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桩关于他的离奇的死亡

2022-01-28 21:12 作者:比邻星的猫-  | 我要投稿

一桩关于他的离奇的死亡

 

在他尚且活着的亲人为他的死而哭泣的时候,某些人或许会想知道他的死因,可能这种求问的动机不是好奇,可能其实只是我对这件事的执念迫使我写出了以下文字,虽然我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希望这篇记录可以提供一定思考的方向。

他的父母从小对他寄予了厚望,这点和他贫穷的家庭有关。他的所有亲人都并不有钱,只能在自己可控的财富范围内幻想他这个后代能出人头地,自然,是通过好好学习上好大学进好岗位挣大钱来实现。但他很清楚自己没有什么天赋,成绩也随着时间暴露出其中等偏下的本质,但他的家人对此视若无睹,直到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他的亲人才开始审视这个不安的年轻人的未来,但审视是无用的,他后来也只是上了一个极其一般甚至较差的大学,以后赚着较低的工资勉强养活自己,住在一间紧凑的公寓,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他对此倒是没有太多怨言,虽然他的确常常幻想自己过着上流的生活,用自己在现实中或许并没天赋也并不出彩的文学创作迎来全世界的崇拜。但他知道,自己没天赋,自己不聪明,也很难提起动力干什么事,所以他安然接受了这种生活。“接受”是他最擅长的事,而且这可能是现代社会里最有助于个人精神发展的特质,因而他还是挺陶醉于自己的,这并不是自恋,而是他知道即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还是能达到自己心仪的状态。

他似乎对什么都提不起激情,纵然他热爱文学、美术、电影以及极少数现在的年轻人会喜欢的垃圾,但他也不会自以为是地评判什么,毕竟他清楚自己连自己的生活都理不清。这种差不多的接受的生活持续了几年,他每天陶醉在给自己设定的生活轨迹里,整天看自己喜欢的动画、漫画、美剧英剧、电影、音乐以及直播,如果对某种状态感到厌烦了就换成另一个,反正热情早晚也会恢复。这样的生活方式透露了其强烈的虚无和空洞乏味,但这至少满足了他对于“达到”的需求。

他会不时对一些东西抱有特殊的雅好,比如一会儿着迷于肖邦,一会儿着迷于沈从文,一会儿着迷于安哲罗普洛斯,但他的状态了体现了一种独到的停滞性,所有的一切都是不会有变化的,无论是他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还是自己能把握的生活重心。一切都是虚无。

所以有这么一天,他疲惫地躺在床上看《马男波杰克》,这时候他最近时常出现的“无”的状态复出了,他感到一切都停滞了,自己的存在也是,自己的存在与否和行动与否不会带来任何不同,而他的行动(即他在生存期间做出的无意识活动和个人意志主导下的行为)作为他确认自己价值的媒介也失去了意义。这是空虚主导一切的时候,这种空虚感无增无减,不会消失,只是一种对所有现象都处于一定在空间和意识上都莫名空虚的见解。而这个时刻,他甚至感到“发生”都不再重要,这很普通,毕竟不是一定要靠莫拉维亚式的错误才能意识到无常能带给人多大的伤害。

所以他想到应该用死亡来抹除这种感觉以及这种感觉将要带来的现实力量。他并不是一个不在乎生命的人,反而大多时候都十分畏惧死亡,他试着给这畏惧做出解释,可无论是加缪还是其他思想家偶读帮不到他,所以他不再思考,而是放心让这种恐惧成为自己生存的动力,毕竟生存本来就没有什么必要和必然成立的理由,尤其在现代这个异化致使对一切固有价值的质疑加强了的片刻。他感到莫名的无奈,自然也接受了无奈。但这一刻,他第一次认为死亡本身就可以成为答案,因为死亡象征着终结,自己生命的终结,同时也捎带着自己认知里的世界(也就是世界)的终结,而终结这个行为本身就足以停下质问和怀疑的过程,所以死亡是一个硬性的答案,一个摆在那里不会动摇的答案,而他也接受了他。

我想到这里已经可以解释他死亡的原因,因为他就是在认识到这些想法的时候,用床边桌子上的小刀划开了自己喉咙。但事实上,他必定认为这其中一定还有着某种更深层的理由,而这种理由有助于他和他这样的人找到对抗虚无的能力,即使他怀疑虚无可能就是现实的本来面貌。


一桩关于他的离奇的死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