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服到清美:我如何跨专业手绘129分高分上岸清美视传?


张旻
录取院校|清华大学
录取专业|视觉传达
本科院校|北京服装学院
本科专业|公共艺术
初试 |379
政治 |67
英语 |67
专业一|116
专业二|129
“再苦再累我也走过来了,不管为了应试穷尽力气的我们在外人看来多么笨拙,希望大家相信,用心挣出每一分的自己都在发光。回过头看,走到今天我已经比三年前进步了很多。考上清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张旻学姐

我叫张旻,本科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自大一下半学期时有了跨专业考研的想法,大二寒假决定跨考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说来惭愧,从大三试考到三战上岸,我为进入清华美院失败过很多次,作为一个考了很多年的老考生,在此我有一些心得分享给未来的你们,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先来谈谈我的经历。
因为是跨专业考生,大二寒假时期来到梦清学习手绘,大三时期又参加了暑假班,年底参加了清美研究生考试,当时试考报考的方向是视觉传达设计,几乎纯的裸考情况下,史论拿到了87的成绩(那年过线是80),手绘117(没有过线)。
2020年初疫情爆发,我正式在家开启了自己的考研旅程,自己整理了史论笔记,7月参加了梦清的暑期班,开学后每天在学校的食堂学习(当时学校没有图书馆),当时改变了方向报考了科普视觉传达设计,由于试考时只有手绘没有过线,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手绘上,实践证明确实有用,但是其他科目全部是低分过线,以341分的总分失败的结束了一战考研。


2021年毕业后,在好朋友的鼓励和我对清华的向往下,9月初住进了清华大学照澜院五区40号,在校园里奋起再战,今年的心态好了很多,在清华住的那三个月是我最快乐的日子,每天去第四教学楼的公共区学习,累了就和好姐妹半夜在小房子里吃吃喝喝,度过了愉快的考研生活,我报考的方向依旧是科普视觉传达设计,总分提高了40分,但是手绘有些跑题刚刚120过线,最终几分之差无缘复试。
2022年初,经历完上年的失败后,从3月到4月几乎每天都在自我怀疑,昏昏沉沉后决定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8月底离职,决定最后一战,又住回了照澜院五区四十号,11月底回到内蒙古在家隔离备考,12月底参加清美研究生考试,经历完上年科普缩招的情况,这一次报考的是视觉传达设计,以379分的成绩进入了复试,顺利上岸。
这段经历算是很坎坷,时间也真实地流逝了,或许能唤起一部分同学们的共鸣。我有数次因为不会应试而失败的经历,所以总结出一篇经验分享,希望大家避免掉我踩过的坑,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顺利上岸。(提示:照搬他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一定要在他人的经验里取其精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政治
53—68—67
政治的分数在第一年提高后变化不大,先来讲一下第一年失败的总结,第一年忽略了政治的学习,开始的时间比较晚,10月的时候还在听徐涛老师的视频,徐涛老师的课很有意思,但是不适合我,大多时候知识听了一个快乐什么都没记住,到后期做肖四肖八时候知识点都对应不上,看到题几乎都是凭感觉选答案,到考前的一周,我的肖四还没开始背(当时慌的要命),最后只背了一套,政治大题技巧以及答题规范什么都不知道,第一年的政治惨烈告终。



第二年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训,跟了腿姐的全程班,史纲部分的知识点和毛中特前一部分有关联,很容易记混,所以我弄了一个本子专门把这两块的知识点按时间逻辑重新自己梳理。极力推荐一下腿姐的技巧班,干货很多,有选择题的技巧和大题的答题模版,在听完课后,大题就可以练起来了,腿姐的大题讲的很好,会告诉你每一道题如何扣题眼拿到分数。
11月之前跟着腿姐的基础班打好基础,并且搭配着刷题计划,后期会很轻松,相比于肖1000,腿姐的刷题计划考大多题目都是需要分析后才能选出来的,而肖1000大多都是书上的原话或者是一些细碎的知识点。10月底的时候,我就开始背政治大题的马原部分了,马原的部分原理是固定的,大题用不到选择题也会用到,提前把马原部分背完以后,到后期12月真的会轻松很多心态也会更稳(屡试不爽)。

⼗⼀⽉开始看腿姐的⼩册⼦还有腿姐的带背(在喜⻢拉雅app)这个阶段多刷模拟题,肖⼋要吃透,每⼀道选择题都要吃透(明⽩对在哪⾥,错题是怎么错的)这个阶段多刷模拟题,腿姐的徐涛的还有其他一些老师都要刷,⽤题来记知识点,同时⼗⼀⽉份⻢原的原理在前期也已经背完,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腿姐的押题班八页纸还有肖四的大题。(腿姐八页纸极力推荐)在经历完第一年没有背完的情况下,我的大题开始的很早,在别人还在等肖四的时候,我已经快要背腿姐的八页纸了,这个时候心题也会好很多。
第二年我在政治上花了很多的时间,有时候会把一些视频课刷好几次来寻求自己内心的安稳,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二刷的时候有的时候甚至在脑补自己考上的样子····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是要提高效率,不要为了看视频而看视频。

第三年我又忘光了,而且开始的也比较晚,趁着10月前重新过了一遍知识点,之后随缘刷题,今年的政治题和以往的差别很大,几乎选择题押题能押到的很少,推荐一个小众的考研政治老师:余峰老师,后来考完才知道好多考试原题在他的500题里面出现过。今年的政治我的选择题错了很多,全靠大题拉了回来,大题依旧延续上年10月底就开始背马原大题我还是跟着腿姐的八页纸,八页纸都是答题素材,很好用,根据腿姐讲的答题技巧配合她的答题素材,考场上会写的很顺,背诵时我会把题目单独整理出来,一次一次背诵加深记忆,每背一次就会画一个对勾。



通过这几次的考试,政治还是一门性价比比较高的学科,很好提分,有时候写政治大题的套路和史论是相通的,都是要根据他的问题,圈出来重点进行分析,其实我本来不是很擅长说话、写公文,学了政治之后对整个国家的制度政策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写东西也学会有技巧,看到自己答不上来的题也不至于无话可说,这是很重要的技能,政治成为考研四大科目里必考的一门是有道理的。


推荐装备
腿姐考点清单
腿姐基础班、技巧班、押题班
余峰500题
腿姐冲刺背诵手册
肖四肖八、余六余四、以及其他老师的模拟卷
腿姐羞愧视频(想摆烂的时候看看)
英语
55—71—67
我的英语基础太差,四级过线的程度,如果英语基础不好的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我第二年提分的经验。(建议参考其他高分学姐)
第一年盲目自信,试考的时候英语裸考分数49,觉得自己简单学一学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分数,从暑假时候才开始刷真题,在11月前只是把真题阅读单纯的过了一次,每天没有走心的机械式的背着单词,没有认真的分析每一道题错的原因,只是为了刷题而刷题,到12月时候,完形填空直接放弃,随便背了几篇英语作文就上考场了,结局可想而知。
第二年我正视自己英语不足的问题,3月回到学校准备毕设时候,就开始手机墨墨背单词+田静老师公众号的每日一句。我不要求自己看完就记得,只是养成一种背单词的习惯,慢慢就找到了单词之间的规律。
毕业后又开始了刷真题,给英语每天分配的时间很多,英语一和英语二我都会做,每天两篇阅读一篇完形,阅读做完以后跟着考研真相分析每一道题,单有错题的阅读篇目我也不会全篇精翻,而是仅分析错题定位句和题干、选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分析干扰选项陷阱。完形最初跟的是易熙人老师的课,易老师的完形填空课讲的很细,每一道题都讲的很清楚,很适合打基础用。第二年我的方法非常应试,可以帮我花费最少的时间快速提高分数,避免再一次踩第一年的坑。
9月后,每天一篇阅读,把真题里面的单词摘抄出来,每天早上起来会花十几分钟来复习,同时开始整理作文,10月底和马原同时进行背诵,因为我的英语基础不好,不敢保证阅读能拿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所以主观题部分能拿到的分数一定是要拿到的。二刷完形时候,听了赵楠楠老师的蒙题(推荐),楠楠老师的技巧会帮你在考试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完形不至于拉分。
作文开始的比较早,后期11月底到考试会很省力,后期背的东西真的量很大,要准备政治押题,要学史论,要积累手绘模版,时间很紧张,早点开始会在后期多出来时间去补自己的弱项。



第三年基本还是延用第二年的方式,开始正式准备依旧是9月,第三年我没有看大量的看课,在9-11月份我的学习重点放在单词上,坚持用墨墨背单词刷单词。10月底开始背作文,12月安排模考(非常重要),考试过程中我按分值比分配考试时间,答题顺序是作文40mins,阅读65mins,新题型15mins,翻译18mins,完形15mins,最后留出一部分时间再次分析不确定的阅读选项,用对应原则或出题人思维反复分析,保证丢失不必要的分数。



推荐装备
考研真相书籍
易熙人完形填空、赵楠楠完形填空
石雷鹏英语作文
唐迟阅读课
英语作文答题纸
三菱0.5签字笔
墨墨背单词
史论
87—105—122—116
史论成绩第一年处在一个刚刚过线的分数,有一些雷区大家记得要避免,应届时候一腔热血,从12月份开始整理史论笔记,自己整理笔记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背诵效率,也可以避免大面积的同质化,真正实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扩充。就是因为大家都想着全篇背诵,才导致一年比一年卷面雷同。在4月初的时候,我就把世界现代设计史和中国中国工艺美术史还有设计的故事的笔记都整理好,还搞了两本打印笔记出来。看着好像很努力的样子,但是笔记整理的没有重点,每一个细碎的知识点我都整理(比如什么诺瓦茜托运动),没有站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来看每一次设计运动,只是单单专注于某个知识点本身。


强烈推荐整理笔记使用语音输入和拍照文字识别两种办法结合的方式,整理笔记这件事不应该花费太多时间(比如我自己慢慢吞吞的整理快两个月)。语音输入就是把想要摘抄的文字对着手机读出声,相当于朗读一遍,手机自动把语音转化成电子版文字,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对于大段的文字,着急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直接拍照文字识别,反正文字识别也会有些标点空格错误,检查的过程也就相当于又一次记忆的发加深。
5月到11月,一直在疯狂背自己的笔记,来来回回背了10几次,背到一个字不落的那种程度,然后默写了一些前几年的考题(类似于论述青花瓷起源发展很基础的题),事实证明都是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是无用功,在12月中去梦清模考的时候,灵活的题型我完全不会,甚至紧张到连青花瓷的名次解释都忘记了,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框架完全不会,死背书上的知识让我看到一个灵活的题只会写名词解释或者是时代背景。(一定要避免死背书)



第二年痛定思痛,回到学校准备毕设期间对于自己框架感太差、笔记知识点琐碎且非常庞杂的问题进行重新梳理。第二年的笔记整理我更加重视明晰的逻辑框架,在大框架的基础上补充基础知识和延展的设计案例。例如中工史先以断代的方式,在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从文化角度构建知识框架。再从工艺门类的角度梳理具体的知识细节。从横向与纵向两种方向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史以时代背景为线,以每一次设计运动为时间截点分章节梳理知识。每个章节构建小的逻辑脉络,加上第一年背了数次,在没有刻板背诵我就记住了70%的内容,在实际模考中也容易提出论点加以例证,灵活运用每一个知识点。

简答和论述部分,我按照大类进行每一个专题论据和论点的整理,比如考椅子类的简答就可以分成单件作品分析和两件作品对比(如上图)、名人名言类、设计五大关系类、绿色生态类、中工图片分析类等等,因为一些论据和论证部分可以通用,按照大类别归类每一道题,省时省力,且背诵的内容会有一部分重叠,也节约了时间。
拓展案例部分的收集可以把视野放的宽一些,第二年的备考期间,我参考了同济大学的史论题,他们考题很灵活也很新颖,从他们的考题中了解到一些当代设计大师以及一些国际大奖,如建筑类的普里兹克奖案例就很好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绿色、可持续、以人为本、设计情感化需求等都可以用来论证,算是一个比较万能的案例。还有通过看各种期刊、各类公众号等等。但是没有办法保证看过所有的知识,所以在遇到像今年简答题这样偏于拓展的题目时,可以转换一下想法,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提炼简答的主旨,找到相对应的基础知识再对具体题目进行分析。
结构和逻辑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在后期看各种论文的时候,会有意把论文中的结构和逻辑整理出来写在本子上,最后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答题的逻辑,比如以纵向时间为逻辑等等。同时也可以准备一些万能套话,在写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要有话可说、结构和逻辑通顺。
11月初的时候,我在淘宝上买了自主命题用的答题纸,每周两个简答一个论述,给自己模拟、卡时间做卷子,这样能帮找到考试时的状态,同时也是在不断复习,在答题纸上写的次数很多,同时也避免了错别字这个问题,在考场上我基本不会有错别字,而且不用打格子就可以写的很规整。
最后向大家强烈安利梦清的史论课程。黄学长的课程我后两年一直跟着,他课程里所有的建议从没有泛泛而谈,说什么多看论文之类没用的废话,他会调理清晰地教授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考研论述,一句句话分析,教你如何说明、如何说理、如何举例,教你如何处理文章逻辑、润色语句。



第三年刚开始备考时候突然增加了美术史的内容,一边复习之前的设计史,一边慢慢吞吞的看美术史的内容(避雷:一定要提前看,最后考试我都没记住美术史的内容)依旧延用上年的方法,11月开始大量的在答题纸上练习,但是忽略了名词解释的内容,今年的名词解释基本都是一顿乱写的,大家还是要背一些名词解释的。


从这三年的史论备考,总结一下准备过程就是,先至少要把最基本的概念记住,思路理清,把基础分抓牢,整理好写作的框架结构,论点论据论证要写好,再去拓展知识面。前期的工作是打基础、做铺垫;后期工作是纵观全局、争取高分。(记得要模考,再推荐一下黄学长的史论课)
手绘
117—128—120—129
最后是手绘经验的分享,手绘我本身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分数却不尽人意有一年卡线。我认为,在拥有必须的刻画能力后要考虑的不仅是画的好不好,更要想画的对不对。完成手绘等同于完成设计项目,目的是解决人的需求,换而言之我认为,扣题比画面效果更重要,效果的好坏影响小范围的分数浮动,而与主题的相关性则直接决定了过不过线的问题。这不仅是我的个人经验,也是我多年考试血泪的教训。
第一次试考过后,我应届期间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手绘上,实践证明是有用的,我几乎所有考试背的稿子都是2020年积累下来的,纠正了很多手绘的误区,以至于后两年一直在啃自己的老本。第一年,手绘从12月初开始练习,当时马克笔都不会用,尝试过很多风格,在暑假去梦清上课之前,每周都在画画,那时候也不知道画的对不对好不好,就一直在临摹,我的临摹要求很高,都是要完全一样的,在临摹期间也学会了马克笔的运用以及色彩的搭配。对于单体元素的练习我几乎没有,因为元素还是要用在画面里的,画的单体很多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就是问题(和史论一个道理,要学会灵活运用)所以我的画从一开始就是整张。




手绘每个人的基本条件不一样,也没有什么快速技巧,通俗一点就是多练习。在梦清的暑假班之后,其实当时还没有完全懂考试的要求,还是在埋头苦画,和之前不一样的是,我开始注重参考一张图片后要进行元素的替换来进行切题,不是像之前一样完全照搬临摹。在9月中的时候,和我一起备考的好朋友给我看画,她帮我分析完暑假班以后的画面优点和缺点,我才真正对于手绘有了新的认识,可能是开窍了吧哈哈哈,之后的手绘就很顺了。(在此感谢两位学长)
手速这方面我没什么建议,我的手速从开始时候就很快,最快的一次3小时画一张彩图、一个书籍封面、一套表情包、一张黑白画、两个logo。手速靠平时大量的练习会越来越快的。
手绘画一张画其实挺花时间的,一不小心一天就过去了,而且还经常画砸,推荐一个改画技巧,可以把画完的画扫描到ipad里面,用procreate在上面进行改色,比重新画一张来的更快。同时也可以用ipad画一些小色稿,在积累色彩构图的同时也不至于忘记手绘的感觉。


第二年我太自信了,暑假之前基本没怎么画画,暑假之后一个月画两笔,十月份才开始认真学着用马克笔画画,一周画半张,多一点时间给手绘都觉得在浪费时间,要不是第二年机智去梦清11月每周上手绘课,我的手绘就被我作死到120。这种作死的行为大家千万不要效仿,不管是基础好还是零基础,都尽早准备,后期冲刺手绘来不及再去恢复绘画状态了。


第三年手绘,在最后两个月恢复了一下颜色,重新把第一年的构图复习了一下就上考场了。
这三年的手绘备考,总结一下其实就是,应试能力是最重要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紧扣题目,体现设计基本功:构图、塑造、色彩等能力即可。扣题要极为明确,因为一旦被判定为套题,结果不佳。像上文所说扣题比画面效果更重要,与主题的相关性则直接决定了过不过线的问题,画面细节是最后再考虑的。
由此可知:1扣题、2画面打效果、3画面塑造、4画面细节。


心态
其实最重要的,是心态。
这三年的备考我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我第一年备考时,有着一股子狠劲,靠着强大的意志力,背下所有的知识。这个过程既漫长又痛苦,最后结果也不尽人意。
失败的第一年短暂的悲伤了那么一会儿,毕业后在清华照澜院里重整旗鼓,我的好朋友也一直鼓励我,在第四教学楼最后一周陪我备考,刷她的饭卡吸收上岸好运,在我累的时候一起在出租屋里半夜吃夜宵···快乐的备考日子让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它。其实复习是可以没有那么痛苦的,我不再死死盯着心中所想所愿,而是专注于我当下正在干的事情。快乐的备考期间一直坚信自己肯定能考上,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几分之差与复试失之交臂。
伴随接下来就是昏昏沉沉的三战,也听到了各种声音,鼓励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劝退的话却刻在心里忘不掉(不要在 意别人的眼光,加油。),大概自闭了有一个月天天都在哭,后期甚至因为过敏还进了两次急症,虽然经历很痛苦,其实也为第三年的“良好的心态”打下基础,其实说实话就是变佛了····,不再执着于每天学的量,也不看进度,完全按照自己的生物钟一直歪曲发展,开始半夜3、4点睡,下午睡醒后开始吃饭,吃饱了以后几乎下午5点才开始学习,累了就和一起还在备考的朋友聊聊天看看搞笑视频,每天都很轻松。
考试的bug:考完英语阳了····,在户籍地考研,每一场考试的教室还有旁边的人都不一样,会遇到各种奇葩事件真的很影响考试,最悲伤的就是手绘,考到一半突然发烧,还好画的快,但是只画了一张提前30分钟就出去了,出考场以为自己要挂了,回家时候还踩不动油门···还好还好没挂····
心态真的是决定考研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即便在考研过程遇到很多问题,遇到别人的否定,但不要怀疑自己。
这三年真的很感谢陪在我身边的家人研友,这里特别感谢亦师亦友的杨学长、陈学长,教我史论的梁老师、蓝老师,每到考研后期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聊天,互相加油鼓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彼此的焦虑(一个人倒下了,还会有另一个人支棱着)。

复试:
手绘今年6小时,要刷掉一半的人(进25要13)太卷了,考的还是我几乎没有画过的内容···考完以为自己挂了。作品集最重要没有之一,尤其像我这样跨专业,一定要尽早准备。面试我是去梦清线下模拟(一定要模拟),模拟完才知道自己紧张起来舌头都会打结,线下没有那么严肃,我的英语(一定要好好学英语)问题没有答上来还逗笑了老师,面试很快就结束了,老师们没有为难我。



再苦再累我也走过来了,不管为了应试穷尽力气的我们在外人看来多么笨拙,希望大家相信,用心挣出每一分的自己都在发光。回过头看,走到今天我已经比三年前进步了很多。考上清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复试结束后睡不着的那几个夜晚,反复回想起的那些不甘、后悔也都是真实的。我会继续往前走,继续变得更好。

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恰如张旻学姐
考研路上的三年时光
每一个相伴星辰的画画的夜晚
都是最终考入清华园的见证
正如张旻学姐所说
再苦再累我也走过来了
不管为了应试穷尽力气的我们
在外人看来多么笨拙
希望大家相信
用心挣出每一分的自己都在发光
回过头看,走到今天
我已经比三年前进步了很多
考上清华不是终点
而是新的起点
祝愿张旻学姐在未来
能够在清华园收获
充实快乐的校园时光
成为更好的自己
闪闪发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