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手避坑指南 (上)⼁ 开启"知识管理"的正确姿势 !

2023-02-27 14:35 作者:MyTimeZone0716  | 我要投稿

前情摘要


今天的主题故事还得说回22年:在研一入学前的漫长暑假里,我完成了22年最大心愿——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完成这项大事的过程可谓是婉蜒曲折。为什么呢?


因为我⼀开始对于“知识管理”这件事就存在极大的认知误区,加上我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拖延者,所以刚开始我一直在摆烂式地龟速推进目标。


转机在22年7月:我参与了@有颗荔枝 的⼀个月行动跟进计划。在荔枝布置的作业引导之下 ,我⼀步步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向她提问、以及在b站、知乎搜索答案、参加b站up主@清单控沙牛 元技能实训营等方式 ,终于形成正确的认知 ,并且摸索出了⼀套专属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分享我在“知识管理”上踩的3个大坑 ,以及在经历促使我认知上发生转变的点



内容摘要


1.错把囤积信息当做知识管理。

什么样的信息才是知识?才值得管理?   

是在荔枝提供的问题澄清和沙牛课程引导之下,我才知道:只有能够被用来指导实践, 解决具体问题信息才是知识,否则就只是普通信息,甚至垃圾信息,压根儿就不值得搬运和囤积。

2.竟试图追求All in one。

如何更好地管理不同进化状态下的知识? 

知识是有了,但怎么样才能让知识一步步地走向最终的“内化”呢?每一步都用同样的知识管理工具处理可行吗?当然不行。

直到经过沙牛老师视频点拨,我才决定放弃纠结坦然拥抱All in all,将不同工具最核心的功能落到实处,做到重器轻用。

3.误把“知识管理系统”跟工具直接挂钩。

如何让知识管理的过程更加顺畅丝滑?

“重器轻用”这四个字,知易行难。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在多个“重器”切换过程中变得茫无头绪,晕头转向之下身体重重倒地,又谈何“轻用”?

这时,事先制定好的各项规则便是这迷路过程中的指南针,是维持知识管理系统稳定运转——促使知识顺利完成地从信息进化到经验的流程的有力保障。


分享的意义有二:

⼀是重新梳理我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通过输出的方式 ,让知识深化、内化

⼆来希望能帮助有这方面困扰的朋友 ,一同交流进步

为了控制篇幅,我会将本次分享的内容分上、下两篇推送,特此说明。



首先思考一下

你平时会做"知识管理"吗?

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请带着脑海里的答案 接着往下看吧~)




于我而言,我并非⼀开始就直接接触到”知识管理“这个宏观概念的,而是先观察到一种微观现象⬇:

逛微博studyaccount(学习超话) 时,经常会在学习干货博底下看到很多⼈“@印象笔记”,打探过后才知道他们是在将这些干货、经验帖存入”个人知识库“里 ,作为”稍后读“的空间,也方便日后统⼀查找所需信息。


于是,我也开始有样学样地疯狂”搬运”干货到自己所谓的“知识库”里,然后让他们在仓库里吃灰……


偶尔想起来时,就跑到这个“仓库”里折腾⼀番,比如:将文章从这个文件夹 搬到另⼀个文件夹、新建n个文件夹、将1-2篇文章修改标题、删删减减、高亮标注......最后累得气喘吁吁,自以为干了⼀件”管理“的大事 ,于是宽慰地拍拍⼿转身就关闭印笔窗口 ,顺便把库门锁上,钥匙吞了(bushi)。


事实却是:这些我自以为已收入囊中,变为”知识’的信息们不过只是换了个文件夹继续吃灰罢了 ……


我鲜少深入思考:“知识管理”到底是什么? 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应该如何构建?以至于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囤积信息?还是在摆弄工具


其实,知识管理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例如:规定⼀定要使用哪些知识管理工具),所以与其花心思寻找唯⼀正确的选择,倒不如看看有哪些误区。



年少无知


01 

误区之一:知识管理=囤积信息

我以往的知识管理只是用印象笔记整理我从微博、知乎等各种途径搜刮而来的经验帖 ,并且涉及几乎所有我感兴趣的领域,事后也很少根据领域进行无效筛选整理


当我把所有东西都不假思索往里面扔,每每遇到新的事物就新建⼀个文件夹,看过的、没看过的帖子都不打标签  (属于是在雷区上蹦迪了),  印笔在我这儿的使用效率是⼗分低下的。

结果可想而知 ,那些我收藏时”拍案叫绝“的干货随着囤积时间渐长生了厚厚的⼀层灰


其实在考研时我就发现自己最大的弊病就是 :完美主义,盲目求全。在知识管理这件事上 ,也不例外 ,我希望能够多渠道收集多领域知识 ,不仅加重了收集的负担也容易造成囤积 ,难以调用落实到行动



💡 如梦初醒


我产生正确认知的契机是 :荔枝的⼀个月行动跟进计划的W0作业—— 问题澄清。

在W0的问题澄清作业中 ,我主要完成了两件事 :问题描述(详述问题和需求)、问题澄清(明确真正需求 ,缩⼩问题)。

在问题澄清这⼀步,我完成了三个问题:

1.明确了、并对自己最想搭建的3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排序

2.筛选了搜集信息的渠道

3.确定了知识应用/输出的地方。


        W0作业—问题澄清    Q1
        W0作业—问题澄清   Q2
        W0作业—问题澄清  Q3


回答完这三个问题之后 ,我便摒弃了除了3个领域以外的次要需求不必要信息源(小红书),因此能更具目的性地进行3个领域知识的收集。在对有限干货信息进行脱水学习之后,就能够较为轻松地调用所需知识 ,指导并服务于实践


由此可见:花了时间去收集和“整理’收集而来的信息 ,不⼀定就是知识管理。做知识的搬运工不叫搭建知识体系,而是囤积信息。



正确认知


01 

 ✔知识管理=使用知识

知识管理=知识 + 管理

只有能够被用来指导实践, 解决具体问题的信息才是知识,否则就只是普通信息 ,甚至垃圾信息如果遇到问题时 ,压根想不到或者很难去调动和使用收集而来的信息,还不如不去瞎折腾呢 !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用知识

其实”使用“是知识内化流程的中间⼀步 

我们都知道,”知识共享”至关重要。而很多时候人们却以为不断地输入知识 ,就能掌握知识了 ,其实只有将知识重新进行结构化地梳理 ,成体系地向别人传递分享 ,才算是真正地将知识内化。


但“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非⼀日建成的)”,从最初的信息收集到最终的知识共享和创新 ,还得经历三道“工序”——学习、保存和使用。这⼀连串完整工序下的不同产物 ,即不同层级的知识还要用不同的工具妥善处理


【收集-学习-保存-使用-共享】知识进化的完整流程图


既然要用不同的工具妥善处理,那么all in one的做法显然就不可取




02  

误区之二: All in one.

All in one :顾名思义 ,多合⼀ ,⼀体化。放到知识管理这件事上 ,就是企图用⼀个工具来满足自己的全面需求


以前在整理笔记时 ,我会苦于:

Q

1.别⼈的经验贴,

2.我实践时记录的学习心得,

3.屡次实践后定型的经验,

4.日后想学的新技能,

这些类型的知识(其实有的只是信息) ,我应该分别记录在什么地方?

  • 如果记在不同的软件 ,容易七零八碎、不成体系 ,很难及时快速找到想要的资料; 

  • 如果记在同⼀个软件,会导致⼀个软件负载过重 ,想寻找具体的信息也得靠搜索功能 ;

  • 甚至会不会错将内容放在不适合的软件里,折腾到最后一无所有,悔不当初呢?


  本人备研时犯过最令人窒息的错误

   (?)拿marginnote3来做备研计划 

   


这样的纠结同样出现在——我抉择于notion和obsidian两者能否互相替代?

当时我的b站收藏夹


在极度纠结和取舍的情况下 ,大量摄入b站里notion或obsidian各自花里胡哨的功能介绍视频 ,让我更加地心烦意乱 ,2倍速也看不下去。



💡 醍醐灌顶

我心想 :

  1. ⼀个软件就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功能 ,我真的必须都用上吗?

  2. 再者 ,我必须仅仅依靠⼀个软件来实现我想要的所有功能吗?万⼀无法实现 ,我会不会⼜吃了像mn3⼀样的亏?

  3. 到底是我的需求在适应软件?还是软件应该来满足我的需求呢?(显然后者是正解)。

  4. 况且 ,⼀个强大的软件若只用⼀个短短2-3分钟的视频教我从入门到精通 ,是不是太现实?


当务之急应是 :

明确我有哪些软件需求,再立足于对软件们逻辑和定位的宏观且清晰的了解 ,将能满足我不同需求的软件收入囊中 ,不⼀定非要做取舍。


于是 ,我着重在b站寻找 :会更新⼀系列清晰且系统的使用教程的up主

直到我找到了:清单控沙牛

他发布过notion和obsidian的系列公开课视频,是我认为全b站最适合小白入门且进阶这两款软件的保姆级教程!


【Notion公开课 课时1】知识管理神器——Notion保姆级教程 课时1 认识Notion

 视频1: 关于notion的定位


 也许是B站最全面的Obsidian公开课 !【课时1 Ob简介】顶级知识管理神器

  视频2:关于obsidian(ob)的定位


两个软件的系列公开课的首节,并没有直接开始讲解某个具体功能该如何操作 ,而是清晰地介绍了两个软件不同的设计逻辑和核心功能 ,以及它们在知识管理流程中的不同定位、可以发挥的作用


当时听完后 ,感觉自己整个任督二脉都被打通了!直呼:OB+NO=沙牛+yyds↑  于是非常激动地,在给荔枝提交的作业里写下了以下这番话。


作业里提及的视频链接在下方

处于同样困惑的朋友强烈建议看看!


如何挑选知识管理工具,建立知识管理的系统?一次性建立三个元技能系统!


notion可用于计划和记录学习过程 ,而obsidian则可作为“思考”的工具创作和存放深度知识。

这两个不正都符合我统筹规划研究生生活 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的需求吗?!那么我都用便是!何必非要在notion和obsidian两者之间取舍呢?


在学习完沙牛老师的元技能训练营之后 ,我也得到了最开始问题的答案⬇:

  1. 别⼈的经验贴,

  2. 我实践时记录的学习心得,

  3. 屡次实践后定型的经验,

  4. 日后想学的新技能

    1和4只信息,2和3是知识且可以形成经验库 ,方便以后随时调用。他们属于不同层级的知识,应该用不同的工具管理。

这让我更加巩固了我的信念 :何必抗拒使用多个工具?拥抱all in all吧。



正确认知

02

 ✔ All in all.

  All in all :

  用好每⼀个软件最有特色的 20% ,然后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 ,把各自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前提 :

了解不同软件的设计逻辑核心功能

并明确它们分别在整个信息转化为深度知识流程中的定位和所起的作用


正如我刚才所提及的: 走完学习-保存-使用-共享-创新知识这⼀连串完整的工序 ,会产生不同层级的知识,要用不同的工具妥善处理

这些不同层级的知识,便是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经验( Experience) 。


知识=信息库+知识库+经验库

为了方便记忆 ,我暂时称它们为IKE层级

· I层级的产物合集—信息库:收集到的资料

· K层级的产物合集—知识库:学习后得到的提炼,

· E层级的产物合集—经验库:利用知识库实操后得到的、可复用的深度知识/经验。


根据知识管理流程分解出不同的库 ,再用不同的工具来进行管理 ,这样不同的资料不至于混杂⼀通 ,还能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使用不同方式进行管理。



一个文末思考:

在下一篇列出我的“工具自由组合方案”供大伙儿参考之前,大家可以试着回想一下:

1. 我的知识管理工具有哪些?

notion
obsidian
印象笔记

2. 根据知识管理流程,它们分别对应IKE层级中的哪个库呢?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答案,相互交流~



资源汇总


1.整个知识管理探索的过程,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打磨都离不开@有颗荔枝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欢迎正在专注个人成长的朋友们收看荔枝的专属频道,一起把生活过成喜欢的模样!

公众号:有颗荔枝学习干货/成长记录丨一起把生活过成喜欢的模样~



2.前文提供的三个视频均出自@清单控沙牛老师,强烈推荐大家可以戳bilibili原链接,原评论区的探讨真的给当时迷茫的我非常多启发!此外,关注@清单控沙牛公众号,还可以了解目前正在招募的第5期元技能实训营详情信息喔。

公众号同名:清单控沙牛 | 番茄工作法、效率和阅读。 现已让数万人了解番茄工作法,每月助数百人实践番茄工作法,每月一次主题阅读分享课程。


新手避坑指南 (上)⼁ 开启"知识管理"的正确姿势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