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曹髦

2022-01-12 11:48 作者:夜晚最佳员工  | 我要投稿

今天是那位悲惨的曹髦。

高贵乡公 曹髦 999 魏

经难:出牌阶段每名角色限一次,你可以与一名角色拼点。当你使用普通锦囊牌时,你可以为其增加或减少X个目标(目标须合法且至少为一)并摸X张牌。X为你本回合发动“经难”拼赢的次数。

愤郁:锁定技。当你即将对一名角色造成伤害时,若该角色手牌数小于你,你须弃一张牌,否则此伤害减一。

后来我知道三国杀十周年要出一个曹髦,不过显然和我的设计思路完全不一样,所以现在还是把我的放出来。

关于曹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他最后带领着自己的仆从杀向司马昭,一个傀儡皇帝的最后一搏。但最后曹髦竟然被贾充派成济杀掉了。杀皇帝,在今天看起来都不可思议。

有时候我都忍不住想如果曹髦一帮人骁勇善战,真把司马昭杀了,历史会不会从此改写。但当时朝中内外全是司马家的势力,少了司马昭,估计依旧会有其他姓司马的顶上来,所以改变应该不会太大。总之,像十周年一样,为这件事设计一个“亲讨”技能没有问题,但我总觉得这个技能如果是正面效果,无疑会有一点奇怪。并且如果是崩血强命,又有点没意思,最后干脆为它写个死亡台词了事。

在我看来,曹髦最高光的时候,是他对经书的各种诘难。据黎东方说,曹髦的“惑经”“疑古”比唐人刘知几早了几百年。我放几个事例大家感受一下。

一:儒生说:“包羲根据燧人氏的图制出八卦,神农把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曹髦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孔子不说燧人氏死后包羲再创作呢?”儒生不能回答。

二:曹髦问:“郑玄说”稽古同天“的意思是尧的功业与天一样高,王肃说是尧能考察古代的正道并实行,哪一个是对的呢?”儒生说:“更多人认为是后一种解释,所以王肃应该是对的。”曹髦问:“可是孔子说‘只有上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上天’,说明尧最伟大的地方是效法上天,考察古代的正道并不是最伟大的。而书中第一句不讲他最伟大的反而讲次要的,真是作者本意吗?”儒生们不能回答。

三:曹髦问:“尧时洪水泛滥,朝中有四凶作乱,正是需要贤人的时候。为什么放着三十岁的舜迟迟不任用呢?“儒生说:“当时尧想要退位,就让四岳继任。但四岳说自己德行不够,不能这样。于是尧让他们举荐民间的人才,最后他们举荐了舜。因此舜能被举荐完全是因为尧。”曹髦说:“尧已经听说过舜而不任用,反而要四岳到民间访求后才推举,这不是急于任用圣贤关心百姓的做法啊。”儒生不能回答。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今天看来,其实未免有钻牛角尖的嫌疑,但这辩论的犀利无疑有秦学士天辩的风采,因此“经难”一定是个拼点技。拼点有什么效果呢?曹髦能经难说明他很聪明,三国志里说他“少好学,夙成。”因此,给他个类似“集智”的效果不过分吧?拼赢了,用锦囊摸牌,赢几次摸几张。另外我一直都希望三国杀有个武将能主动增加或减少自己锦囊牌目标数,只可惜目前好像只有董允能被动地勉强做到这一点,另一个界甘宁也是被动,还是限定技。所以,改变目标数也被我加了进来。

这显然是个方差将。极限情况下,可以用一张锦囊牌摸七张,并且顺手牵羊归心全场(于是我立马加了目标须合法),无中生有给反贼补八张这种情况。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做到。因为曹髦摸牌前必须拼点,本身一个摸牌白拿来那么多牌拼点呢?又不像王朗,拼点不管是赢是输都有可观的收益。曹髦就算拼赢了,也得有个锦囊启动爆发。拼输了,就像小丑一样和全场拼手牌最后牌越来越少。

所以理想的情况是,拼赢一到两次,用出手中的锦囊并补牌,然后继续拼(当然人少的斗地主和排位就不行了),运气好点继续摸锦囊是可以生生不息源源不绝的。另外拼输了本身也没啥,就当一张定向过拆了。关键是不能上头老想着一下摸很多张也不现实,毕竟没有那么多大点。

经难可能提供极高的爆发必须遏制,再加上曹髦本身的历史形象,所以我必须给他设计一个负面技。曹髦通过经难攒了一堆手牌时,想要爆发,但总得其弃一张牌被恶心一下,很符合“愤郁”二字,也是对司马昭专擅朝政自己无能为力的心态的描述。这两个字是宋人胡三省的评价,我以为非常传神。曹髦天天讨论经学,估计也是干不了其他事的结果。

顺便说一个故事。虽然曹髦在位时是傀儡皇帝,但似乎仍有一定威权。五月初一那天,曹髦让群臣赋诗,有两个人没有按时交诗,结果被有司奏免官。这种小事都要免官让曹髦也是哭笑不得,最后下诏原谅那两人并让群臣好好学习经典。这不仅体现臣子们对皇上爱好心知肚明,也体现了很把它当一回事。看来哪怕司马昭在,许多人还是很怕“皇帝”这两个字。

曹髦的称号很讽刺。“高贵乡公”是他没当皇帝时的小爵号,结果皇帝死了连谥号都没有。像司马师废齐王曹芳一样,司马昭也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皇太后又出来当了背锅侠,写皇帝死因之离谱令人瞠目结舌,竟然是曹髦想杀皇太后,结果自己被杀。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这里不再多说。

其实平心而论,司马昭一定是最不想曹髦死的人。本来以一个大臣的身份就可以更为游刃有余,随时能拿皇帝当挡箭牌。时机成熟了逼他禅位,显得你情我愿,岂不美哉。现在皇帝一死,是个人都知道和他司马昭有关,哪怕敢怒不敢言,也无形中把司马昭推上风口浪尖。皇帝毕竟是皇帝,司马昭不得不在他死后使劲浑身解数演出尊重曹髦的样子,皇太后说“以民礼葬之”,最后司马昭还是“以王礼葬之”。并且把那个成济给杀了(此人才是真惨)。我甚至怀疑,如果曹髦不死,司马昭可能就已经当上皇帝,未必就得等到司马炎。

虽然满朝尽跟司马姓,但仁义观念依旧存在于每个饱读诗书的大臣心间。

台词如下(我喜欢设计一堆台词):

经难:少年早慧,疑经问难。

           圣人之言,呵,朕看也未必全对。

           尽信书,倒不如无书。(日常穿越)

           此处问题,你又如何解释。

愤郁:司马昭!在你眼里,当真无君吗?

           总有一天,朕会诛此权臣,唉······

死亡:我是皇帝,你竟敢······

           朝中三百人,竟无一魏臣(我很喜欢这句,虽然三百人肯定多了,但把门客奴仆什么的算进去估计有了哈哈。三百人更有气势)。

曹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