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五千年丨你从未发现的展览彩蛋大揭秘

东方五千年,
用年轻的语言叙述文明起源的古老故事。
不知不觉间,展期已过半程。
本期特辑带来展览中隐藏的小彩蛋,
不知道大家参观时是否有留意到呢?
1
序厅对应真实方位
文明长夜的满天星斗下,北方是黄河下游的河道形状与大汶口文化典型器物的剪影,南方是长江下游的河道形状与良渚文化典型器物的剪影,入海口的远处,象征太阳的两地八角星纹从东方冉冉升起。

▻▻▻
2
色彩区分文化标识
大到柜内背景、中到图版标记、小到说明牌线条,橙色与蓝色一以贯之分别交织出大汶口文化的活力与良渚文化的雅致。当然,色彩的运用有时还用以标记重点器物,或许也还能为摄影添点小惊喜。





▻▻▻
3
照明分隔视觉空间
空间内,“城·人”生活版块用黄色暖光烘托,“仪·礼”墓葬版块用白色冷光点缀,中间以规则有序的光影长廊穿梭去暗示内容层次的变化。展柜里,以暖光衬托大汶口文化陶器的饱满色泽,以冷光突出良渚文化玉器的清冽质感。





▻▻▻
4
生业陶器一一对应
展厅首个展柜里的生业陶器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上层为大汶口文化,下层为良渚文化,涵盖两地先民炊煮、分盘、进食与盛酒、分壶、饮用再到盛贮等的各方面。红陶凿足鼎与黑陶鳍足鼎相映,灰陶镂孔豆与黑陶竹节纹豆交辉,生活需求相近,文化特色分显。


▻▻▻
5
古今对话精致生活
展览中有一组八件小东西,特地用上与其他展柜中不同的铁艺展架。这些器物出自良渚先民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件红陶带鋬有流器底部还残留有火烧的痕迹。我们不妨想象,五千年前的先民也曾围炉暖酒亦或煮茶,与现代的氛围或许并无二致。

▻▻▻
6
旋转的背壶
“礼之仪”版块展示有焦家遗址高等级墓葬M152出土的成组陶背壶,两侧的两件特意扭转90°露出了背后的扁平结构。此类造型扩大了壶身与人体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增强使用时的稳定性与舒适度,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经典器型。

▻▻▻
7
倾倒的管串
展览中出现的良渚文化玉管串,同类型器物其实分别有采用四种不同的陈列方式,用以呈现和强化不同角度下器物自身的艺术美感。



▻▻▻
8
新展预告
展览结尾处的“礼器源流”,反映出礼器介质从陶到青铜演变的关系,同时暗示着“东方五千年”节点的陶礼器过后,良渚博物院下个临时展览将以后世的青铜礼器为主角。

▻▻▻
撰稿:林袁顺
来源: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