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愚人号】我喜欢海嗣,所以我不认同深海教会

2022-05-07 23:05 作者:Giraffowl_隔热服  | 我要投稿

目前可以确认,泰拉大陆上存在着至少四种导致文明覆灭的风险。北境的邪魔、南方的海嗣、地下的巨兽、以及源石和天灾。

邪魔完全不可按常理论,天灾人祸并没有具体敌人,巨兽大多遁去身形,唯有海嗣,是人类与异族最明确、最“平等”的存亡之争。是泰拉世界 最直白的物竞天择。


在这其中,双方都有愿意为种群的延续自我奉献的个体,都有为种群探索前路的开拓者,双方都在拼尽所能地努力活下去。这种纯粹,对于我们,对于第四面墙外的地球人来说,是美的。

在绝境中泰拉英雄们展现的美德何等壮丽,我无需多言。无论是黄金时代的老人还是新一辈的年轻人,无论是阿戈尔人还是伊比利亚人。他们的闪耀让人目眩。

而对海嗣而言,虽然没有“美德”这个概念,但其中“绝不辜负任何牺牲”的大循环和极致的进化,作为高效且复杂的系统也体现出工程学的美感。

之前动态中的投票也表明,无论是泰拉人还是海嗣,都有相当的读者认可他们的魅力,两边的比例接近2:1。


我喜欢人类,也喜欢海嗣,所以,本篇的主要立场是,我不认同深海教会这种不上不下、祸害两边,而不带来“希望”与“存续”的存在。接下来,本篇将按照 以下顺序展开:

一、说明为什么深海教会的理念站不住脚?

二、聚焦分析主教阿玛雅的困境与选择。

三、讨论深海教会教义产生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人不人、鱼不鱼

人类和海嗣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作为两者之间的深海教会无论如何调整教义,他们都无法避免这种不上不下的处境。

如果严格执行海嗣那一套,那么信徒唯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投海,成为海洋营养大循环的一部分。或者吃下恐鱼,让深海的生命力主导自己的身体,也就能变成恐鱼了。若真能放下对自身作为个体的执念,加入海嗣是完全没有门槛的。

至于传教、对抗审判庭、积攒陆地上的力量,这些完全是人类思考方式的产物。因为如果大海认为有必要,她可以主动向陆地鼓起浪涛,人类对此无可奈何。与大静谧相比,深海教会的阴谋根本无足轻重。


若要说传教不是为了大海,而是为了向更多人类同胞传播大海的福音。那么,这就是偏向“人”那一方的信徒了。也就是说,通过模仿学习海嗣,来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

这批人之中,行动力最强的那群人早已脱离深海教会,去社会上和红尘中追求“生命的美与善”了。比如把水月变成海嗣的那位深海主教。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甚至可能已经有主教开始着手改造社会了。


目前的剧情里,深海教会展示出来的面貌就是,既不愿直接投身海洋,也不愿意冒风险改造人类社会。他们奔波于一场场破坏与阴谋之间,但驱动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却是属于人类的,而不是大海的理念。

这些阴谋和破坏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自然罄竹难书。在这次剧情中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格兰法洛的悲剧。悲剧不只是在于两代人的努力完全白费,更是在于,正因为深海教会的存在,乔迪父母他们所追逐的梦想与希望,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即使没有审判庭的介入,在半数以上成员都是内鬼的情况下,无论格兰法洛人怎么努力,也注定无法收复伊比利亚之眼,重返伊比利亚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海嗣也蒙受了损失。多少恐鱼为了深海教会的计划前赴后继地死在陆地上。它们毫无保留地信任着这些陆地上的两足同胞,而结果却是永久地离开了海洋的大循环。恐鱼在格兰法洛的牺牲仅仅满足了深海教会的自我感动,但对大海里的族群来说,却只有损失,没有好处。



死路一条

落到实处,我们接下来看看深海教会的具体形象。代表深海教会理念的角色有三:

盐风主教昆图斯,代表着教会逼格下限。他完全没有理解海嗣的价值观,肆意贬低、谩骂本应是兄弟姐妹的深海猎人,连首言者都忍不他。在首言者被歌蕾蒂娅捅穿之后,它一边向昆图斯施以威压,同时问斯卡蒂:“你们是更像我……还是更像他?”这里看出,昆图斯已经被首言者看作人类、而不是同胞了。


在另一个极端,目前接受深海教义的角色中,最高的形象是盐风城的铁皮。

见过海嗣的铁皮一度被吓到精神失常,尝试绝食自杀,但又因为认为自杀也没有意义,所以他中途放弃了。是昆图斯带来的深海教义拯救了他:若个体的死亡延续了族群的存在,那死亡便是有意义的。这导致他最后毅然成为那只走向大海的恐鱼,替好友墙灰牺牲,为盐风城的大家换取食物。他是真正践行深海教会教义的人。不过,铁皮心中的“大群”是盐风城,而不是海洋。


这次格兰法洛的路人立绘信徒和阿玛雅则在两者之间。路人信徒接受了阿玛雅主教的说辞,很有自知之明地承认自己人类的部分。他们并没有盲从教条,而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和感受。

但这个自知之明没有什么意义。他们越是这样做,就越是强调了自身不人不鱼的现状。说着海嗣的一套,却做着人类的一套。这些说辞,不过是为自己的言行不一开脱。虽然在之后的篇章我会说明这种态度的产生式合理的,但这种态度下,他们做的一切依然没有任何魅力和意义,是自我感动。

这种“自我感动”最明显的情节就是两个信徒尝试“安葬”恐鱼的那一幕。从“安葬”这个行为,到进入礼拜堂,到最后的嵌合,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但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对人类、对教会、还是对海嗣的未来都没有意义。

为什么不把兄弟姐妹的尸体扔回海里呢?为什么不吃下它们的肉然后成为恐鱼呢?为什么不去滋养大群呢?

你的大群在哪里!

是在地上?还是在海里?

因此,礼拜堂里的嵌合就是自我感动的仪式。


教徒的自我开脱和自我感动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睿智,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虔诚,而是因为,这条“在人类和海嗣中间自成一派”的路,从一开始就走不通。与此形成对照的有两群人。

同样教导后辈不要盲从教条的,这次还有另一个人,大审判官达里奥。每当艾丽妮不假思索地背诵口号时,达里奥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她,要求她在实事求是地看清真相后,再选择自己的立场与坚持。最终,艾丽妮不负所望地作出了她的选择。

但这与深海教会是不同的,因为艾丽妮的选择有一个前提,便是她认同自己的人类身份,认同自己的家、自己的根,伊比利亚。所以她选择了成为伊比利亚面对大海的防线。而深海教会没有明确的身份认同,也就做不出选择。


另一方面,在二元矛盾之下是不是一定要选边站呢?不一定,的确有一群人没有选边站:格兰法洛人,他们希望两边都去死。格兰法洛人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已经失去了梦想与希望,所以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存续。他们只想把握机会,把造成这一切的两位元凶,也就是深海教会和审判庭,一起拉入地狱。然而,他们之所以能不选边站,是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根——格兰法洛。而深海教会没有。


所以,深海教会目前展示出来的理念没有出路。他们没有坚实的立场作为基础,也就只能在自我感动和自我开脱中不断重复。



阿玛雅主教

路人信徒们的思想是有源头的,也就是阿玛雅主教。比起一般信徒,阿玛雅的立场是更明确的。她倾向海洋的一方,她向往没有隔阂的海洋。她也确实把自己奉献给海嗣了。但阿玛雅的矛盾依然明显可见,主要展现在两处:


一方面,她没有单纯地投海,或者普通地变成恐鱼。为了满足自己“人类”方面的情感,她找到了一只海嗣。比起恐鱼,海嗣能处理更复杂的信息。这样阿玛雅才能在对方食用自己的时候,提出“铭记我”的要求。

在我看来,这就是她的唯一目标。格兰法洛和伊比利亚之眼对阿玛雅来说都不是重点。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几乎只身穿越大海、去到愚人号上,把追随她的信徒留在格兰法洛不管了。由此可见,她可能一早就明白深海教会的局限,只不过她自我宽慰的话语被手下捡去当作指引了。

另一方面,阿玛雅对幽灵鲨的赞叹揭示了她最渴望的理想形态——深海猎人,也就是对海嗣与人类的完美缝合。幽灵鲨的存在表明这是可以做到的,这份可行性让她感到慰藉。只不过,深海教会的技术跟不上。她并没有机会变成这种理想形态,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能够“被铭记”就可以了。


基于这种理解,似乎就能明白阿玛雅时刻透露出的那种虚无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是很在意。和一般的信徒比起来,阿玛雅更安静一点,既不看重阴谋和规划,除去忽悠人的话术,也没有多少展示虔诚的言行。因为追随深海真的很简单,加入海洋的大群即可。在这个过程中,人性就是多余的。阿玛雅明白自己的执着毫无意义,只是人类“可悲”的局限性罢了。


所以呀,提醒所有想要追随海嗣的读者观众一句,远离深海教会——噢,我们是地球人,没法成为海嗣,那没事了。



宗教

海嗣崇拜的诞生目前并没有考据的基础,关于深海教会的创立也不够信息。但可以确定的是,深海教会许诺的东西在大静谧之后的伊比利亚很有吸引力。

死亡在种群的大循环中被赋予了意义,为集体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被保证不会被浪费或窃取。集体之中没有背叛和隔阂。别说是朝不保夕、物资短缺的伊比利亚人,换作是我,我也向往。


然而,深海教会打算靠什么方式来实现这些美好?如何——比如说,阿玛雅所渴望的——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呢?他们的答案是,加入大海,利用恐鱼海嗣的生理特性来实现。也就是说,期待天上掉下来的答案解决现实问题。

要知道,渴望打破世间一切隔阂的不只是阿玛雅。让我们回顾一下《此地之外》中的《信仰号街车》,也就是空弦来到龙门找拜松他爸谈生意的故事。丰驰物流的老板,拜松的父亲欧厄尔的理想被空弦如下概括:

您所想做的事情,就是打碎所有的傲慢,或是至少,在各国、各地、各种族之间不可调和的傲慢中,通过信使这份天职找出一条道路。

这其中,甚至包括了自然与生命的傲慢——天灾。

这很难,欧厄尔坦言。但他也说:“总得有人去做那个垫脚石。”


通过这个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态度。一是舍弃人的身份和自身生命,然后通过捡现成的答案,加入到已然完成的理想社会;二是明日方舟一直在说的理想主义道路。两者虽然都需要自身的“死亡”,但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贴合一般理解中的“牺牲”。前者,则像是“放弃”。

当然,我无意、也没有立场责备这种放弃,正如阿玛雅清晰地认识到:

当我们称赞那些为同胞无私奉献之人的时候,就意味着更多人做出了另一个选择。

她从中看到了人的“自我谄媚”。确实,很多人都认为种群宣扬的美德便是自己实际拥有的美德,这确实很自欺欺人。但撇去这种愚昧和傲慢,我倒是认为这只是“物以稀为贵”的结果。美德之所以被推崇,不只是因为其美好,更因为其稀少。

理解的,这是人之常情。毕竟,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放弃基本能保证很轻松。尤其是“成为海嗣”这种门槛极低、又没后顾之忧的“放弃”。

能绝对地毅然决定放弃,在某些情境下也算得上是有觉悟的体现。白金逃离无胄盟的辞职之路可谓凶险万分。这也是一种决断,也是对自己负责。


但是,若想享受放弃带来的轻松,又不想承受放弃的代价;既想实现理想,又不想付出努力;一路上行为反复,不断搞事、自我感动,就像深海教会的路人信徒那样,那就真算不上美了。我并不喜欢这种态度。


不过,暂停一下,这难道不也是人之常情吗?


知行合一,是很难的。


照照镜子,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感觉又被鹰角骂了。

先是通过白金骂我择业随波逐流,没有规划。再通过菲亚梅塔骂我受困于过去,整天摸鱼,既没有成绩,也没有享受生活。现在又通过深海教会骂我满口主义但眼界狭隘,盲目努力而徒劳无功,到头来只能自欺欺人。

我只能说……好骂!



结语

凯尔希在故事的最后说道:

泰拉既载满了弊病与愚昧的痴人,也载满从癫狂与无序中寻找理性的圣徒。

后一种“愚人”就像同名塔罗牌一样,是人类中闪耀的明珠。但前一种愚人中,除去大奸大恶之徒,其实还包括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明珠固然可贵,但凯尔希想要拯救的,却是整片泰拉大陆的文明啊。

前文说被剧情文本骂了,但更严谨的说法应该是:借助剧情里不讨喜的角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其实是自己骂自己了。所以,自然地承接到凯尔希接下来对二队长说的话: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进化的源头,验证了所有想法。阿戈尔的城市已经触手可及,傲慢如伊比利亚也放弃了作茧自缚。

总战争设计师阁下,开始吧。

我也该开始了。



至此,对深海教会的讨论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最近的几次活动中,伟岸的英雄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他们虽然各有各的角色内核,但背后的精神却是相近的。虽然说读故事和聊剧情的时候我依然很快乐、很满足。但作为up主的选题,则显得我就像只会歌颂教条、自我感动。再来一次自己骂自己吗?大可不必了。(笑

幸好,挖深海教会竟然能挖出这么深:从总体立场到具体角色,从戏内细节,到戏外对我个人的影射,我倒是挺惊喜的。

但更惊喜的是下一篇。让我来给大家聊聊三队长,乌尔比安。

即便以目前的文本还不足以完全掌握这个角色,我和朋友们还是挖出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至少作为二创的基础无比合适。敬请期待。

【愚人号】我喜欢海嗣,所以我不认同深海教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