等维修兵器所需的材料,车辆盔甲的供给、维修和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才能出动。这样打仗,时间长了就会使兵器耗损,军队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战斗力耗尽,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的财政发生困难。武器装备损耗,军队锐气挫伤,军事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各国就会乘此弊端之机而起事,即使有智谋高超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用兵只听说指挥虽拙但力求速胜的,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工巧而求持久的。用兵长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没有。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
善于用兵的,兵员不征集两次,粮食不运送两次;从国内取用,粮食(也)可在敌国获取,这样军粮就可以充足了。
国家的贫困在于军队出动,在于远征而导致远道运输,远道运输(也)导致百姓贫困。靠近军队集结的市场的东西就贵,东西贵就会使得百姓的财力枯竭,财力枯竭就急于增加赋役。军队的军力耗尽于战场,国家的财力耗尽于百姓之家。百姓财力的耗费,十分去了六分;国家财力的耗费:车损马疲、盔甲箭弩,戟、盾、大盾牌,大牛大车,十分去了七分。
所以,高明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等军需供应,吃敌粮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去二十“钟",用敌草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去二十“石”。
所以,杀敌就要有威猛的气势;夺取敌人的战利品,就要用钱财奖励士兵。在车战中,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励首先夺得战车的人,更换战车上的旗帜,并与自己的战车混合编组.对俘虏的士卒要优待他们,这就是所谓越战胜敌人自己就越强大。
所以,用兵重在取得胜利,而不宜旷日持久。
所以,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的主宰、国家安危的关键。/作战篇
孙子说: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 差了;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 差了;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旅 差了;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卒 差些;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差些。所以百战百胜,不是好重只好;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之好。
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攻打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敌城池。攻城地方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轒辒(古代用来攻城的一种四轮战车),准备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为构筑攻城工事而堆建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完工。将帅抑制不住焦躁忿怒的情绪,指挥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城攻击,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危害。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不用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堡不用硬攻,攻破敌人敌人的国家不须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不须军队长期驻扎在外而疲惫受挫,胜利则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用谋划进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散他,能与之相匹敌就与敌战,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势力不如敌人的要躲避。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坚持硬拼,就会成为强敌的俘虏。
将帅好比是国家的辅木,将帅和国家的关系如同辅车相依。如果相依无间,国家一定强盛,相依有隙,国家一定衰弱。
国军危害军队行动有三种情况: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强令其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强令其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主持其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的权变而主持军队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军队既迷惑又怀疑,诸侯各国发兵之难就要到了,这叫做自己扰乱军队导致自己失去胜利而使敌人获胜。
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知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指导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能胜利,上下同心同德的能胜利,以有备对无备的能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军不加以牵制的能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或胜或负胜负参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每站都有危险。/谋攻篇
孙子说:从前会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战胜,以等待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不被敌战胜的主动权在自己,能否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犯错误。所以会打仗的人,能够做到不会被战胜,而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而不能强求。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御;要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同等的兵力用于防御兵力有余,用于进攻则兵力不足。善于防守的人,犹如藏于深不可及的地下,动于高不可测的重霄之上,所以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是好中之好,通过打仗而取胜普天下都说好,也算不上好中之好。所以,举起鸟兽秋天长出的御寒之毛算不得力气大,看得见日月算不得眼明,听得见雷霆之鸣算不得耳朵灵。古时所谓善于打仗的人,都是战胜容易取胜的敌人。所以,高明的人所打的仗,没有称奇的胜利,没有智谋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所以其取胜不会有差错,之所以没有差错,是因为其措施必胜,即战胜了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敌人失败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而后寻求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则是先战而后侥幸求胜。善于用兵的人,修明政治确保法制,这样就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由地形得出地幅大小的“度”,根据战场地幅的“度”得出战场容量多少的“量”,根据战场容量的“量”得出参战兵力众寡的“数”,根据兵力众寡的“数”得出军力强弱对比的“称”,根据军力强弱对比的“称”判断出谁胜谁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称“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那样占有绝对优势,失败的军队就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
处于优势地位而取胜的军队,就像在八百丈高处决开的溪中之积水(取之不尽、势如破竹),这就是“形”(军事实力的表现)。/形篇
孙子说: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如同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打敌大部队如同打敌小部队一样,这是指挥布阵的问题;全军能在遭到敌人进攻时而不失败,这是“奇正”即战术变化的运用问题;投放兵力去攻敌如同用石头打鸡蛋一样,这是“避实就虚”的正确运用问题。
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复来,就像四季的交替。乐音不过五个音阶,可是五个音阶的变化,就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可是五种颜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味道不过五种,可是五种味道的变化,就尝不胜尝。根据战场态势作出的部署、战术和作战方式不过奇正,可是奇正的变化,无穷无尽。“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
飞快奔流的湍急之水,以致能漂移石头,这是由于借助了流速飞快的水势;猛禽迅飞搏击,以致能使被捕杀的小鸟小兽躯毁骨折,这是由于在短距离发起攻击的冲击力度造成的。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险峻而不可阻挡,接敌距离是短近的。其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了的弓弩,而短近的距离就像击发弩机。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在混乱的状态中作战不能乱,在浑浑沌沌、迷迷蒙蒙中作战,要像圆阵那样部署周密、应付自如,使敌无隙可击、无机可乘而使自己不败。
乱可以从治中产生,怯懦可以从勇敢中产生,弱小可以从强大中产生。治理或混乱,是由军队的组织编制决定的;勇敢或是怯懦,是由态势决定的;强大或是弱小,是由实力对比决定并表现出来的。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用假象迷感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给一些甜头,敌人就会被引诱来取;用小利去调动敌人,用兵待机歼敌。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追求的是造成有利的态势,而不责备苛求别人,所以能选择合适的“任势”人去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态势,而善于“任势”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石头的特性,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不动,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形的容易稳定,圆形的容易滚动。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把圆石转动并从八百丈的高山上滚落下来那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势。/势篇
孙子说:凡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从容,后到战场奔走应战的就疲劳被动。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能使敌人自己来的,是有利益;能使敌人不来的,是其感到有危害。所以,敌人休整得好要能使其疲劳,敌人粮食充足要能使其饥饿,敌人驻扎安稳要能使其调动。这是因为我之出击处为敌之必救之地。行军千里而不畏惧,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阻碍的地区。进攻而必然会得手的,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防守的地点;防守而必然能稳固的,因为扼守的正是敌人所必欲进攻的地方。
所以,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衡的,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
微妙啊微妙,以至于看不出形迹,神奇呀神奇,以至于听不见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的主宰。
前进而使敌人不能防御的,是因为冲向敌人空虚的地方;后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的,是因为距离拉远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军想战,即使敌人据高垒深沟,也不得不与我战,这是因为我军攻敌所必救之地;我军不想战,就地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作战,这是因为(我军诱使)敌人改变了行动方向。
所以,使敌情暴路而我方不露痕迹,这样就可集中我军兵力而分散敌之兵力;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样以十攻一,就造成了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够以多击少,那么与我军现场作战的敌人就有限了。我军与敌作战之地敌人不得而知,而不知道,那么敌人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敌人防备的地方多,那么与我军所要作战的敌人就少了。
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少,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少,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少,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少,到处都防备,就到处兵力少。兵力少是因为防备别人,兵力多是因为使别人防备自己。
能预知作战的日子,能预知作战的地点,远赴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作战日、作战地点,则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左面也不能救右面,右面也不能救左面,更何况远在数十里,近在数里呢?
根据我的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争取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补益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取得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
所以,通过筹算而知道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通过挑动敌军而知道其行动规律,通过佯动引诱等示形手段而知道敌人所处形势的有利和不利,通过战斗侦察而知道敌人强弱所在。
所以,伪装佯动、示形诱敌等形兵方法运用到最好的程度,就到了没有形迹。没有形迹,那么深藏着的高明间谍也窥察不到底细,聪明的大也想不出办法。
根据敌情而取胜并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来;人们都知道我取胜的那些东西,而不知道我之所以取胜的东西。所以每次作战取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适应变化无穷的不同情况。
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敌之实而击敌之虚,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决定取胜的方法。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能因为敌变我变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所以,五行相生相克,四季往复交替,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圆有缺。/虚实篇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将帅从国君那里接受命令,组织民众编成军队,同敌人对阵,在此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困难变成有利,所以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虽比敌人后出动,却先到达,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
所以,争取先机之利是有利的,同时也是有危险的。全军带着所有装备辎重去争利,就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域;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所以轻装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连续行军,走上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将领都可能被俘。强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这种做法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军会受挫折,这种做法只有半数兵力赶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可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所以,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接济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不能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企图的,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不能得到地利。
所以,用兵打仗要依靠诡诈多变取胜,根据是否有利决定自己的行动,按照分散和集中来变化兵力使用。
所以,军队行动时迅速像疾风,舒缓时像森林,攻击时像烈火,防御时像山岳,隐蔽时像阴天遮日而难见真伪,冲锋时像迅雷那样猛烈。
把在敌人那里夺取的东西分给众人,扩张领土分配掠夺来的利益,衡量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行事。
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的就胜利,这就是争夺先机之利的原则。
《军政》说:“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看不到,所以设置旌旗。”所以白天作战多旌旗,夜晚作战多鼓锣。鼓锣旌旗,是统一全军行动的;全军的视觉、听觉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就不能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能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军队的士气在(初战、中间阶段和作战后期都不一样,就好像)早晨时勇往直前,白天里就逐渐懈怠懒惰,傍晚则疲惫思归。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战时的锐气,在其士气懈息衰竭时打击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用自己接近战场的便利对付敌之远道而来,用自己的安逸休整对付敌人的奔走疲劳,用自己的饱食对付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不去拦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之敌,不要攻击布阵严整、实力雄厚之敌,这是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法则,敌军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不要正面攻击,敌军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军精锐之师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去理睬,敌军撤军之师不要拦阻,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陷人绝境的敌人不要通迫。/军争篇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民众编成军队出征,在难于通行之地不可宿营,在四通八达之衢地应结交诸侯、邻国,在难于生存之地不可停留,在易被包围之地要巧出计谋,在走投无路之地就要坚决奋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敌军不要打,有的城抢不要攻,有的地方不要争,国君的命令有的不要接受。
将帅能够通晓战场上的各种变化并能趋利避害,就是知道用兵了;将帅不通晓战场上的各种变化及其利害、不能趋利避害,虽然了解地形,却不能得到地利;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变化及其应对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所以,聪明的人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要看到有利条件,才能提高胜利信心;在有利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
所以,要使诸侯屈服要用诸侯最害怕的去伤害他,要使诸侯忙于应付就驱使其做危害自己利益的事,要使诸侯疲于奔命就用小利去引诱他。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不要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不要指望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要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将帅有五个危险:只知死拚,会被杀;贪生怕死,会被俘;急躁易怒,会被捉弄受辱;廉洁好名.会受侮辱;保护居民,会因此导致烦劳。这五个危险是将帅的过错,用兵的灾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都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九变篇
孙子说: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军作战和战场观察的方法是,通过山地要沿着山谷行进,驻在向阳而较高的地方使前面视界开阔,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原则。横渡江河后后应远离河流;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水里迎击它,让它渡过一半时去攻击它,这样才有利;要与敌人作战,不要靠近水边迎敌;驻扎时要选择向阳的高地,不要迎着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招泽地带上,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行军作战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最好背靠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赤帝、青帝、白帝、黑帝等四方部落的原因。
凡是军队总是喜欢高地讨厌低地,喜欢向阳而不愿背阴,接近水草利于放牧、占有充足的物资,这就有了必胜的把握。军队中没有疾病,在丘陵堤防等地,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样用兵的好处,是地形提供的帮助。
上游下雨,水流下来了,要徒涉的,应等待水流稍平稳之后。
大凡地形有绝润(前后险峻、中间横水、断绝行人的溪谷)、天井(四面陡峭、溪水所归之天然大井)、天牢(三面环绝、易进难出的天然大牢)、天罗(草深林密、行动困难的天然罗网)、天陷(地势低洼、道路泥行的天然陷井)、天隙(坑沟交错、又深又长的天然地缝),遇上这些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远离这种地形,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着它,而让敌人去背靠着它。
进军路上遇有险隘阻隔、低洼积水、芦苇、山林、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伏兵或奸细隐藏的地方。
敌人逼近却镇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却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它占据了平坦的地形,是为了有利于同我决战。
许多树木摇动,敌人来了;草丛中有许多障碍,是敌人布下的疑阵;鸟雀飞起,有敌人的伏兵;野兽惊恐,是敌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前部突出,是敌人战车驰来;尘土低而范围宽大,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在砍柴曳柴为了迷惑我;尘土少而方向不一,是敌人正在安营扎寨。
敌人使者言词谦逊却又在加紧备战的,是准备进攻;措词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侧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没有约会而来讲和的,是有阴谋;敌人迅速跑动而摆开阵势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敌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而缺粮的表现;负责供水的敌兵自己先饮的,是干渴而缺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叫喊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旗帜摇动不整齐的,说明敌人队伍已经混乱;军官易怒的,是敌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部队不返营舍的,是走投无路之敌;迟钝拘谨,慢吞吞地同人讲话,说明敌将已经失去人心;不断犒赏部下的,是敌军处境窘迫;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暴怒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用人质来谢罪谈判的,是敌人想休战。敌人愤怒前来,却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它。
兵力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选用人才。只有那些毫无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必被敌人所俘虏。
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惩罚他,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亲附而仍然不能执行纪律,那就不可以用。所以要用道理去教育军队,用军法、军纪去统一军队的行动,这是必须采取的。平时能对部下士不能对部下土卒严格执行命卒严格执行命令,那么他们就会服从;平时部下士卒严格执行命令,那么他们就不会服从。命令平时就能对部下士卒严格执行的,表明将帅同部下士卒之间相处得好。/行军篇
孙子说:地形有“通”地,有“挂”地,有“支”地,有“隘”地,有“险”地,有“远"地。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形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应先占据地势高、向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粮道的畅通,凭借这些对作战就有利。可以去,难以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挂”形地域,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出击而战胜它;如果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难以返回,就不利了。我军出击不利,敌军出击也不利的地形叫做“支”;在“支"形地域,敌人虽然以利诱我,我不出击:而应引兵离去,让敌人前出一半时发起攻击,这样就有利。在“狭窄而险要”形的地域,我们应先行占据,并用足够的兵力完全控制隘口严阵以待敌;如果敌人先占领隘口,并用重兵据守,就不要去打,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完全控制隘口,则可以去打。在“险要”形的地域上,如果我军先占领,必须控制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领,就引兵离去,不要去打它。在“敌我相距较远”的地域上,双方势力均等,难以挑战,战则不利。这六种地形和应对的方法,是地形分类及利用的原则和规律;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军事上有“走”、有“弛”、有“陷”,有“崩”,有“乱”、有“北”等情况。这六种情况,不是天灾,是将帅的过错。敌我势均力敌,却以一击十,叫“走”;士卒强军官弱的,叫做“弛”;军官强兵卒弱的,叫做“陷”;下级领心怀怨怒而不服从,遇到敌人忿然而擅自出战,将帅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和是否能取胜、叫做”崩";将帅懦弱而不严,管理训练没有章法,部将和士卒等军中上下经常调任、无章可循,出兵列阵杂乱无章,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军中又没有选出冲锋陷阵的精兵,叫做“北”。这六种情况,都是失败的原因;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地形,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掌握制胜的主动,考察计算地形的险易及道路的远近,这是好的高级将领的重要职责和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去指挥作战的必然会胜利,不懂得这些去指挥作战的必然会失败。
从战场情况和战争的发展趋势上看必然会胜利的,即使国君说不打,可以坚持去打;从战场情况和战争的发展趋势上看不能打胜仗的,即使国君说必须打,可以不去打。进不求功名,退不避罪责,只在于保护民众和士卒,而有利于国君,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如同对待婴儿,就可以与他们共赴深渊;对待士卒如同爱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与他们同生共死。对士卒厚养而不能使用,爱而不命令、管教、作乱而不能惩治,就好像溺爱骄子,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了解自己的部队能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打,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能打,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了解敌人可打,也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地形条件的不具备而不可以打,胜利的可能也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动而不迷惑,对敌的措施手段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敌人了解自己,取得胜利而不会有危险;知道天时知道地利,胜利就可以无穷尽。/地形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法则,作战地区可以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泛地”、“围地”、“死地”。诸侯在自己领地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军得到有利,敌军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往,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多国交界的地区,先到就可以得到各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人敌境,许多城邑都在自已背后的地区,叫做“重地”。行进于山林、险阻、沼泽,凡是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汜地" 。进入的道路狭窄,退归的道路曲折遥远,敌军能够以少击多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勇作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勇作战就灭亡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就不宜作战,在“轻地”则不宜停留,遇“争地"则不要在被动情况下进攻,逢“交地”则不可阻绝交通,在“衢地”则应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就地掠取粮秣以解决我方所需给养,遇到“汜地”就要迅速通过,陷人“围地"就要用谋设计,到了“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古时候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相策应,主力和小部队不相依靠,官兵不相救援,上下失去联系不能收拢在一起,士卒溃散而不集中,与对手交战阵形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则行动,没有利则不动。如果有人问:“敌军人数众多而阵势严整将要向我而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我的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的要害所在,那么它就得听从我的摆布了。”
用兵的情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从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大凡在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越深人敌境则我军的军心和士气就牢固,敌人就不能战胜我军;在敌国富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使我全军得到足够的给养;休整好部队而不过于疲劳,提高士气养精蓄锐,运筹用兵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把部队置于无路可退的境地,就是死也不会败退,既然士卒肯以死相拼无所畏惧,则上下都能尽力而战。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恐惧,无路可走则军心就会稳固,深入敌国纵深则军队就会约束自己。迫不得已就只好坚决战斗。因此这种条件下的军队,不须整治就能注意戒备,不须要求就能完成任务.不须约束就能亲密相处依附协力,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迷信以消除部属的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退避。我军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士兵们都不爱财物;我军没有贪生胆小的人,不是士兵们都不想长命。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兵们坐着的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把他们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地,他们就会像专诸和曹刿一样的勇敢了。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一样;所谓“率然”,是生于常山的蛇。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地部则头尾都来救应。请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我的回答是:“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是相互仇恨的,当他们同舟渡河时,遇到大风,他们互相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所以靠缚住马缰,埋了车轮的方法来巩固阵形、稳定部队,不是最靠得住的办法;使部队齐心奋勇如同一人,这才是军队组织指挥的方法;使强弱都能发挥作用,在于有效的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像一个人一样,这是因为战场情况迫使其不得不这样。
将领在统率军队的处事上,考虑谋略时冷静而深邃,管理部队公正而有秩序。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一无所知。 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们无法识破机关;改换驻地,迂回行进,使人们无法判断行动意图。将帅与属下军队士卒作出约定,这就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将帅与属下军队士卒深人到诸侯国内,就像击发弩机射出的箭矢一般,对士卒如同驱赶羊群,赶过去,赶过来,使他们不知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置于险境,这就是将军的责任。九种地形不同的变化和处置,可屈可伸之利,部队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研究的。
进攻敌国作战的规律是:深人敌国纵深士卒就专心一致,而进人敌国纵深较浅部队就换散。离开本国越过边境作战的地区,是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是衢地;进人敌国纵深的地区,是重地;进人敌国纵深较浅的地区,是轻地;后面险固而前面狭窄险耍的地区,是围地;背有险固而前有敌军的地区,是死地;无路可走的地区,是“穷地”。所以,在“散地”,我要使军队统一意志;在“轻地”,我要 使营阵紧密相联;在“争地”,我;迅速开进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我要谨慎防守;在“衢地”,我要巩固与邻国的交往;在“重地”,我要解决军粮给养;在“汜地”,我要迅速通过;在“围地”,我要堵塞缺口;在“死地”,我要显示出决一死战的决心。所以,军事上的情形就是这样,被包围就要防御,迫不得已就要拼死战斗,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不了解诸侯各国的战略动向,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湖沼等地形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包括九地在内的这几个方面,有一方面不了解,就不能成为天下无敌的王霸之军。凡是王霸之军,讨伐大国,就能使敌方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威摄力量加在敌人头上,就能使它不能同别国结交。所以不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不必在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应该发展自己的实力,把威力加之于敌国,那么敌国可除,其城可毁。超出惯例施行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如同指挥-一个人。把任务给士卒,而不说明意图;只告知有利条件,不告诉危险的因素。
把士卒投入危险之地然后才有可能生存,陷士卒于死地然后才有可能活下来。军队陷于危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
所以用兵打仗的事,在于准确详细地判明敌人的战略意图,然后则集中兵力于主攻方向,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能成事。
作战计划决定之日,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停止使者往来;在庙堂上反复谋划,作出战略决策。一旦发现敌方有机可乘,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攻敌之要害,不与敌人约下交战日期。实施作战计划时要视敌情变化而加以修订,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所以,战事开始之前要像沉静的处女,使敌人放松戒备,然后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九地篇
孙子说:火攻的形式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火烧敌军屯积的物资和粮草,三是火烧敌军辎重,四是火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军的军事交通和运输补给道路。进行火攻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包括发火器材在内的客观条件平时就须具备。发动火攻要看天时,放火也要看日子。天时,指气候干燥;日子,指月亮运行经过箕、翼、如、轸四星宿的位置,大凡月亮经过这四星宿的日子,就是有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情况变化灵活地运用兵力策应。从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从外部策应。火已烧起而敌营仍然保持镇静的,应持重等待不要急于发起进攻,待火势达到尽头的时候,再根据情况的变化可以进攻就进攻,不能进攻就停止。从外面放火,就无须等待内应,只要掌握时机实施即可。火在上风放,不要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必须知道五种火攻形式及其实施后的变化规律,掌握四星的度数以等待火攻的条件并实施之。
用火辅助军事进攻效果明显,用攻辅助军事进攻可以使功势加强。水可以割断敌军,但不能夺取敌之积蓄和歼敌的胜利。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已有战果包括及时给予奖赏的则有祸害,这叫做“费留”即徒劳白费。所以说,贤明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好的将帅要认真妥善地处理这个问题。没有利的不行动,没有把握取得胜利的不用兵,不是处于危急紧迫的情势不轻易开战。国君不可因恼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因气愤而与敌交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对国家不利就停止。愤怒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愤可以重新变为高兴;国亡了就不复存在了,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对于战争,贤明的国君要慎重,好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国家安定和保全军队的关键所在。/火攻篇
孙子说:凡是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干金。前方后方举国牵动,军民或为行军或为运输物资均疲惫于道路之上,因而下能从事正常生产劳动的,有七十万家。与敌相持数年,为的是争一朝之胜利,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谋以致不能了解敌情而导致失败,就是最不仁慈的,那就不是军队的统帅,就不是国君的辅佐,就不是胜利的主宰者。所以贤明的国君和好的将帅之所以能使军队一出动即可克敌制胜,成就功业超出众人之上,就在于事先了解敌情,不可从祈求鬼神的过程中取得,不可用与过去相似的事物作类比以推测吉凶,不可用夜观星宿运行的方位去验证祸福、必须靠人去获取- 知道敌人情况的人。
使用间谍有五种方式:有因间、内间、反间 、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都使用起来,使敌人摸不到我用间的规律,这乃是神妙之道,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利用敌方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是利用敌方的间谋为我方所用。所谓死间,就是向外面散布假情报,让我方的间谍知道,再传给敌方间谍(而诱使敌方受骗,一旦事情敗露,我方间谍不免被处死)。所谓生间,就是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我方间谍。
所以,在军队中亲近的人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奖赏没有比间课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使用间谍更为机密的。不是睿智聪颖的人不能利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用心微妙精细深算的人不能获得并分辨间谍得来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没有不用间谋的地方。间谋的工作尚未进行,情况已先泄露,那么间谍和听到秘密的人都要被处死,
凡是要进攻的敌方军队,要攻打的敌方城堡,要杀的敌方官吏,必须事先知道其守城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通报的官员、守门官吏、门客幕僚等的姓名,一定要让我方间谍侦察清楚。
必须搜索出前来侦察我方情况的敌方间谍,收买并加以利用,诱导他然后放回,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由此而了解敌方情况,所以因间、内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由此而了解敌方情况,所以就能使死间传假情报给敌人;由此而了解情况,所以就可以使生间按预定时间返回报告敌情。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必须知道,而了解和掌握情况的关键必定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能不厚待。
从前商朝的兴起,在于伊挚曾经在夏并了解夏朝的内情;周朝的兴起,在于姜尚曾经在商朝并了解商朝的内情。所以只有贤明的国君和好的将帅能使用高超智慧的人作为间谍,此举必定能成就大的功业。这是用兵的要领,整个军队都是依靠它来决定军事行动的。/用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