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宁家坡陶窑址发掘简报
垣曲宁家坡陶窑址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文物》 1998年
宁家坡属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北望绵延起伏的中条山脉,南近黄河干流,地处国家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内。80年代初在村东南发现一处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为配合小浪底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从1996年春开始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发掘,目前发掘尚未结束(图一)。
宁家坡遗址西南为横亘于黄河北岸的山脊(南山),东北临发源于中条山的毫清河,西北和东南是两条大冲沟,其间由西南向东北逐级下降的缓平坡地组成。遗址文化内涵以新石器时代为主,另有商、西周、东周等时期的少量遗存。1997年春,在遗址第五区发掘出了两座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的完整陶窑,是迄今已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史前陶窑址。目前,遗址发掘仍在继续,出土遗物尚未系统整理。为便于学者们研究,现将陶窑及相关遗存简报如下。
一 陶窑位置与相关遗存的布局
宁家坡遗址中部发现有一条东西向弧状大壕沟,将遗址分为东北、西南两部分,壕沟内侧的东北部遗迹分布密集,是遗存的中心区域。在整个遗址东南部的第五区内,壕沟基本呈东西走向,口宽9~10米,口部往下沟壁逐渐内收成斜坡;沟底由西向东呈坡状下斜,沟深2.6~4.2米。两座陶窑东西并列于壕沟北侧的断崖上,西为Y501,东为Y502。两窑中心间距2.3米,两窑壁之间最近处0.5米。陶窑南及西南侧是窑前活动场,活动场西南是制坯用土形成的取土坑,已将壕沟南侧断崖破坏,活动场北侧有一条专用于出入密场的小路。这些遗迹与陶窑主体构成一处完整的制坯、烧陶场所(彩色插页叁:1)。
二 陶窑的形制与结构
两座陶窑就生土挖成,均由火膛、火道、窑室、窑门、出烟渗水口等部分组成,其中轴线近正南北。除火膛有区别外,其他部分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以下分别介绍。
1.Y501
窑体南北水平长度3.05米,垂直通高3米(图二)。
火膛 位于窑室的前下方,口部由北向南下倾,平面形状近椭圆形,长径0.7、短径0.4米。现存口部南端较最初挖制时的火口面高出0.3米,系因不断修补中逐渐加高所致。火膛四壁形状不同,南侧内收呈斜壁;东西两侧中部略外弧,底部内收;北侧两边由底部呈斜坡上升约0.45米与主火道连接;中部由底向上呈弧形外扩,在距底0.6米处急剧内收直至火膛口部。火膛底面为平整的不规则圆形,直径约0.84米,膛深0.9~1.4米。经火烧烤,周壁皆为青灰色烧结面,厚2厘米左右,接近火道处遍布烧流的乳钉或冰棱状炼渣,烧结面外的红烧土厚20厘米左右,底面以下仅有厚10~15厘米的红烧土硬面,而无青灰色烧结面。此外,在火膛口部还残留有修补和覆盖火膛的草拌泥红烧土块。烧陶时,火口大部分被覆盖,仅北侧留有东西0.35、南北0.25米左右的长方形小口用来加柴、通风。火道 是火膛内火焰进入窑室的通道,由主火道、分火道和支火道共同组成。东西并列的两条南北向主火道由窑室后壁下向南直通火膛后侧。近火膛的南段为暗道,断面呈圆形,在距火膛0.6米处底部升高0.4米,与窑室下部的北段主火道相接;北段主火道为明道,呈沟槽状斜坡向上伸向窑室后壁。主火道东西两侧各有5条分火道与其呈60度夹角扇状通向密室周壁,靠近南侧的东西2个分火道还各带有一个小支火道。分火道近主火道一端较深、近密壁一端浅,底部亦为斜坡,在与窑室壁面相交处均略向外凸出形成凹窝,使火焰进入窑室后由此沿室壁向上提升、向内折射。主火道、分火道和支火道组成一个完整的火道网,在火道之间是长度不等、宽窄不一的隔梁。这些隔梁在就生土挖成后曾在外表涂抹一层草拌泥,表面平整光滑,构成窑室底部放置陶器的平台。经长期烧烤,隔梁外表形成3~5厘米厚的青灰色烧结面,烧结面之下有厚5~7厘米的红烧土。由于窑内火力不匀,火道上方隔梁之间散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草拌泥块,以此来调整火力。这些泥块与隔梁烧结在一起共同形成窑室底部。
窑室与出烟渗水口 窑室位于火道之上,底平面为圆形,直径1.7米,周壁向上弧形内收,窑顶正中为圆形出烟渗水口,直径0.4米。窑室整体为穹隆状,内壁有2厘米左右厚度的青灰色烧结面,其中上半部为生土烧结面,下半部为草拌泥烧结面,上面且留有清晰的手指抹痕。烧结面之外是4~8厘米厚的红烧土层。
窑门 位于窑室南壁正中,正视为弧顶梯形,上部宽0.26、下部宽0.6、高0.54米。窑门外侧为壤沟断崖,由下向上微向北倾斜,边缘厚0.14~0.32米。顶部、两侧有烧结面和红烧土层,厚度与室壁的接近;下端则为生黄土,平面略高于窑室底部。窑门外西侧有2个出入窑室的半圆形台阶(彩色插页参:2)。
窑门之下、暗火道之上,南到火膛口北端、北至窑室南壁之间是一形似双孔桥的生土隔梁,窑室、火道、火膛三部分由此分隔。因此,陶窑外观只能看到下部的火口、中部的窑门和顶部的出烟渗水口。
2.Y502
窑体南北水平长度3.5米,垂直通高2.75米(图三)。
火膛 位于窑室正南的前下方,依壕沟下部的斜坡挖成。口部形状为长方形,长0.96、宽0.32米,由南向北逐渐抬高。火膛四壁形状不同,南侧为缓平的斜坡;东西两侧略向内收;北侧两边自底往上略外弧,在距底部0.6米处急剧内收成圆拱形顶并与火口北缘相连。火膛底面为北宽南窄的圆角梯形,底面略下凹,北宽0.68、南宽0.36、南北间距0.66米,火膛深0.3~0.8米。火口边缘留有烧硬的草拌泥红烧土块,是当时封口泥的遗留。从封口泥堆放形式看,可知在烧制过程中,火口北部全部覆盖,仅南部留有边长0.32米的正方形小口用来不断加柴、通风和掏灰。火口外西侧留下的宽0.1、高0.2米的封口泥断面便是这一情况的反映。由于火力不如Y501强大,四壁及顶部仅烧出1~2厘米厚的青灰色烧结面,而没有烧流现象,烧结面外的红烧土也仅厚10厘米左右。
火道 火道网由南北向2条主火道、12条分火道及2个支火道组成。其形制、结构及分布情况与Y501基本相同。由于火力较弱,隔梁部分的烧结面仅厚1厘米左右,红烧土厚3~5厘米,较之Y501均薄。
窑室与出烟渗水口 窑室形制与Y501相同,底部直径1.9、高1.4米,出烟渗水口
直径0.4米。窑室内壁烧结面厚1厘米左右,烧结层外的红烧土厚4~6厘米,室壁疏松,壁面留有涂抹草拌泥的手指痕迹,但剥落现象多见,
窑门 位于窑室南部正中,正视为弧顶梯形,上宽0.3、下宽0.66米,边缘厚0.12~0.18米。窑门东边缘已塌毁,残留部分呈弧形外扩。两侧及顶部的烧结层、红烧土厚度与窑室内壁相近。窑门外侧与Y501之间有两个半圆形台阶通向窑前活动场。
两窑的内壁、火道两端、火膛顶部均有清晰的工具痕迹。工具印痕有两种,其一是窑室内壁的石器痕迹,宽5~7厘米,痕面竖条状纹理尚可分辨;其二是火道两端、火膛顶部的槽状木齿痕迹,宽1厘米左右,间距0.5厘米。这些工具痕迹是挖制陶窑时留下的,经火烧烤形成与壁面相同的青灰色。印痕的不同显示出挖制不同部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研究生产工具及生产力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两窑窑室、火道内填土基本相同,均为灰褐色土。火膛上部为草拌泥残块、红烧土块,中部是质地较纯的灰褐色土,底部有5~10厘米厚的草木灰和部分杂质。所有填土中陶片很少,且较碎小,特征和壕沟内填土相似。
三 窑前活动场
窑前活动场是利用挖建陶窑时掏出的生土填入壕沟西段底部并摊平形成的,现存面积近30平方米,其中西部较平坦,东部则呈斜坡状,并有雨水侵蚀的痕迹。在其北侧接近小路、Y501、Y502的缓坡地带较坚硬并留有一层经长期踩踏形成的路土。西南部与取土坑相邻略呈斜坡状。Y501火膛西南侧残留着从陶窑火膛中掏出的灰烬堆积,显系该窑烧制结束后一次性掏出,面积约18平方米、厚0.25米。
四 小 路
小路是出入窑场的通道,位于Y501西壕沟北侧的断崖上,从活动场呈不规则状倾斜台阶由西向东拾级而上,直通Y501密室上部的出烟渗水口旁,共有小台阶5个,其中第3台阶因倾斜度较大,留有上下两个脚窝,说明当年的工匠是沿着这条小路穿梭于窑前活动场与窑顶出烟渗水口之间的。小路宽约0.3~0.4、水平长度1.2米。
五 制坯取土坑
取土坑位于窑前活动场南侧,长期挖土将壕沟南侧断崖掘出一个大坑。坑的平面形状为不规则圆形,底面呈斜坡状,由北向南逐渐升高;东为接近垂直的断面;北侧为斜坡与活动场相连。坑口南北长7、东西已发掘部分长4.2、坑深0.5~2.6米。坑内被挖去的是叠压在生黄土之下的红粘土,土质细腻、粘性良好,比黄土易成型、且不易碎裂。坑底之上的填土有0.5米厚的淤土,质地纯净、不含杂质。由此看来,这里应是制坯的专用取土场。
六 陶窑使用年代的推测
宁家坡遗址地层堆积简单,大部分遗迹直接叠压在耕土层下,陶窑也不例外。遗迹间的打破关系与相关单位出土遗物是我们赖以决定陶窑使用起迄年代的依据。
陶窑就壕沟北侧的断崖挖成,因此其始建年代必在壕沟形成之后。壕沟沟壁整齐连续,当是人工一次挖成。陶窑往西约35米处有壕沟打破两个袋状窖穴的层位关系,壕沟的形成当在窖穴废弃之后。窖穴中出土遗物有犟、鼎、釜灶等陶器的残片,显示的文化内涵单纯,属庙底沟二期文化。由此可知壕沟是在该时期或以后形成的,因此,陶窑建造年代的上限不早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较早阶段。
可确定陶窑使用下限的依据有两个:其中最直接的证据是Y502出土的一件陶盆,该盆发现于窑室底部隔梁上,由于烧流变形已与隔梁粘在一起,当是该窑最后一次使用时烧废的产品。陶盆为灰皮红褐胎,圆唇、侈口、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平底,器表饰篮纹,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典型器。因此,Y502使用下限不会超出该盆代表的年代。另外,密址诸相关遗迹全被壕沟内填土覆盖,窑内填土中出土陶器与壕沟填土中所见同类器物特征相同;因此,整个窑场废弃时代必早于壕沟内填土代表的阶段。壕沟中出土遗物较多,器类齐全,时代单一,均属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据此,陶窑应废弃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结束之前。
由于遗址出土资料未系统整理,上述相关遗迹究竟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哪一阶段尚不能确定,只能大致认定陶窑的使用年代不超出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约在公元前三千纪中期前段。
七 结 语
宁家坡遗址发现的两座完整陶窑及相关遗迹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重大发现对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乃至整个新石器时代陶器烧制中燃料的使用、火力的控制、窑室内烧成气氛的把握、陶器颜色的形成、烧陶器类的区分及与此相关的烧陶技术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为研究陶密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形象、可资对比的珍贵资料。为了水久保存这组难得的遗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技术人员冒着酷暑艰辛工作4个月,对整个窑场做了模型,并已将陶窑主体切割、分块、装箱搬迁,不久将精心复原供专业人员研究参观。
领 队:宋建忠
发 掘:牛秀平 冀保金 李全贵 薛新民 宋建忠
绘 图:畅红霞 冀保金
执 笔:薛新民 宋建忠
(责任编辑:张小舟)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