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了,真替它感到心痛!一篇豆瓣“偏见文”居然近2000赞

自从去年年中宣发开始,等了足足1年多时间,迪士尼的年度真人化大作《花木兰》也终于如愿在国内院线上映了---

截至11日晚上9点,票房累计达到4000多万,看上去还算不俗,但有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花木兰》或许会在国内遭遇到惨痛的票房打击。
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如今它的豆瓣评分的低迷导致的:在9月4日于北美发行之际,《花木兰》的评分便下降到5.9,而随后经过一周的发酵,分值更是下降为4.7,已经可以算得上“粪作”了---

那迪士尼这一次果真搞砸了吗?
如果你们去翻阅豆瓣的影评内容,看到那一颗又一颗的1星评价,以及一段又一段的痛批说辞,相信你也会不假思索的认为《花木兰》真的糟糕透了!
但我需要强调的是,豆瓣4.7是一种侮辱!
这一方面体现在有人蓄谋带节奏,另一方面则让我知道了原来如今的豆瓣“文艺青年们”已经腐朽到了智商捉急的地步了。
故此,希望借这篇文章重新让你们领略它的魅力---
01.《花木兰》

和所有迪士尼作品一样,《花木兰》的故事概述起来也是非常简单的,而且也是中国影迷们耳熟能详的存在。
出生花家的木兰,原本理应按照习俗在十多岁的时候要进行婚嫁,但意外遭到国家征兵,故而挺身而出替代年迈且伤残的父亲去抵抗外敌。
随后木兰在军营里真正的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以及战争的残酷,但她也凭借坚韧的毅力以及过人的能力帮助国家击溃了外敌,并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众所周知,这是一部改编自1998年迪士尼动画的真人电影,而一般来说迪士尼出品绝对离不开所谓的“合家欢”属性。
也就是说,迪士尼的《花木兰》不是历史片,更不可能是纪录片,而是童话故事---

不过《花木兰》剧情虽简单,但魔鬼在细节,就正如在去年上映并被无数影迷视作为“最棒的迪士尼漫改真人之一”的《阿拉丁》。它便在浅显易懂的阿拉丁和茉莉公主携手对抗大反派贾方的剧情之外,还有不少深刻的内涵要素。
而《花木兰》的小心思也分毫不差---

02.新旧价值观的碰撞
这部源于中国古代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以及在千百年后的当下被反复改编,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呼应了女性权利崛起的社会趋势。
身为女儿身的木兰原本应该“唧唧复唧唧”,也应该在适当的年龄婚嫁到如意郎君的家里,自此过上相夫教子打理家头细务的庸常生活---

不过迪士尼的制作人除了延续古代经典中的刚毅的木兰形象之外,还让她自小时候开始便走上了习武的道路,以及至关重要的,让她拥有了一位全力支持自己选择的老爸。
区别于同族的邻居,花爸爸不仅不会指责女儿的行为荒谬闹心,相反还会为木兰能够从天台安全坠落平地的身法会心一笑---

值得强调,花爸爸对木兰的喜爱并非偏袒,也非强迫。他虽然曾是英勇的沙场将领,也在多年以来都为自己的残疾而懊悔不已。
但自始至终他都会尊重女儿的决定,因此我们才能够看到花木兰走上习武之路,而家里的另一位姐妹却依旧大家闺秀的情况出现。
没有什么屠龙勇士终变恶龙的悲丧,有的也只是纯粹且无条件的支持,哪怕自己女儿的选择如此忤逆传统习俗,但花爸爸也都一直作为她精神上的靠背而存在着---

不过《花木兰》的精巧在于通过花爸爸这位角色向我们传递出了“爱的不同解读”的道理。
无条件支持木兰在幼年时的兴趣是一种爱,而当女儿到来不得不面对未来人生的时候,选择妥协也同样是一种爱的诠释。
于是木兰穿起了礼服,也化起了彩妆,并在媒婆的指导下学习了一整套的淑女规则,准备迎接尚未谋面的如意郎君---

如上经过只是《花木兰》开篇的一小段,但其中却涵盖有了新旧价值观碰撞以及在现实徐徐逼近之际而不得不妥协放弃的剧情展现。
这段剧情如果放到印度,那就是2016年大热的《摔跤吧!爸爸》,剧中主人公同样面对着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也同样需要面临到适龄阶段婚嫁到尚未谋面的男人家里的困境---

只不过《摔跤吧!爸爸》选择了用父亲和两个女儿的守望相助,共同在摔跤运动上取得佳绩来对抗这种烙印到基因深处的偏见。
而《花木兰》则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征兵”赋予了木兰另一趟可选择的人生,当然,与此同时经过了向现实妥协的她,也因为父亲的这样一番话而陷入到对“真”的混乱之中,并由此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剧情出现---
“把你的天赋藏起来,以免它露出锋芒”

“真”和“假”是一对反义词,也是迪士尼对《木兰辞》原著中的“雌”和“雄”两字的一次抽象化诠释。
说白了,在木兰选择代父从军的那一刹那开始,她就不仅将“真”从本我的思想上剥离了开来(指代木兰已经接受世俗意义上对女性的看待),也将它从自我的外观形象上进行了屏蔽(指代木兰的男性装扮)---

仔细品味木兰的上述两个行为,前者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而不得不收敛气焰,而后者则是被迫乔装成她曾梦寐以求的那个自己“成为男人”。
这不是所谓的“1进1出”的抵销,相反是双倍的将木兰从“真我”的维度抽离。
而一般来说在上述剧情的铺垫下,紧接上木兰在军营的磨砺和觉醒,那这部作品已经算得上是不俗的创作了。
但迪士尼的制作人显然不满足于此,于是在后续的剧情里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巫女”---

03.巫女的卑微和木兰的坚韧
《花木兰》的巫女是拥有强大力量的,而这股力量也使得她能够随时幻化成任何模样(包括小鸟和他人的样子),从而也使得她能够在敌我双方阵营如入无人之境。
另外,巫女也拥有着令人胆寒的实力,可以轻而易举就将眼前的敌人给撕毁殆尽,哪怕是侵略者的首领,也是巫女的上级---

但自始至终巫女都没有采取任何你可以想象到的阴谋诡计(篡夺侵略者的首领位置)。
有人说迪士尼故意将巫女给“写傻”了,但在我看来,这完完全全就是不懂“卑微”二字所造成的偏见---

巫女的经历其实和木兰有着异曲同工的一面。
后者是碍于女性的身份故而遭到了传统习俗的压迫,而前者则是因为巫女身份而遭到了整个国家的排挤。
如果说花爸爸是木兰过去十多年来的心灵寄托,那对于巫女来说,大反派可汗则是她唯一可以依附的存在。哪怕后者穷凶极恶,将巫女当做了侵略的工具来使唤,但这都是她不得不接受的对待。
就如同剧情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不真诚的面对自己,你不可能拥有强大的力量”。
木兰因为对“真”的压抑成为了一名平庸的小兵,而巫女则是因为对“真”的渴望,故而使得她变得无比的卑微---她有着一颗炙热的追逐“真”的心,但奈何环境根本不允许她如此操作,哪怕已经坠入到匈奴的大本营,她依旧要遭到各部落领主的排挤!

说白了,对于此时此刻的巫女来说,她只是表面看似强大,实则内里是摇摇欲坠,精神也是徘徊在崩溃的边缘,她只是一直卑微的存活着(有人说巫女可以将所有人杀死,但这难道不是过度神化她的实力的偏见吗?她能杀可汗,但杀了之后她该去向何方?)。
再进一步说,花木兰和巫女其实就是镜子的两边,这不仅体现在她俩在前期对于“真”的迥异态度(一个压抑,一个追逐),也诠释于后期两人在保有“真”的行为抉择之上。
巫女选择了苟且,而木兰则选择直面所有困境,哪怕已经被军营因欺骗罪放逐,但她依旧无惧杀生之祸,并率领精锐回朝,最终拯救了皇帝且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当然,木兰的这一系列英勇且扭转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看法的行为也成功刺激到了巫女。
在后者看来,剧末的木兰就仿若三次元世界的马丁路德金,仿若圣雄甘地。
木兰做到了她渴望却不可得的事情,因此她也就在危机之际用自己的性命交换了木兰的安危,希望后者能够带着她的遗愿继续改变这个世界---

如上剧情会俗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只要你真的看懂了制作人藏在剧情里的小心思,你就一定会认为《花木兰》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呢!
或者进一步说,了解了上述亮点,你就会明白所谓的“豆瓣差评”是一种何其荒谬的辱骂。
04.住手吧,黑子们
如今的《花木兰》电影在豆瓣被超过8.7万人打出了4.7的低分,仅仅好于13%古装片,以及7%的动作片。
在我看来,这个分数简直就是侮辱,而归根结底如此低分走向也离不开那一批自称刘亦菲粉丝,也自称在9月4日当天第一时间看完,并且自称自己以及完全看透且能够百分百确凿《花木兰》是烂片的影评人们---

如上所示为给该片打1星的影评,也是栏目中点赞数最高的那一篇(1800+赞),而其评论区中基本是清一色“你把我想说的都说出来了”,“这一次的迪士尼简直无药可救”的吐槽---

但我真心希望你们别再被这群黑子们带节奏了,什么认为“巫女为木兰死亡”很荒谬,什么“小兵因不诚实而惨遭开除但却一副愁容”的剧情安排很搞笑(觉得反正是强迫征兵来的,被开除应该开心到死)等等,这不通通都是根本没看懂剧情而导致的偏见吗?
整部《花木兰》故事都建立在“忠勇真孝”这四字世界观之上的,这是迪士尼童话故事的基础设定。
因此根本就没有一个镜头刻画过“强迫征兵”的事情,相反我们还能在军营里随处见到“义不容辞”的行为表现,也不难理解为何木兰最后要拒绝皇上的军位赏赐(回去行孝),而皇上也没有半点的怒气---

常看迪士尼作品的小伙伴们,不可能不知道他们非常喜欢强调所谓的“使命感”。
比方说《寻梦环游记》中米格对音乐的追逐,《玩具总动员》里各玩具竭尽所能想要留在主人身旁,《飞屋环游记》中罗素小胖子对历险的痴迷等等。
迪士尼的童话或许会带有不少的理想色彩,但毫无疑问,每当主角们对使命观予以竭力追逐的时候,屏幕前的你我都总会不自觉的泪湿眼底---

“忠勇真孝”当属《花木兰》的使命观,只不过这其中的三样是一直稳定存续在木兰的心扉之上,唯留“真”需要她去争夺和面对。
在《寻梦环游记》的后半段,米格出于对家人的拯救,因此自愿放弃对音乐的追随,因为他明白到哪怕何等狂热的追捧,但如果得不到深爱之人的理解,这一切都只是白搭。
而换到《花木兰》里头,木兰为拯救军队的安危,毅然决然的抛弃了同样至关重要的“荣誉感”(对应忠和孝),让花家自此活在屈辱之中---

此等大义究竟和米格的作为有何差别呢?而哪怕《花木兰》的整体品质还够不着豆瓣8.0以上,更没有资格挤进TOP250。
但也不至于沦为4.7的粪作吧?
住住手吧,黑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