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海门方言词“生活”的词义演变 论文大纲

2023-02-20 13:07 作者:头上长花的熊猫  | 我要投稿

一、相关词义演变理论

根据《语言学纲要》一书的定义,“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这一理论来自于西方,是十九世纪德国的语言学家赫尔曼·保罗在他的 《语言史原理》里提出来的。后法国语言学家布勒阿尔在他的《论语义学》里也有类似的论述。三分法通常被认为是词义演变的主要类型。我国从20世纪 80年代以来,王力、蒋绍愚、贾彦徳等在讲述汉语词义发展演变时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理论,但也对某些方面提出了质疑,在三分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和修正后的增补。

 

二、海门话“生活”的词义探源与演变

在古代汉语中,“生活”有多个义位,如《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中的“生活”是生存的意思,如《文子·道德》:“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厚薄。”中“生活”就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而在今海门方言中有几个义位基本消失,只保留了剩下的义位。海门方言义只保留了“工作,劳作、活计”这个义位。

 

三、海门方言词“生活”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人之结果。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人们利用思想、感觉、知觉等主观表征作出词义选择。“生活”在满足说话人的心理情感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词义演变,“生活”作为“生存”的用法逐渐消失。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海门方言词“生活”的词义演变 论文大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