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查网怎么弄明白老生常谈的苏轼主张?
配查网怎么弄明白老生常谈的苏轼主张?说实话,苏轼的主张可能多属于老生常谈,但他在批判新法时,总结历史、分析时事,纵横捭阖、雄辩滔滔。钱穆先生就指出:苏东坡的建设性意见几无可取,但他的批判性语言却才华横溢,非常富有感染力。
孙克弘《东坡先生笠屐图》苏轼指桑骂槐,舞文弄墨,反对新法,甚至一度动摇了宋神宗改革的决心。尽管如此,王安石还是尽量容忍,不想和苏轼计较。御史谢景温举报苏轼葬父途中贩运国家专营商品,按照传统社会的潜规则,王安石趁此拿下苏轼轻而易举。然而在查无实据之后,王安石没有动苏轼一根汗毛。
直到苏轼做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违背天理,独断朝纲,这已经超出个人恩怨,属于“政治阴招”了,王安石才决心把苏轼赶出朝廷。在王安石的示意下,熙宁四年四月,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此后,在王安石执政期间的熙宁七年(1074),苏轼还升任密州知州,熙宁九年(1076)又迁徐州知州。

用人为推动变法,王安石努力吸收一些有志改革之士参加。例如,熙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例司首次派遣八人“分往诸路,相度农田水利、税赋科率、徭役利害”。九月八日,张复礼、李承之又被任命为相度利害官。
对于各地变法的主力——提举常平司官员,虽然选任方式大致有三种,即皇帝亲擢、臣僚荐举和宰执堂除,但在王安石变法时,诸路提举常平司官员的选任多由中央变法机构或王安石本人直接控制。例如,在熙宁二年,诸路提举常平官刚设置时,其人选多由置制三司条例司“奏辟属官”充任。
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圣贤名人像册》王安石像苏轼多次上书指责王安石“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对王安石急于求成、一意孤行的行为,苏轼比喻为“譬如乘轻车,驭骏马,冒险夜行,而仆夫又从后鞭之,岂不殆哉?”如此一路狂奔,结果必然是弊病百出。
对此,王安石不无悲凉地感慨道:洪水是不等人的,不可能等到有了治水之人它才爆发。上古时期大臣中只有鲧能够治水,即使他是祸害,也不能弃之不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