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九价的姑娘也晒了生娃
跟我预想的一样,其实这个道理不难理解,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某个行为和表现反映了他的某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会带来相应的其他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价值观的体现。 四年前我二十六岁,疫情还没来,九价还有年龄限制,得益于郭嘉和媒体的宣传,越来越多女性认识到接种HPV的必要性,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大家纷纷赶在超龄前约九价,然而当时以及接下来几年的情况是,:特别难约,大城市的公立和社区医院排起了长队,小地方根本没有,即便排上队,有些人轮到的时候也早就超龄了,于是,许多女性为了打九价不惜去别的好约的省市,甚至跑到香港。一时之间,九价风靡票圈,约到九价成了幸运和荣耀的象征,相继有人晒约到九价的单子,有的赶在生日前夕约到,实属不易,其中两位是我认识了二十年的同学。对这种现象,我当然不否认郭嘉宣传的正确性和HPV的必要性,但是,我还是从这种风靡和一苗难求的市场中嗅到了一丝资本的气息,还专门写文记录了我的想法:郭嘉鼓励不假,但是很难说背后没有资本在推波助澜。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连我妈这个向来理性的医护人员也开始坐不住了,四处询问,当时我已经超龄,只能打四价了,奈何实在太紧俏,周边社区医院连四价都一苗难求,后来还是托熟人联系到某私立医院花双倍的钱约的,尽管我觉得这样做实属不必,因为我既不会和男人亲密接触,又不想被资本制造焦虑,但还是屈服于我妈的安排,接受了这沉重的爱,为此,我两次坐两个半小时的车跨市打疫苗,当看到药品说明书上默沙东这个美国药企的名字,我虎躯一震,就像当年看孟山都时那样,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猜想。贵就算了,打完还疼得很,一碰就疼。 三年过去,就在今年初,曾经让大家趋之若鹜又恨之入骨的九价,忽然大发慈悲,不限制年龄了,看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想到自己三年前的猜想,忍不住笑了:这整个过程,像极了一场饥饿营销。 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点,三年前,两位曾经晒过约到九价的姑娘,在去年和今年相继晒了生娃的好消息,我在点赞祝福的同时,有了开头的那段感慨。二十六岁的我,内心恐婚恐育,甚至做好了不婚不育的准备,因此对HPV我更多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而我迄今未婚未育;而她们内心都向往婚姻,并且做好了生育的准备,因此她们格外关注HPV。两种态度,两种行为,两种人生,世上一切无不是因果循环。无需埋怨,你当下的人生都是过往的你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