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35岁危机:井无压力不出油,“中年危机”必须破局
“中年危机”到底是个什么问题呢?“危机”又是来自何方呢?为什么35岁是一个带有分水岭的年龄呢?35岁作为“中国式中年”是不是被简单概括了呢?针对中年人的种种难题,又该如何应对呢?
再过几年,自己也将面对人生中的另一个难题——中年危机。对于这个危机,我想做点心理准备,谈谈自己的思考。
今年省考,有朋友一针见血问到,你再不积极参与,过几年连想参与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也是我做这期节目的来由,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年龄歧视。在中国,不仅公务员录取要求在35岁以下、城市落户政策要求在35岁以下,连大部分社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在35岁以下。人到了35岁,不仅政策惠顾少了,就业也变难了,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年龄歧视。

编辑
目前看,这个社会集体观念的牢笼坚不可摧,难于突破,极大降低了中年人的容错率。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35岁至60岁的群体——中国式中年人,目前大概有5.3亿人,占到我们总人口的38%。
那么,这5.3亿人是不是都能被“中国式中年人”简单概括呢?在“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中国,又占多大比重呢?如果不是占多数,又能不能代表“中国式中年”呢?我想,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否占大多数,标签是否准确,关注这个群体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个群体代表着一种趋势。
在我观察看来,这种趋势在大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最为明显。因为城市是一个讲究专业分工的地方,专业是很容易更新迭代的,彼此间都容易相互取代。老板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干,总有人愿意干。或许“内卷”也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在城市工作感受到“中年危机”最为明显。如果我们在农村种地,一生都在田间劳作,收成都是靠天吃饭,也就无所谓什么“中年危机”了。

编辑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被媒体和社会过度放大和聚焦了。个人觉得也不需要过分焦虑,城市工作虽然需要面对“中年危机”多一些,但机遇也多一些不是。我一直认为,每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几次机遇,就看自己能否抓得住、成功转型,迎来事业的第二春,东边不亮西边亮嘛。所以,我觉得35岁的“中年危机”,只是一个极具迷惑性的假命题。
退一步讲吧,35岁的我们即便失业了,其实也还年轻。一般这个阶段,我们的父母也才到退休的年龄,很可能还能帮忙带孩子。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就是这样,甚至有些父母还能补贴子女。当然,这也是极小部分人有这条件。

编辑
其实,最可怕的应该是,40岁以上的阶段。在我看来,这个阶段的试错基本已经没有父母可以兜底了,只能自己是自己的底,甚至还是别人的底,这时父母高龄,往往两个独生子女还要抚养四位老人,压力巨大。
另外,还有一件更可怕的事,目前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在默默承受着。那就是贷款和杠杆,房贷让我不敢停歇,不敢试错。或许,中年人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降杠杆、还贷款”。

编辑
总之,35岁不应该成为社会淘汰机制的分界线。针对中年人的种种难题,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比如贷款降息的优惠;社会公益性的陪护和家政服务,帮助缓解扶养难题。同时,加大有关抚养的个税专项抵扣等等。
最后呼吁一下,请为“中国式中年”这个群体松松担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