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化学工程师带你逛“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
纺织品化学工程师 带你逛“中国丝绸博物馆”
能让你颠覆的认识到,一件看似简单的衣服,里面都充满着非常有趣的知识~
绫罗绸缎是什么?
其实“绫罗绸缎”最开始指的都是蚕丝,它们的区别在于织造出来的图案不一样。
绫:指的是织出来的图案是斜着的纹路,这种就叫“绫”。
绫
我们现在的牛仔裤面料就是用的斜纹织法,但是还不能叫“绫”,因为没有通过控制斜纹的起伏形成图案。
罗:纬向(横)的纱线保持不动,径向的纱线不是垂直到底的,而是彼此之间像扭麻花一样,纱线相绞而成,所以也叫“绞织”。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孔隙出来。
罗
有些窗帘就图案就是靠“绞织”的方式编织出来的图案
纱罗窗帘
不过在针织领域中(上面提到的叫梭织),“罗”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罗纹针织布,例如常穿的T恤就是那种一个一个线圈织起来的,这种也叫罗纹。
T恤面料
3D罗纹演示
绸:其实这个字并没有特别花纹的指代,一般就是形容比较厚的丝绸,而厚的丝绸普遍又是采用“缎纹”的织造的,所以常常“绸缎”俩字组成一个词。
丝绸
缎:乍一看很像斜纹,但仔细看会发现,彼此跨越的间距会非常大。
缎
会有很长的线浮在上面,我画个模拟图,类似这样的
缎纹模拟图
这样有很多的线是漂浮着的没有交织,所以会更加的柔软,而且缺少经纬的交错,也让面料有很好的反射光泽。
很多床品就是缎纹,看到这个光泽应该就很熟悉了。
除了“绫罗绸缎”这四个常听到的面料织造方法(学名叫组织结构)
其实还列举了不少其他的
例如
绢(juan):指的的是非常轻薄的平纹织造方法,也是最简单的
绢(平纹)
这种方式看起来很简单,也是满满的交织点,不像“缎纹”一堆浮现,所以可做的很紧实,自然而然面料也会比较轻薄一些,所以绢也常说那种很轻薄的丝绸。
很多刺绣的底布就是这种“平纹”的织造方法,很轻薄
我也画下它的示意图,就很简单明了了。
平纹
不过如果买衣服是叫“绢丝”的话,指的又是另外一个意思了,就是把制作丝绸时蚕丝的边角料)(很短的碎丝)搓成线,再织成的面料。
锦:这个字不陌生,什么“锦衣卫”“锦衣玉食”“云锦”,锦这个词一听就很高贵,实际上也是这个情况
前面提到都大家仔细看,经向和纬向都是单独的一组纱,也就是说织出来的颜色很少。
锦就是在本来一根经线的位置上,放入好多根不同颜色的纱线,需要什么颜色就把哪一根露出来,这样就能编制出不同颜色的图案了。
锦
如果熟悉PS的话,一定对“位图”不陌生,“锦”的织造方法就是和位图一模一样的,
这种“锦”的织造方法,现在也叫“提花”,可以织出很多有趣的图案
当然,因为这种面料要用到的线特别多,自然而然成本就很高,“锦”这个字就经常和很多富贵的词挂在一起了,古代的普通人想摸到都很难。
织出来的一本书
《孙子兵法》这本书也可以被织出来
中国纺织出版社
仔细看小细节,《孙子兵法》中国纺织出版社,哈哈哈~~~~中国丝绸博物馆真的皮,后面还有它皮的地方
缂:这个缂就特别特殊了,到现在工业如此发达的现在也很难用机器实现
前面提到的织造方法,都是一根线直接通到底的,而缂丝是断开的,本来顺着过来的又折回去了,所以面料链接部分就会有断开的感觉。
这种织造方法目的和“锦”一样,都是为了做出不同颜色的图案,但是缂丝就不需要准备那么多的线了,哪里有有图案针对性的植入就好,所以做出同样的图案,要比“锦”更加的轻薄。
皇帝的龙袍就是“缂丝”的方式做出来的。
不过缂丝也有缺点,就是容易破。例如下面这个远看还不错
拍摄于 中国丝绸博物馆
但一近看就能发现,缂丝的交接处很容易破
拍摄于 中国丝绸博物馆
妆花:为了弥补缂丝的缺点,于是又有了“妆花”,它相当于在刚才提到的“绢、缎、绫”的基础上加入“缂丝”的方式。
这样就不怕“缂丝”交接的地方断了,这种织造方法也就叫妆花。
别看衣服大家天天穿,真的要是分析起来,一个个小小的图案怎么织的,都充满了很多知识。
蚕是怎么养的?
小学生爱养蚕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活动了,几乎每个人都有体验过
小学生养蚕
虽然大家能把蚕养大,但是真能养到“结茧抽丝”的那一步,几乎是非常少见的。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也能了解到完整的“养蚕到抽丝全过程”
蚁蚕
这个黑点点其实不叫卵,而是叫“蚁蚕”,放大了看长这个样子
蚁蚕
他会吃着桑叶逐渐长大,长大到一定程度就蜕皮睡觉,再吃桑叶长大再蜕皮睡觉,每睡一次也就意味着蚕长大了一岁,如果要长成一只大虫子那得睡4次,算上刚才提到的蚁蚕,我们算他1岁,睡四次也就是5岁。
五龄四眠
所以要长成一只可以结茧的大蚕虫,我们也叫做“五龄四眠”。
虽然从蚁蚕到结茧吐丝只要1个月的时间,但这个过程对于它来说,就相当于从出生到高考到找工作再到买房子成家的经历。
结茧
蚕结茧成家的时候人们会把它放在特定的稻草堆上,这样吐丝才有附着力,要不然吐桑叶上当地基,蚕宝宝在里面睡着睡着地基被旁边的蚕吃了就尴尬了。
取茧
蚕宝宝结完茧就被人类无情的拿走售卖了。
缫丝
然后把蚕茧会扔到煮沸的锅里,把粘连在一起的蚕丝煮开,于是就能抽丝出来,这个过程也叫“缫丝”。
蚕宝宝也被人类无情的剥夺了变成扑棱蛾子的机会了。
蚕蛾
博物馆听起来就很严肃
但是“中国丝绸博物馆”还是很皮的,还亲切的展示了一包叫“麻辣蚕蛹”的小零食
麻辣蚕蛹 拍摄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包装的和辣条一样,没想到是蚕蛹,一看是“山东淄博”特产
我不禁疑问,这里的小学生童年不吃辣条吃蚕蛹的嘛???
“衣冠禽兽”这个词中的“冠”指的不是帽子,而是“冠服”,相当于古时候公务员的制服,因为“冠”和“帽子”不一样,冠只有有地位的人才能戴,于是就引申出了“冠服制度”,不只是帽子而是一整身高贵的行头。
其中的“禽兽”也是个褒义词,说的是衣服中间的“方补”,就是中间那个图案
拍摄于 中国丝绸博物馆
拍摄于 中国丝绸博物馆
拍摄于 中国丝绸博物馆
文官用不同的“飞禽”表示品级
武官用不同的“走兽”表示品级
各类方补图案代表的品级参考:
文官一品:仙鹤
文官二品:锦鸡
文官三品:孔雀
文官四品:云燕
文官五品:白鹇
文官六品:鹭鸶
文官七品:鸂鶒
文官八品:鹌鹑
文官九品:练鹊
武官一品:麒麟
武官二品:狮子
武官三品:虎
武官四品:豹子
武官五品:熊罴
武官六品:彪
武官七品、八品:犀牛
武官九品:海马
看完了就做个小测验,我刚才拍的那两张“方补”是什么品级的?
虽然方补的“主体”是固定的,但是缝制的风格是可以自己发挥的
拍摄于 中国丝绸博物馆
锦纹
锦纹+刺绣
当然,龙袍就更加奢华了
拍摄于 中国丝绸博物馆
从龙鳞缝制的层次感就可见一斑
龙鳞刺绣
这个看样子很像龙袍
拍摄于 中国丝绸博物馆
但仔细看图案还是有个细微的差别的
那就是龙袍上的龙有5个爪子,而这个龙只有4个。
其实这是“蟒袍”,一般是王公贵胄穿的,通常“五爪为龙、四爪为蟒”
不过有时也有例外,也有五爪蟒或者四爪龙
而且龙袍是明黄色的,蟒袍是杏黄色的,大臣都是蓝青色的,颜色也是很重要的等级辨别方式。
在古代如果考不上官,是不是会被骂“禽兽不如”。。。
当然中国丝绸博物馆不仅只有中国的纺织品,国外的纺织品也有
拍摄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帽子展览
其中还讲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小知识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疯帽子”为什么是疯疯癫癫的
疯帽子
拍摄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以前欧洲的帽子都是用海狸毛做的,为了更好的把他们搓在一起(毡缩),也就是人为的“羊毛缩水”,需要用到一种硝酸汞的化学物质把海狸毛的鳞片层打开。
打开的鳞片层
这样海狸毛就更容易被搓成很紧密的面料了
但是硝酸汞是有毒的,其中的汞离子会侵害人体神经系统,中毒的表现就是易怒,情绪波动很大。
所以那时候的欧洲帽匠脾气都不是很好
以至于英语短语延伸出一个词叫“mad as a hatter”,形容一个人情绪波动很大像帽匠一样疯狂
就像中国人形容一个人很激动会说“打了鸡血”
博物馆内的风景也很好,内部的园林像个公园
风景很棒
而且就挨在西湖边上,最关键的是“没有门票”免费的~(网上公众号预约即可)
西湖边上
我觉得博物馆最大的意义不是让你又知道了什么
而是让自己明白
“原来我还有如此多的知识不知道”
从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也算是一种博物馆式的哲学吧~
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哪怕是你每天都贴身穿的衣服
如果你有关于纺织品的任何疑问,都可以在评论区中向我提出
我是姚蔚铭 一名纺织品化学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