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论:花里雄蜂雌蛱蝶,同时本自不作双

2022-09-09 10:50 作者:-李萌-  | 我要投稿

(评论) 花里雄蜂雌蛱蝶,同时本自不作双

                        ——试论张秋寒《半途》中女主人公槿花的命运

 

                                       作者:李庶铭 

 

2022年6月20日,受大陆暖脊影响,济南遭遇今年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出租屋没有空调,我躺在竹席床上,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摇着芭蕉扇,一字字、一段段,仔细看完了发表在2022年第5期《当代小说》 上的张寒秋短篇小说《半途》。初读印象模糊,二、三遍下来,思路渐渐厘清。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失踪女孩槿花的人生轨迹。

槿花是在南方海边卖香烟的时候,被瞿教授和康东发现的。康东因看到女孩子装香烟的木头盒子上有她的涂鸦之作,很是欣赏女孩的绘画天分,便借买烟的机会,与女孩攀谈起来。临走留了一张名片,从此他们就相识了。但康东是个活跃分子,不久就把槿花推给了瞿教授。槿花做了瞿教授的旁听生后,一心学画画,对康东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并不以为然,好像反而“正和了她的心意”。

后来槿花又认识了张野匀。张野匀卖过按摩椅、喜欢种向日葵、还做过婚纱摄影,槿花与这样一个工作毫无逻辑、做人不讲品格的二混子交上了朋友后,继续沿着自己行踪不定的人生轨迹滑行,直到最终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槿花出自一个不幸的家庭,她对父亲没有记忆,母亲虽然是个美丽的女人,但却不记得她的五官面目。所以在槿花最得意的那副画作中,钓鱼的黄衣女子,只是一个背影。正是这种残缺不全的家庭背景,造就了槿花古怪的性格:她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不喜欢把它做完:读书从不读完一本书、化妆也是只化一半、做菜从不烧熟而是吃夹生的、吃饭也是不等菜上齐她就提前抹嘴离开了饭桌,甚至连抽烟她也都是只抽一半就丢掉,以致后来警察来到槿花的住处,看到录像上她的烟灰缸里两支只抽了一半的香烟,怀疑这个失踪女孩是否为了养生才这样浪费?我怀疑女儿这种怪异的性格,来自母亲的遗传——譬如,槿花母亲钓鱼,从来都是空桶去,空桶回。母亲的逻辑未免有几分荒诞:她认为钓鱼,不能真把鱼钓上来,一旦发现鱼要上钩了,就飞快地把鱼竿提起来,放走即将上钩的鱼。“让这条鱼半路逃走,下一次才会再遇见它啊,把它钓上来,带回去烧成菜,这辈子就不可能再见到它了。”

就是这个做事从不喜欢将它们做完的槿花,带着一种冷漠、散漫、慵懒、任性、无所谓的处事态度,以一种貌似旷达、狷狂的性格,给她风雨飘摇、大起大落的悲剧人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前途未卜,令人担忧。而槿花对周围的不理解,却不屑一顾;这样就导致周围的人们,也都拿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不以为然,见惯不惊,直至最后人都消失不见很长时间了,熟悉槿花为人的人们还都以为这次她又是在故意玩失踪!

槿花客居在“我”家里,这样一个怪异之人,时时与“我”也格格不入,倒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张野匀要槿花搬出去住,合了“我”的意,却遭到槿花的坚决反对:“事情发展到这里就是最好的结局,再往下,将味同嚼蜡。”槿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康东半路蹬了她,她不但不恨他,反而认为这样更好;张野匀是个“黏黏胶”式的人物,他像一个影子,让槿花甩不掉。张野匀在她那里碰够了钉子,还是不肯离开这个恍惚的女人,没有感情的女人。

没有人理解这个神秘的、不可理喻的女人。但我最终还是从槿花对自己那副没有画完的得意之作的解说中,找到了打开这个怪异女孩内心世界的钥匙。槿花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融入了这幅画作中。这幅画里有槿花的童年,你看,那位正在林边池塘前垂钓的黄衣女子,就是槿花的妈妈,旁边那个扎羊角辫的女童,就是槿花自己。白鹭绕着水杉树梢头若隐若现,池水碧绿,蓝天白云,清风荡漾。槿花面对自己这副得意之作,第一次对房主人打开了话匣子,说了那么多,乐在其中。槿花冷漠么?答案是否定的。槿花画的那副画,可以看做是一个自幼失去亲情依傍、对人间挚爱充满期待的另类女孩的精神寄托。可惜,作为槿花眼前的这唯一一个听众,“我”当时也许并没真正听懂、理解她的内心世界。而槿花的这扇心灵之门,在突然打开之后,因为没有找到“知音”,又迅疾关闭上了。那时孤独的女孩子,好像发觉自己又受骗了?

槿花与张野匀外出旅行,注定是一场危机四伏的悲剧。二人浪迹天涯,在漫漫旅途中,因彼此性格不合,一冷、一热;一急、一缓,在那种艰苦环境中,二人很容易起冲突。一言不合,情急之下,控制欲很强的张野匀突起杀机,杀死槿花,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但我倒更愿意相信,以槿花的性格,她半道一个人成功逃脱张野匀的纠缠,在漫漫征途中,独自消失得无影无踪,云游四野,做一片浪迹天涯的白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槿花毕竟不是那种用情专一的杜丽娘式的女人,半道“叛逃”一个腻歪的男人的设想,也符合槿花的性格。

我想,人生半圆的生命轨迹,既符合哲学意义上的辩证观点,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意识。而这应当就是本篇题旨的核心,也是作者创作的初衷。

没有答案,正是不断追寻的代名词。世间没有完美的人生,换言之,人生大都是残缺不全的。“花里雄蜂雌蛱蝶,同时本自不作双”(黄山谷《戏答王定国题门两绝句》)性格即命运。我想,像槿花这样一个特立独行、固执地滑行在自己的单人世界里的另类女孩,又不肯与外界妥协,自始至终与这样一种背运结伴而行,也是事出必然。而这正是《半途》的“诗眼”,也是对它最好的题解。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是说要学会审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象之所以美,就在于它的含蓄。把事做绝了,把路堵死了,不是生活的智慧,也是艺术的大忌。好小说就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悬念迭生,让读者自己去完成它的二次再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张秋寒的短篇小说《半途》,是一篇意境深邃的好小说。

反过头来看,这个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只是讲了一个女孩如何失踪的经过。但透过故事表层看本质,你就会发现文本背后隐藏着的美。

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精神苦旅,人生的一切意义,就在不断追寻之中。

槿花与康东浅尝辄止的所谓爱情。

槿花与张野匀的短命恋爱。

槿花画了一半的得意之作。

槿花的妈妈钓到一半就收尾的垂钓游戏。

槿花的半路失踪。

警察那并没有真正结案的眼前此案。

——以上这些“半拉子”事件难道只是偶然的巧合?毋宁说这都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这正是文本背后的旨意告诉我的。

作品最后把“我”的丈夫,从赤道另一端的非洲,突然搬回了家。作为一个桥段,这样结尾我认为是最合理的。那天晚上,通过丈夫的眼睛,再次提到了失踪女孩,这时候我们再来看放在槿花书架上的那副画,“基于不同的温度、光线和心境”,“我”再一次发现,“那副画丝毫不像个半成品了,它充裕、有序、优美。”这是说明,作为一个和失踪女孩结伴居住时间很长的房主人,“我”通过时间的淘洗,也算真正认识了槿花。尽管那晚丈夫和“我”关心的,毕竟不是一件事。

关掉手机微信号,来到窗前,窗外没有一丝风。楼下的柳槐树上,有蝉正栖息其间拼命嘶鸣着,溽暑季节的大地,挣扎在正午的烈日下喊烫。然而,此时此刻,我却突然莫名地感到,灼热的后背,开始慢慢浸透着一股惬意的清凉。我想,这大概就是自己刚刚完成了对《半途》的解读,上帝对自己的一份奖赏吧?

                             

 

(作者简介:李庶铭,至今已在《青海湖》、《时代文学》、《青春》、《当代小说》、《短篇小说》、《骏马》、《辽河》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100余万字。其中短篇小说《下岗工刘小力的苦恼事》荣获2009年“宝通杯”济南文学奖;《小巷总理》,荣获2014年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梦”文学主题征文二等奖;《子萍和建华》、《有空是到哪一天》分别入选2014、2016年《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小说卷,后者荣获最佳作品奖。电影文学剧本《初心》荣获第五届“新时代·祖国颂”全国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评论《挣扎在阴阳两界的心灵守候》、《色调苍凉的墓园浮世绘》分别荣获《人民文学》2015年“近作短评”上半年银奖、下半年金奖。另有多项散文获奖。)

 

 



评论:花里雄蜂雌蛱蝶,同时本自不作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